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站在聚光灯下

2025-10-23 16:18:44
趣解商业
关注
2025-10-23

小米汽车,站在聚光灯下

作者 | 赵栀

编辑 | 趣解商业资讯组

据“1818黄金眼”报道,浙江金华的余先生,买了一辆小米YU7Pro,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主驾的座位正下方,有一个硬质的隆起, 门店工作人员后来从底下掏出了一个小东西,他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但是工作人员却难以正面回答。

余先生说:“金华的小米售后总负责人,他就口头跟我说,这个是我们工厂的疏忽。”对于这个回复,余先生并不接受,他希望有一个更官方的解释,说明这个零件它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出现在车上,它究竟是在哪一个生产线上的环节出现了问题。

随后,相关工作人员文字回复媒体称,门店对车辆做了全面检查,车辆各项功能正常。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目前,小米汽车官方未就该不知名异物进行公开回应。

近来,小米汽车多次发生事故。

2025年3月29日深夜,一辆开启NOA辅助驾驶的SU7在安徽铜陵一高速施工路段碰撞护栏后爆燃,3名大学生被困车内遇难,家属哭诉“车门锁死无法救援”。

事发后,小米客服曾回应称,车辆配备“应急机械拉手”,即使在断电状态下也可手动开启车门,并表示安全气囊弹出时,系统会发出自动解锁信号。但这一回应未能彻底平息外界对于“为何车门无法解锁”的质疑。

4月1日中午,小米官方微博披露了事故发生时的部分细节。4月1日22时19分,雷军正式发文回应此次小米汽车事故,表示小米团队已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30日赶赴现场,31日配合警方调取并提交了小米掌握的车辆数据。

截至目前,对该事件的调查官方尚未公布结论。

10月13日凌晨3时16分左右,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仁寿视高段发生一起涉及小米SU7的严重交通事故。驾驶位有人员被困,多名路人参与救援,徒手或用工具猛砸车窗,但因车门无法打开且火势迅猛,救援失败。消防人员到场压制火势后,用工具切割车身进行救援,但驾驶员已不幸遇难。众多网友质疑“为什么车门打不开”。

对此,小米汽车客服回应若遇到车辆断电车门锁死的情况,可尝试在车辆下方找到应急解锁,“车辆配备了机械把手,在断电的情况下也可以打开。”

仅过4天,武汉一起SU7失控事件的报道又迅速刷屏。10月17日清晨7时许,湖北省武汉市光谷大道早高峰时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涉事车辆为小米SU7,其失控后撞上道路护栏,左前轮完全脱离车身并滚落至十余米外,车轴断裂痕迹清晰可见,未造成人员死亡。

就此事,小米武汉地区4S店回应称“未收到相关消息”,官方客服则以“以实际情况为准”为由未给出明确解释。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而小米汽车今年以来引发的争议还不止这些。

2025年初,小米SU7 Ultra车型中一款售价4.2万元的选装配置“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引发车主质疑。有购买该配置的车主拆解后发现,所谓“双风道”仅为前舱盖上开凿的两个孔洞,孔洞内部并无其他配套结构。

对此,小米汽车客服在当时回应称“该配置的作用是减重”。这一回应与宣传时强调的“高性能散热,提升驾驶安全”并不一致。

9月19日,小米汽车宣布召回11.7万辆SU7。该公司官方称,本次召回意在进一步提升辅助驾驶功能的可靠性,虽然本次升级不需要物理更换任何零件,但仍按照召回程序进行管理和备案。

据媒体此前报道,自上市以来,小米 SU7 系列累计交付超 10 万辆,今年 9 月交付量更突破 4 万台,刷新新能源车企成长纪录。这份亮眼的市场成绩单,曾让小米汽车被誉为行业“黑马”,印证了其在产品定位与市场渗透上的成功。

但如今,小米汽车正在受到审视。这背后,源于汽车行业的特殊性。汽车工业的核心基石是对生命的绝对敬畏,它要求的是“零缺陷、长周期、充分验证”,一款车型的上市必须经过各种耐久性与可靠性测试。在这里,“试错”的代价不是用户体验的些许瑕疵,而有可能是无法挽回的生命代价。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小米汽车事故的舆论成因,离不开小米自带的品牌热度、雷军个人的IP效应、新能源汽车的争议性等背景。

总而言之,面对多起争议,小米汽车该如何平衡性能宣传与安全承诺、重建消费者信任,似乎已成为比销量增长更紧迫的命题。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趣解商业
775文章
·
0评论
·
0粉丝
关注新科技、新消费,聚焦新模式、新商业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