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潮再次来袭,高阶智驾企业正在攻城拔寨
上市潮再次来袭,高阶智驾企业正在攻城拔寨
自动驾驶企业们,正在跑步上市。
“智驾开城”如火如荼,历经几轮周期起伏的自动驾驶,正在重燃资本市场的信心。智能驾驶从规则驱动走向数据驱动,大模型、端到端、无图化技术路线逐渐明晰,Robotaxi在全国陆续落地运营,为“通往L4之路”带来曙光。
在此背景下,自动驾驶相关企业在资本市场不断释放出积极信号:
2024年7月,Robotaxi头部企业如祺出行登陆港股市场,一举成为“自动驾驶运营科技”第一股;
如祺出行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8月,汽车智能芯片公司黑芝麻智能于港交所挂牌上市,“智能汽车AI芯片第一股”就此诞生;
10月24日,智驾科技企业地平线挂牌港交所,开盘涨幅一度突破30%。地平线一跃成为目前最大规模量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中国公司。
隔天,文远知行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上市首日,文远知行两次触发熔断,盘中一度涨超27%,收涨6.8%。截至美东时间11月11日,市值已超60亿美元。积极的市场反馈正在推动文远知行向“全球通用自动驾驶第一股”的位置发起冲锋。
文远知行在纳斯达克上市
自动驾驶相关企业接连上市的奇观,不仅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在市场磨合中达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背后更是自动驾驶技术在安全性、成本效益及商业化路径上的显著突破。
市场需求旺盛催生的“宠儿们”
自2023年起,汽车市场竞争拳拳到肉,商用市场更是难解难分,但恰恰是这样激烈的战局,也催生了智能驾驶等技术激烈竞速。如何在商业落地层面可持续、可复制,是所有企业面临的终极问题。
以此次上市的文远知行为例,从技术范围来看,文远知行选择了一条广而全的路径,覆盖无人驾驶出租车、货运车、巴士、环卫车等多个产品。其独特的“通用自动驾驶”战略,通过搭建自动驾驶通用技术平台WeRide One,实现了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快速复制与落地。这一模式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还有效降低了单位里程的测试成本,提高了自动驾驶系统的整体效率。
而从业务结构来看:2021年至2023年,文远知行的产品收入占比从73.5%降至13.5%,而服务收入占比大幅提升,逐渐进入轻资产运营模式。换句话说,文远知行选择了多条腿走路的发展方向,通过服务与技术支持,让公司获得了健康的资金利用率和业务泛化能力。
每一步正确的选择,让文远知行在资本市场眼中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良好合作生态刺激资本市场信心
自动驾驶企业其最终目的,就是让自动驾驶获得真正的普惠应用,在这一点上,良好的应用、研发层面的合作生态,为文远知行的上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技术落地方面,今年8月,博世为奇瑞星纪元ES打造了NEP智驾系统,带来高速与城市智驾领航、自动泊车等高阶辅助驾驶能力,正是与文远知行合作的方案。此次量产将智能驾驶车型售价拉入20万级,凭借优秀的智驾能力与出色的成本控制,奇瑞星纪元ES上市当月即收获6000余台订单,智驾能力的完善正式将奇瑞送入国内智能汽车第一梯队。值得一提的是,在博世和文远知行合作背后,还有英伟达、腾讯等角色的参与,这种多方开放合作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兼顾交付效率和成本。
奇瑞星途星纪元ES
而在自身研发效率的降本增效方面,文远知行同样将合作作为高效的实现形式,此次文远知行在纳斯达克上市,其招股书中便提及了一系列合作动作:“我们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了一项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自动驾驶云平台、轻地图方案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打造领先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合力赋能全球OEM、Tier 1客户。”
开放合作打造联合解决方案,共同服务车企,成为当下比较主流的合作模式。翻阅文远知行、如祺出行、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近期上市的自动驾驶公司的动态,我们不难发现,在他们合作伙伴中,腾讯、百度、阿里、字节等科技大厂的名字出镜率极高,一方面,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地图等成为智能驾驶时代“基础设施”,互联网科技公司早有多年的研发投入和经验。另一方面,互联网科技公司如今也意识到更加清晰的“边界感”,专注做好自己擅长的技术领域。正如腾讯智慧出行副总裁刘澍泉在近期的采访中表示,腾讯做“数字化助手”的角色是非常明确的,我们更希望的是在淘金时代有人去挖矿,我们去卖牛仔裤、卖水,赚卖铲子的钱。
写在最后:
如今,智能驾驶进入“端到端和大模型”时代,这是一场动辄年耗10亿级资金的资源游戏。资源筹码自然将成为智驾技术领域的最大敲门砖,自动驾驶产业从未如此激荡,它拥有如潮的商业机会,也充满竞争险滩。老舵手和新力量交替,新公司和旧巨头对垒,最终胜出的法门并不多,不外乎:清晰坚定的战略选择,扎实的技术和可量产落地的产品力,以及稳定可靠的合作生态。
来源/中国经营网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