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生产红药水的小药厂40年坐拥2000亿市值,解剖创新药行业的投资逻辑

2018-02-28 15:59:00
并购优塾
关注
2018-02-28

恒瑞医药,创建于1970年,从江苏省连云港起家,2000年在上交所上市,是抗肿瘤药、手术用药和造影剂的研究和生产基地。

来源:并购优塾(moneyC2C)


制药,人类历史上永不没落的朝阳产业。


这个行业,巨头辈出,比如强生、辉瑞、诺华、罗氏、默克、艾伯维、阿斯利康、礼来、百时美施贵宝 、赛诺菲、葛兰素史克 、艾尔建……


其中,按照人民币计,万亿市值的不在少数,强生(2.2万亿)、辉瑞(1.39万亿)、艾伯维(1.22万亿)、诺华(1.2万亿)……


仔细一看,全是国外巨头。这是为啥?


原因是,国际巨头们占据产业科技发展的先发优势,玩的都是创新药,定价权很高,专利独享,盈利空间很大,站在金字塔塔尖;


而中国和印度的药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只能在国际巨头的地盘外,做仿制药,没有专利保护,技术含量不及创新药,都是巨头玩剩下的。


而中国和印度比起来,在仿制药领域,还弱了不少。印度因仿制药工业极为发达,涌现出Ranbaxy等仿制药巨头。紧跟在以色列梯瓦(TEVA)、美国迈兰(Mylan)之后。


你看,在制药产业链上,中国的地位很尴尬:创新药不如美国,仿制药不如印度。


咋办?只能政策鼓励、奋起直追。



农历春节前,1月30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和促进食品药品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食药监科〔2018〕14号)》。文件提出,加大对群众急需的重点药品、创新药、先进医疗器械自主创新等支持力度。


重点支持食品安全保障,创新药、儿童专用药、临床急需以及罕见病治疗药物医疗器械研发,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和上市后药品医疗器械监测和再评价。


创新药、仿制药,都是政策红利的重点。


估计看到这里,你脑海里已经迫不及待的联想到四个字:恒瑞医药。


恒瑞,被各路研究机构描述为中国创新药龙头,感觉马上就要和国际巨头一决高下。


可是,其实还差得很远,甚至是天差地别。


从市值看,折合人民币,美国辉瑞1.39万亿、瑞士诺华1.2万亿,而恒瑞只有2086亿;从营收看,折合人民币,辉瑞3664亿,诺华3429亿,恒瑞只有110亿。


差距多少倍,你自己感受下吧。


恒瑞医药,其实,甚至都不能算是一家严格意义上的创新药公司。即便是现阶段,它其实仍然以仿制药为主,创新药的收入占比很少。


直接看业绩:


2014年-2016年,恒瑞的营收分别为74.52亿、93.16亿、110.94亿;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4.97亿、21.71亿、25.90亿;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5.74亿、22.77亿、25.93亿;毛利率分别为82%、85%、87%。


其中,80%以上营业收入,都来源于仿制药。而目前已上市的两款创新药,艾瑞昔步、阿帕替尼,收入占比预估不足20%。


这个收入占比,其实是预判恒瑞医药未来表现的基础。一是,要看到它和国际巨头的差距,二是,要看到中美医药市场结构的本质差异。


如果再往前倒推40多年,恒瑞,其实是一个做红药水、紫药水生意的小药厂,没名气、没技术,只能做点原料药小生意。


你印象中的高大上,是不是一下子就颠覆了。


今天,我们就从这个做红药水的小药厂出发,来研究一下创新药产业的投资逻辑,以及财务密码。



01 三次关键节点转型

恒瑞医药成为国内新药研发龙头


恒瑞医药,创建于1970年,从江苏省连云港起家,2000年在上交所上市,是抗肿瘤药、手术用药和造影剂的研究和生产基地。


截至目前,其控股股东为江苏恒瑞医药集团,持股比例为24.31%,实控人为孙飘扬。



70年代,恒瑞刚成立时,只是一个生产紫药水、红药水的小药厂。红药水、紫药水,本质就是消毒水。红药水可以止血消毒,紫药水可以促进伤口愈合。


然而,实际上,这两个药品的抑菌作用很弱,甚至有调查显示,红药水含有重金属汞,大量使用容易造成汞中毒。因此,红药水、紫药水这生意,几乎只能活在70后、80后的回忆里,现在几乎消失不见了。


而在当时,红紫药水的生意,进入门槛低,技术要求不高,生产规模也很小,导致竞争激烈,利润微薄。


干了20多年红药水的生意,恒瑞的年利润大概也只能维持在几万元左右。于是,在微利、竞争的压迫下,恒瑞医药开始寻求转变。


1990年,恒瑞迎来了第一个转折点:新任厂长孙飘扬上任,带领恒瑞步入“仿制药”新赛道。


孙飘扬,药学科班、技术员出生,曾在云港制药厂(恒瑞前身)干过技术员、科技科副科长、副厂长,拥有86项国家发明专利和35项世界专利。[2]


新任厂长一上任,步子就迈得很大。很多人担心他会扯到蛋。


1990年,研究肿瘤的机构和药厂并不多,他却将恒瑞的发展矛头,指向了对肿瘤药的仿制药研发,靠贷款,收购了中国医科院药研所开发的抗肿瘤新药——异环磷酰胺的专利权。


这一转型,让恒瑞走上了快车道,恒瑞的销售额开始突破亿元。


1996年,它开始布局麻醉药,这是它的第二个重大转折。


麻醉,是手术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麻醉的好坏直接关系手术的成败。可以说,在内科领域,心血管、肿瘤是两大咽喉赛道(群体最广、致死率最高),而在外科领域,麻醉则是最咽喉的环节。


并且,麻醉用药,是药物中极其特殊的一类,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防止外流及成瘾。并且,需要开具特定处方。这些因素,导致麻醉药物这个赛道用量大、壁垒高,所以导致这个领域的公司容易出现寡头垄断。


大佬就是大佬,对于细分赛道的选择,相当刁钻。当年布局麻醉药物的选择,让它打开了又一个重大市场。


到如今,国内麻醉药物寡头:恒瑞医药、人福药业、恩华制药。而在国外,几大巨头:英国阿斯利康、德国费森尤斯卡比、日本丸石制药。


可是,随着国内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度提高,恒瑞再次意识到,只有仿制,没有创新,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2000年,恒瑞迎来第三个转折点:从“单一仿制药”向“仿制药和创新药并重”转型。


该阶段,恒瑞大量投入研发资金,扩建研发团队,建立研发中心,与医院、研究所等机构保持密切合作。


从竞争对手手里,挖来了:郑玉群(礼来首席科学家)、张连山(礼来高级化学家),曹国庆(礼来资深研究顾问)……


扎根于恒瑞的研发基因,恒瑞也开始逐步收获研发成果。


2011年,第一个创新药艾瑞昔步上市;2014年,第二个创新药阿帕替尼上市,引起行业轰动。


可是,仅有研发还不够,恒瑞开始寻求更大的战略布局。2006年,恒瑞开始实行“国际化战略”,这是恒瑞发展历程中的第四个节点。


仿制药国际化方面,争取美国FDA认证、欧洲EMA认证等,打开国际市场,使仿制药逐步达到进口同类产品的品质;创新药国际化方面,在美国进行创新药的临床试验,比如吡咯替尼I期临床试验;


并且,还采用了lisence-out模式,授权海外巨头研发并销售,自己抽取提成。合作的公司有Incyte、Arcutis等。


从一个小小的红药水厂,48年时间,恒瑞医药市值2075亿,行业排名第一,成为国内最具创新药研发能力的龙头。


虽然,仿制药占比仍然很高,但毕竟,考虑到中国创新药产业的结构性优势,未来的想象空间巨大。



02 恒瑞虽是创新药龙头

但收入仍以仿制药为主


恒瑞医药,主要从事化学药制造,主要产品为抗肿瘤药、手术麻醉、造影剂、和输液产品等。


上游,主要是医药化工原料企业,恒瑞主要采用招标方式采购,原材料可获得性高;


下游,为医院或经销商,主要通过子公司江苏科信、江苏新晨在国内市场销售,国内销售占比95%以上。


恒瑞的主打产品,主要是抗肿瘤药,例如多西他赛注射液、来曲唑片;其次为手术麻醉药,例如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吸入用七氟烷。


2014年-2016年,恒瑞的营收分别为74.52亿、93.16亿、110.94亿;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4.97亿、21.71亿、25.90亿;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5.74亿、22.77亿、25.93亿;毛利率分别为82%、85%、87%。


其中,抗肿瘤药占比最高,约为43.54%,其次是麻醉药(27%)、造影剂(11.79%)以及其他(17%,输液、创新药等)。


注意,抗肿瘤药以及手术麻醉药,都是仿制药,并非创新药。也就是说,目前恒瑞医药仍以仿制药为主,创新药占比较少。


所谓创新药,指的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受专利保护的药物。


注意,创新药这个赛道,专利,是和仿制药赛道的最大区别。


这个领域,是人类医药史皇冠上的明珠。比如:


卡托普利药物,打开了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局面;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等),让降血脂的副作用大幅降低;重组人胰岛素,大幅降低I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成本,延长患者寿命……


回到本案,恒瑞有两款已上市的创新药:


一个是2011年上市的艾瑞昔布,用于缓解关节炎疼痛;一个是2014年上市的阿帕替尼,适用于晚期胃腺癌。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药上市后,通常会存在一段时间的递延效应,因此,这两款创新药对恒瑞收入的拉动,尚未完全爆发。


但是,创新药的定价能力、盈利能力都远高于仿制药,所以,能够预测未来收入可加速增长。


以阿帕替尼为例,上市后第一年(2015年)实现收入2-3亿,而在上市第二年(2016年)实现收入10亿,收入翻了4倍。


那么,很可能在未来5年内,恒瑞医药的创新药收入就会超过仿制药的收入。[3]


这,将是又一次重大转折。这个转折,将在财务报表上留下浓重印记。


最重要的印记,就是:研发支出。



03 创新药行业关注重点一

研发管线是否丰富

关键要看“在研产品”


由于创新药有专利保护期,相当于有明确的产品生命周期,保护期一过,营收就会被仿制药狙击,进入断崖期。所以,产品研发节奏、产品生命周期的组合,至关重要。


在研产品越丰富,说明这家创新药企的研发实力越强大。并且,通过在研产品的组合,还可以看清这家企业的赛道布局。


不过,新药研发过程漫长,少则七八年,多则十几年。


创新药,要从新的分子或化合物开始,经过动物实验,了解安全性和毒性反应,以及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作用部位、作用效果,然后,再经过人体试验,经历I期,II期,III期临床试验。在证实安全有效及质量可控制后,才可以获得药物监管机构的批准。


因此,新药的开发,资金投入多、技术壁垒高、人才需求大,失败风险高。



那么,纵观国内外大型创新药企,其在研产品的矩阵都十分庞大,诺华2016年有251个,GSK有250个,辉瑞有232个……


在研产品管线的丰富性,直接决定未来盈利曲线的稳定性,决定股价的表现。而这背后的原因,与创新药的一个特征息息相关。


那就是:药物研发周期。


这个周期,可以理解为一个产品(创新药)的生命周期。通常,大型创新药的研发周期,大约要持续时间40-50年的时间,经历四个阶段:技术积累期、研发突破期、销售黄金期、衰退期。


举个例子,1950-2000年,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为驱动的创新药周期。[1]



注意,第三阶段销售黄金期,对应的是创新药的专利期。即:在专利期内,药企独占专利,实现巨额利润。


但是,专利期一过,仿制药就会蜂拥而上,价格大幅下降,创新药的专利红利消退,销售开始衰退,盈利开始下滑。


所以,创新药要想赚钱,专利期必须越长越好。


在美国,美国FDA历年批准的新药上市后的专利剩余期限,平均为13.2年;在中国,新药批准上市后的剩余专利期限,平均仅为9年。


因此,如果想要避免创新药的生命周期影响,就必须要提前进行多产品、多赛道的布局。


那么,回到本案,恒瑞的在研产品表现如何?


目前,恒瑞拥有国内最强大的创新药研发管线,创新药在研32个,已上市的创新药有2个(艾瑞昔布与阿帕替尼)。同时,还另有逾百种仿制药在研。


覆盖的领域,除了抗肿瘤,还有糖尿病、皮肤疾病(IL-17A单抗)、类风湿(JAK抑制剂)等领域。


来源:莫尼塔研究


其中,吡咯替尼、PD-1单抗,进展最快,市场最大。


吡咯替尼——主要适用于乳腺癌,目前处于NDA申请阶段,如果NDA获得批准,那么药品就能在美国上市;


PD-1单抗(SHR-1210)——主要适用于肝癌、鼻咽癌,目前处于III期临床期。


如果,这两个产品能够成功上市,那就将会和阿帕替尼一样,成为拳头产品。


不仅如此,恒瑞还在不断扩充在研产品的矩阵。数据显示,恒瑞每年都有5-6个创新药申报临床试验,以及1-2个创新药上市速度。


综上来看,在研产品的丰富性,体现了研发实力,和维持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带动估值的上涨。


此外,从在研产品的赛道上看,新一轮以抗肿瘤药物驱动的创新药物周期已经来临。在这个周期里,擅长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恒瑞,能否迎头赶上美股的诺华、辉瑞,在研产品是最直观的窗口。[4]


简单感受一下恒瑞和世界药企巨头的差距,全球研发管线排名前25的医药公司:


图片来源:银河证券



04 创新药行业关注重点二

研发支出


如果说,在研产品是最直观的窗口,那与在研产品挂钩的、创新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其实是:研发能力。


2014年-2016年,恒瑞的研发支出分别为:6.5亿、8.9亿、11.8亿。研发支出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8.75%、9.57%、10.68%。


这是啥概念?同行业创新药企业对比,感受下:


复星医药,2016年的研发投入11.1亿,营业收入146亿,研发投入占比为7.6%;


丽珠集团,2016年的研发投入4.7亿,营业收入76,5亿,研发投入占比为6.2%;


康弘药业,2016年的研发投入1.4亿,营业收入25.4亿,研发投入占比为5.76%;


石药集团(港股),2016年的研发投入4亿,营业收入123亿,研发投入占比为3.2%;


同时,有数据显示,国内医药制造行业的平均研发支出占比,只有4.8%。恒瑞医药,排名第一。



不过,我们发现,还有一家研发埃克替尼(治疗肺癌)创新药的贝达药业,近三年的研发投入比例,均超过了恒瑞医药。


2014年-2016年,贝达药业的研发支出分别为8826万、1.19亿、1.61亿,营业收入分别为7亿、9亿、10亿。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12.53%、13.11%、15.6%。其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比例为0.11%。


不过,如果从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上看,恒瑞医药仍然是最谨慎的。年营收110亿,这样的体量,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资本化比例为0。(相反的教材,可以看看海正药业,我们之前研究过)


此外,复星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比例为35.38%;丽珠集团为0.33%,康弘药业为16.43%,石药集团未披露。


谁的研发实力更强、会计处理更谨慎,没有标准答案,大家可以自己体悟。需要注意的是,资本化比例高并不一定不好、比例低也不一定好,要比较标的质地,需要结合多重因素,综合分析。



05 创新药行业的密码三

销售费用


从商业模式上看,恒瑞的下游主要是医院,由于药品的专业性很强,新药的推广使用,必须要通过学术推广会的形式进行产品宣传和营销,向医生、专家介绍药品的适应症、临床应用、临床案例等等。


因此,创新药企业的销售费用很高,甚至总体比仿制药要高很多。因为,新药的使用,需要逐步打开市场,而仿制药还没上市,市场就已经被培养成熟了。


在创新药领域,在研究水平旗鼓相当的情况下,学术推广费、营销手段高低,直接决定市场地位。


典型的案例是:辉瑞反超默克。


1980年,默克推出洛伐他汀药物,而辉瑞直到1990年才上市他汀类药物,默克销售额领先辉瑞。


直到有一次,默克在《柳叶刀》上发表数据,证明了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优越性,在业界产生轰动,使得医生对他汀类药物的认可度极大提高。


此时,以销售能力著称的辉瑞,抓住了这个机遇,在市场需求旺盛之际,持续斥资打广告,2000-2010年间,仅直接面向患者的广告费用累计高达14.3亿。


这让辉瑞的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钙(收购得来的)销售额,高达1250亿美元,这也成为人类历史上销售额最大的药物,一举超越默克。[1]


不过,只看销售费用还不够,必须要结合收入增速、应收账款占营收比重的变化来看。从商业逻辑上看:


如果销售费用增速慢,但收入增长快,那么,销售费用的边际效益最高,每1块钱的销售费用支出,能够带来更高的产出回报。


同时,应收账款占营收的比重如果逐年递减,则表明对下游的议价能力不断提升。


结合这三点,我们来比较恒瑞和复星、石药集团、丽珠集团、贝达药业、康弘药业:



营收体量超过百亿的公司,有三家,复星、恒瑞、石药。其中,恒瑞的表现最优,其次是石药。


恒瑞的销售费用对营收的拉动最明显,边际效益最高,同时,应收账款占营收的比重逐年降低,对下游的话语权逐渐增强。


而复星,对下游的话语权变化不大,但销售费用率增速不及营收复合增速,销售费用对收入的拉动力不足,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


另外,小体量的药企中,康弘药业的三组数据表现也不错。但是,康弘药业的应收账款的会计处理,比较粗糙,1年以内只计提2%。


相较于恒瑞,恒瑞3个以内,计提1%;3-6个月,计提5%;6个月-1年,计提10%。会计处理明显更为谨慎。



06 创新药行业产业链

哪个生意做好做?


在医药领域,无论是仿制药,还是创新药,毫无疑问都是“好生意”。


不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市场结构。


2015年,美国医药市场规模为4390亿美元,其中创新药占比67%;欧洲市场1440亿美元,创新药占比60%,日本市场规模为790亿美元,创新药占比 68%。


而在中国,市场规模约1150亿美元,创新药占比不足20%。不过,这也说明,国内创新药的未来成长空间很大。



同时,从竞争格局上看,仿制药高度垄断,梯瓦(13%)、迈兰(12%)、诺华(12%)排名前三。


而创新药竞争相对分散,美国排名前十的创新药企业,分别是:辉瑞(4%)、诺华(4%)、罗氏(4%)、赛诺菲(4%)、强生(3%)、默克(3%)、GSK(3%)、艾伯维(2%)、吉利德科学(2%)、梯瓦(2%)。



2017年10月,国内出台“国36条”,支持鼓励创新药优先审评,将对国内创新药产业起重大推动作用。


那么,在创新药大环境利好的情况下,假如要研究创新药企业,该怎么筛选?鉴于全球新药研发以化学合成类药物为主,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化学创新药。


先来看产业链:



上游——医药化工原料,如三氯甲烷、丙酮等化工产品、以及医药中间体等。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基本稳定,可取得性强,因此,定价权不高,毛利率在20%-30%左右。


代表公司:海普瑞(肝素钠)、怡达股份(醇醚)、山东海化(三氯甲烷)、建新股份(苯系中间体)、金禾实业(医药中间体、饮料行业用的甜味剂)等。


中游——医药制造,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包括原料药生产商、药品生产商。


对上游的议价权高、技术壁垒高。特别是拥有专利的新药厂商,产品独特性好,定价权极高。


其中:


原料药生产商,代表公司有:东北制药、亿帆医药、新和成、永安药业、金达威等,毛利率在30%-40%左右;


药品(或制剂)生产商,代表公司有:恒瑞医药、丽珠集团、石药集团、康弘药业等,毛利率在70%-90%左右。


下游——医药流通,如医药批发、零售商等。国内的医药销售受到严格控制,医院等终端很强势,所以,医药流通商只能向上游施压,争取利润。


假如药品普通,市场竞争激烈,则渠道方更强势。假如药品拥有专利,则渠道方议价能力减弱。


代表公司:国药一致、国药股份、九州通、华东医药、中国医药、上海医药、老百姓、益丰药房等。毛利率在10%-40%左右,分化较为严重,零售渠道毛利最高。


综上来看,创新药的制造商议价能力强,定价权高,护城河强,是产业链上最好的赛道。


此外,随着两票制推进,医药流通行业将迎来并购整合,如果掌握核心分销渠道的,同时还向上游医药制造布局的,也值得关注,例如华东医药、中国医药、国药股份等。


我们再从A股、港股、美股分别选择几家创新药上市公司,从研发费用、销售费用等角度来对比:


A股:恒瑞医药;

港股:石药集团;

美股:辉瑞、诺华、赛诺菲、默克、强生(取市场排名TOP5)


(美股数据以美元折算,或有差异)


数据会说话:


营收增长方面——国际药企巨头的营收增速较为缓慢,默克、诺华、强生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国内创新药企恒瑞、石药则正迎来高速增长期。


销售费用率方面——国际巨头中,辉瑞压缩销售费用,仍保持了收入增长;其余几家表现平平,诺华表现较差,销售费用增长,但收入反而下滑。国内,恒瑞的销售费用对收入的拉动作用最明显,边际效益最高。


话语权方面——辉瑞、恒瑞、石药的话语权增强,但其余几大巨头,话语权都有所下滑。


另外,再综合在研产品数量、净资产收益率、市值等情况,美国市场、国内市场综合比较,辉瑞、恒瑞、石药集团。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石药的研发投入比例,是个弱项。


美国辉瑞,作为这个领域的代表公司,来感受下它的画风:





此外,一个小细节,也值得关注:创新药行业,除自己研发之外,并购也是扩张的重要手段。


辉瑞,几家国际巨头中,并购最猛的,2017年,账面上有559亿美元商誉,这个风险,需要留意。(恒瑞的商誉为0)


另外,透过这个细节,我们可以读出一个企业的性格,辉瑞、复星医药属于外向型,靠并购、营销驱动业绩增长,而默克、恒瑞属于内向型,靠技术、研发驱动业绩增长。


经营策略,就像江湖上的武功门派,没有对错之分。谁能在关键的行业拐点上,作出更优的选择,需要管理团队的智慧,也会在财报中留下印记。



最后,补充一个声明,本研究报告所涉案例,仅做学术交流,均不构成任何建议,韭菜们,市场有风险,风险需注意。千万不要一把梭。


此外,报告中所涉会计处理案例,均合情、合理、合法、合规,我们默认经过审计机构审计的所有财务数据真实可信。


另,版权所有,严禁拷贝、翻版、复制、摘编,违者必究。



07 除了这个案例,你还需要学习

中国资本市场进程中

典型的财务魔术


案例已经看完,但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


作为IPO领域独立投研机构,优塾投研团队认为,公司研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行业研判能力,是每位金融人都需要终生研究的技艺。无论你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只有掌握这几大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安身立命。


我们站在投资机构角度,像医生一样,解剖IPO、并购的每项细节,将要点系统梳理,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


我们是一群研究控,专注于深度的公司研究。


这两套攻略,浓缩了我们的研究精华,是优塾私密社群群友人手一套的指南。


每日精进,必有收获。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并购优塾
45文章
·
0评论
·
6粉丝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