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帮货车驶向港股?去年6月已赴美上市,前三季度交易额达1928亿
货运江湖,激战正酣。
作者 | 高远山 编辑丨李逸明 来源 | 野马财经
2月16日,有媒体消息称,满帮集团(YMM.US)正筹划二次在港上市,最快本月内提交上市申请,预计集资约10亿美元,已委聘任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银及华泰国际负责在港首次公开发售(IPO)事宜。针对该消息,满帮集团暂未作出回应。
满帮集团于2021年6月22日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集资近16亿美元,是首个数字货运平台上市企业,开盘价报22.5美元/股,较19美元/股发行价上涨18.4%,上市首日市值超230亿美元。
作为货运行业巨头,满帮拥有运满满和货车帮两大货运平台,覆盖了国内绝大多数货运司机。其实,在美国上市不到3个月之时,满帮集团就已传出正在探索在香港IPO上市的可能性 。
三季度总营收12.4亿
发货货主平均月活达161万
满帮集团由运满满与货车帮于2017年合并而成,是一家智能运力平台、智慧物流服务商,致力于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降低货车司机的空驶率、提高货运效率,打造一个连接人、车、货三个维度的超级数据平台。
满帮集团2019年营收为24.7亿元,2020年营收25.8亿元。据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第三季度总营收达12.4亿元,同比增长68.9%,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87%。
GTV(平台总交易额)方面,2020全年GTV为1738亿元,订单量为7170万单。2021年第一季度,GTV为515亿元;第二季度成交GTV达740亿元,同比增长57.8%;第三季度GTV673亿元,同比增长48.8%,履约订单数3530万单,同比增长78.4%。
2021年前三季度,满帮GTV为1928亿元,已超2020全年。
2021年,无论是完成订单、平台GTV、亦或是收入,均是在2020年已经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再次实现高速成长。
而且,满帮在老用户的活跃度和留存率方面也有着显著提升。2021年第三季度平台发货货主平均月活达161万,同比增长32.2%。
费用支出方面,2021年第三季度成本与费用为14.4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0.8亿元增长34%。其中,第三季度成本为8.42亿元,上年同期为3.5亿元;销售与市场费用为1.9亿元,上年同期为1.39亿元;管理费用为1.9亿元,上年同期为4.43亿元;研发费用为2.03亿元,上年同期为1.16亿元。
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本较为零散的货运市场迎来一片蓝海。前有互联网巨头滴滴入局,后有货拉拉,快狗打车紧随其后。
继2021年8月递交《招股书》后,快狗打车近日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拟募资4-5亿美元,估值约30亿美元,而货拉拉目前也已完成15亿美元F轮融资,还有福佑卡车等数字货运平台也正在赶往排队上市的路上。
近一年来,货运赛道发展迅速,而监管加强、竞争激烈等风险也十分突出。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分析,回港二次上市对于企业而言,除了再次实现融资之外,还有利于提升自家股票的流动性,从而有利于提升股价和市值,对于未来在资本市场再融资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另外,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还面临中美关系不稳定所带来的中概股风险,如果能在港再次上市,也算是分散风险的一个备份之举。再者,港股市场对于营业地主要位于中国内地的企业的理解能力要高于美股市场,对于满帮集团的未来发展以及与资本市场的互动无疑也是有好处的。
构建独特的满帮商业模式
“数字货运第一股”满帮集团有着强劲的业务增长势头,从核心数据来看,在上市后,满帮集团在GTV、订单量和货主数量等核心业务数据方面实现了全面增长。
从满帮模式的特点来看,满帮的平台提供货源信息但不参与交易,因此有部分观点认为满帮更像是一个撮合平台,果真如此吗?
由于个体司机缺乏足够的资源、信息渠道,加上分散、临时的运输关系,整体卡车利用率仅为约60%,车货信息匹配难是困扰市场多年的问题。
满帮的平台将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货主、各种合作伙伴,以及货车司机,以最高效的方式将各方紧密联系起来,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成为竞争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满帮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货运黄页服务平台,根据用户的进一步需求,满帮逐步升级为集货运经纪服务、交易服务以及系列增值服务为一体的物流生态,在产业链上做得更广、更实。
因此,满帮的商业模式核心就是通过建立一个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平台,提供货运信息发布、货运经纪服务以及线上交易服务等业务,通过在司机与货主端的渗透,不断扩大公路运输供需两端的用户规模,以平台为纽带的数字化高效货运匹配模式,打造“货主数量提升→货运需求订单增加→司机数量提升→供需高效匹配→货主数量提升”的闭环,实现了货主与司机的无缝连接,从而推动整个物流行业高效运转。
从业务层面来看,其发展的业务从货运匹配服务覆盖到增值服务,业务走向多元化。
尤其是满帮在2018年推出会员服务与货运经纪服务后,更进一步优化了货运交易流程,提供交易保障,提升行业效率。
会员制的模式增加了满帮客户黏性,给予供需双方更大的自主谈判权,促使交易达成。
据满帮集团2021年三季报显示,其第三季度活跃货主(托运人)达161万,同比增长32.2%。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满帮的毛利率也有着明显的增幅。2019年和2020年,满帮的毛利率从44%上升至49%,2021年第三季度为42%。
在过去两年,满帮集团收入分别为人民币24.73亿元及25.81亿元。值得关注的是,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满帮集团在2020年已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2.81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净利润1.13亿元,同比实现3.4倍的大幅增长,第二季度净利润约9950万元,实现持续盈利。
具体来看,现阶段,满帮收入主要来源于其核心的货运匹配服务及增值服务两方面。其中,货运匹配业务是满帮的核心业务,在2019年、2020年分别贡献17.7亿元、19.5亿元,占其总营收的71.6%和75.5%。2021年三季度满帮核心业务板块货运匹配服务营收10.9亿元,同比增102.6%,主要来自无车承运服务和佣金收入的快速增长。
2020年,满帮开始拓展更多新业务,宣布进入同城货运市场。2020年8月,满帮收购了同城货运领域的省省回头车,又在11月,以新品牌 " 运满满 " 开展同城货运业务。
目前,满帮已经初步构建了一张覆盖全国的货运网络。截至2020年底,满帮业务已覆盖全国超过300座城市,线路覆盖超过10万条,高度密集的全国线路网形成巨大的网络效应。
对满帮而言,不断重塑货运行业的价值链,进而实现满帮生态圈是其要达成的目标之一。
布局万亿数字化货运赛道
根据CIC数据统计,物流运输平台的市场总额将会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以57.9%的高复合增长率达到6.5万亿的规模。
物流行业专家杨达卿表示:“满帮集团等网络货运平台的发展壮大是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近年来,不仅交通运输部等持续推进公路货运市场数字化转型,还有国家发改委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正在推进中国公路货运市场从碎片化向集约化升级发展。面对复杂国际竞争形势,相信这类积极的产业引导政策会升级,而不会回撤。另外,满帮货运等大型网络货运平台将会产生虹吸效应,积聚数字物流服务资源,利好地方产业物流升级发展。”
来源:满帮集团官微
目前数字货运平台的渗透率仍旧是冰山一角:根据CIC报告,2020年数字货运平台GTV(总交易额)仅占整个公路运输市场的4%,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18%,整个市场的数字化机会巨大。
总的来说,货运行业这个市场够大、够蓝,尤其是在数字化货运中,留出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这个市场很散、很乱,也留给了参与者巨大的挑战,无论是谁想要整合这样复杂的市场,都好比铁牙啃钢饼需要硬碰硬的实力。
而在巨头稀缺的背景下,满帮通过建立一个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平台,不断推动运输流程数字化,如线上协议签署、司机需预付保障金确保服务的及时性和安全性、通过GPS定位系统为货主提供货物的实时信息、自有风控系统等一系列措施来保障交易,推动、引领着数字货运标准的建立
凭着高完整度的独特数据及可验证的智能风控,满帮在透明的信用体系之下,降低行业纠纷率,2020年12月,帮助司机从货主端收取4660万元的滞纳金。
未来,伴随物流数字化改革大势,依托平台已经建立起的飞轮效应以及坚实的竞争壁垒,扎根整车运输,满帮将专注于四大关键战略:
1.进一步扩大线下物流网络,建立覆盖面最广、最深的物流网络,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平台的网络效应,在提升平台GTV规模的同时为用户提供更高效更便利的体验;
2.持续投资数字基础设施开发和技术创新,建立数字货运体系的行业标准,推动公路运输数字化发展;
3.围绕平台货主需求,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在整车运输之余,提供零担、同城及特殊物品货运等多元化需求,同时进一步完善增值服务,提升用户黏性;
4.有选择地进行战略投资和收购,进而保持科学管理与持续增长。
因此,在满帮的新兴产业战略投资布局下,领跑万亿规模公路物流运输数字化赛道或将成为必然。
此前的《招股书》显示,2020年全年,有280万卡车司机在满帮平台完成货运订单,占中国中重型货车司机总量的20%,而其平台上注册的卡车司机数量超过第二至第五大数字货运平台总和的两倍。业务覆盖超过300座城市,覆盖线路超过10万条,平台GTV达1738亿元,这家全球领先的数字货运平台,已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
由此可见,满帮全面的物流服务在未来将促进了整个公路运输互联网生态的建立,并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你看好满帮的前景吗?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