小银行陷入“倒挂”生死局:息差收窄,不良高企

2025-10-10 15:00:10
柒财经
关注
2025-10-10

一场席卷小银行的“剪刀差”风暴。

作者|陆易   来源|柒财经

今年二季度,招商银行行长王良在该行年度股东大会掷地有声:

王良指出,2025年一季度是一个重要拐点,银行净息差水平(1.43%)首次低于不良贷款率(1.51%),出现“倒挂”现象。

他进一步强调,银行的净息差应覆盖三项成本:信用成本、运营成本和资本成本。一旦出现倒挂,意味着净息差可能难以覆盖这三项成本,对银行业构成巨大挑战。

一语如石投湖,引发行业热议。事实上,王良的警示并非危言耸听,据柒财经观察,部分银行净息差和不良率“倒挂”呈现出较为严峻的局面,并以小行为主。

部分银行净息差和不良率“倒挂”

柒财经查阅天眼查并梳理,2025年上半年,有至少20家银行的不良率高于净息差。

聚焦不良率和净息差“倒挂”的幅度,1家银行大于200个BP,1家银行大于100个BP,5家银行大于40个BP。

具体而言,大连银行一骑绝尘,“倒挂”245个BP;哈尔滨银行紧随其后,“倒挂”173个BP;其次为江西银行“倒挂”96个BP,广州农商行“倒挂”95个BP,甘肃银行“倒挂”73个BP,渤海银行“倒挂”49个BP,兰州银行“倒挂”44个BP。

图片

▲数据来源:企业预警通

若回溯2024年,行业净息差和不良率“倒挂”的面积更大。除了上述选手,还包括江西新建农商行、贵阳农商行、广东华兴银行、亿联银行、西安银行等。

净息差和不良率“倒挂”,不外乎前者过低,后者过高,亦或两个条件皆占。

比如,青海大通农商行2024年净息差2.53%在队伍里遥遥领先,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最后还是被4.59%的不良率甩落马下,同样情形的还有江西新建农商行。

再如,龙江银行、南粤银行、邯郸银行、承德银行、张家口银行等,2024年的净息差均低于1%;哈尔滨银行、广州农商行、甘肃银行2025年上半年的净息差也逼近1%的临界点。

这种情况下,即便不良率有所改善,也架不住“自由落体”般的净息差。

大连银行则演绎了致命组合,不良率高到近3%,净息差却只有0.47%(相当于存贷主业的毛利率已不足0.5%),“剪刀差”被极限扩大。

民生银行堪称最具反差感的成员。

2011年冬,民生银行曾因一句话把行业推上风口浪尖,引发群情激奋。

“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说这话的是当时的民生银行行长洪崎。他还“情不自禁”补了一枪:“有一点为富不仁的感觉。”

可未曾料到,倏忽十年,自2022年起,民生银行便开启了净息差和不良率“倒挂”的人生,净利润也退回到“为富不仁”的时候。

图片

▲数据来源:民生银行财报

当然,类似的“难兄难弟”,股份行里还有渤海银行、华夏银行、恒丰银行。

不过,恒丰银行的净息差和不良率在连续7年“倒挂”后,终于在2024年获得暂时性扭转。

净息差与不良率“倒挂”,代表着什么?

从定义上看,净息差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利息收支差额,体现的是资金运用,也即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和利润空间;而不良率则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反映的是资产质量的风险程度。

通常来讲,净息差应该处在“上面”——越高越好,表示盈利能力强,利润空间大;不良率(风险程度)应该处在“下面”——越低越好,表示资产质量安全,信用减值损失小。

二者的“颠倒”状态释放出不同寻常的信号,不仅意味着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大,更说明行业过往“躺赚”的光景已一去不返。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小行?

从前文的图表可见,不良率和净息差“倒挂”的选手,绝大多数为城商行、农商行赛道里的小行。

究其原因,亦如文中提到的,净息差过低,亦或不良率过高。只是,这一特征在小行身上更加鲜明、深刻。

一方面,宏观经济深度调整,上峰推动政策减费让利、惠企利民,以及实体企业、地方政府都希望继续降低融资费率等因素,导致收入端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不容忽视的还有,小行习以为常的高吸揽储、手工补息等“顽瘴”,又加剧净息差恶化。

据柒财经了解,虽然监管一直严禁高吸揽储、手工补息,但小行囿于体量小、声誉弱、网点少、布局失衡等,想要维持“立身之本”——存款规模并不容易,只能通过隐含高价利息的承诺、“抽屉协议”、发放加息券等变相突破存款利率上限的违规操作,来吸引客户,从而加大其负债端(支出端)压力,不断压缩净息差。

特别是近几年大行加速下沉,切割小行的存款规模,进一步挤压净息差。

今年7月,贵州金融监督管理局官网发布的处罚公告显示,望谟富民村镇银行因违规返利吸存,被处以罚款30万元。

对业绩大幅下滑的望谟富民村镇银行来说,这杯“罚酒”可谓雪上加霜。2024年,该行实现实现净利润400万元,同比骤降66.49%,30万元的罚没支出占盈余的比例为7.5%。

同月,浙江台州路桥农商行也因不正当方式吸收存款,被监管重罚160万元。

图片


小行频发,大行也会因为合规要求未能及时有效传导至分支机构,偶尔碰触“红线。

比如,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在今年5月收到一张百万罚单,案由之一便是“违规提高存款利率,吸收存款”。

另一方面,根植于薄冰客群、有限风控能力和集中性风险叠加带来的结构性难题,小行通常拥有更高的不良率。

国家金监总局的数据印证,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的不良率1.49%。其中,国有大行为1.21%、股份行为1.22%、城商行为1.76%、民营行1.75%、农商行高达2.77%。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金监总局官网

不难看出,城商行、民营行、农商行的不良率远在行业基准线之上,且水面之下可能还潜藏“暗雷”——隐形坏账。

8月底,恒丰银行重庆分行被处以罚款260万元,监管明确指出其存在包括掩盖不良贷款在内的多项违法违规行为。

高企的不良率,往往对应着可观的信用减值损失,进而吞噬净利润,使小行陷入到越干越难,越赚越少的生存险境。

仍以青海大通农商行为例。随着不良率攀升,2024年,该行计提信用减值损失达到8886.42万元,同比增长约59%,致使净利润缩水82.13%至968.9万元。

相同走势的还有新网银行。2021年—2024年,其不良率从1.05%抬升到1.69%,信用减值损失从7.54亿元膨胀到41.07亿元,净利润从9.18亿元减少到9.43亿元。

结语

当行业步入下行周期,加注在小行身上这场风暴——净息差与不良率“倒挂”,绝不仅仅是报表上的数字游戏,而是现实版的关乎存亡的生死考验。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对利息净收入展望、不良生成趋势和出清幅度分析,业内人士判断,行业净息差和不良率“倒挂”的趋势,可能还会延续一段时间。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化险工作的加速推进,小行正批量离场:2022年43家、2023年77家、2024年204家,2025年至今合并解散293家。

前路漫漫,小行的突围之战,注定比大行更加艰难和残酷。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柒财经
300文章
·
0评论
·
0粉丝
新锐财经消费内容服务机构,深度透析新金融、新消费、新科技等新兴领域。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