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怒罚造假巨案!虚增收入4.8亿,作案手段高超、过程极其隐蔽!它,将被写进教科书,被后人唾弃……

2018-02-26 17:12:35
并购优塾
关注
2018-02-26

它将被钉在中国财务造假历史的耻辱柱上,和银广夏、万福生科、绿大地一起,成为值得写进中国大学财务教科书的经典案例。

来源:并购优塾(moneyC2C)


昆明机床(600806),这是一个你需要铭记的名字。


它将被钉在中国财务造假历史的耻辱柱上,和银广夏、万福生科、绿大地一起,成为值得写进中国大学财务教科书的经典案例。


农历春节前,中国证监会刚刚正式下发通知,对沈机集团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王兴(董事长)、常宝强(总经理)、金晓峰(财务总监)等23名责任人员,进行行政处罚。


经证监会查明,当事人存在以下违法事实:


2013年至2015年,昆明机床通过各种财务造假“组合拳”,虚增收入4.83亿元,少计管理费用2960万元,少计存货5.05亿元,多计成本2.35亿元,虚增利润2.28亿元。


这,绝不是一起简单的虚增收入财务造假,而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手段极其隐蔽、外观极难发现的造假巨案。


它,融合多种收入造假手段,并结合独特的商业模式,对传统造假手法,进行升级换代。


最近,优塾投研团队常说,“要么就不做,要做做全套”。本案,就是一个典型的“做全套”案例。


我们从中抓取几个关键词,供你研究:


1)跨期确认收入;


2)虚构合同;


3)单边虚增合同价格;


4)设置账外库房;


5)二次销售;


6)定金退回;


7)少计提辞退福利和高管薪酬;


这些手段,浓缩了中国传统制造业,以及财务界的智慧。当然,是臭名昭著的那种。通过这些商业模式的细节,你可以思考一下,收入、货物流、资金流之间的关系。


以上的造假、处罚,对本案来说,还不算完。


春节前,*ST昆机发布预亏公告,经初步测算,预计2017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出现亏损,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约3.4~3.6亿元。


注意,它将面临重大退市风险。


连续三年亏损已经被暂停上市,如果风险因素未消除,将被终止上市,被彻底踢出资本市场。


2014年、2015年、2016年,*ST昆机已连续三年亏损,马上就到年报季,如果2017年度亏损坐实,按照规定,将被强制终止上市(即强制退市)。


一旦强制退市,它将成为整个A股2018年第一支退市股票。


除此之外,据证券时报,目前除昆机之外,还有*ST烯碳(000511.SZ)、*ST建峰(000950.SZ)、*ST吉恩(600432.SH)、*ST钒钛(000629.SZ)4家公司,因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暂停上市,面临退市风险。


春节刚刚过完,万象更新、四季更迭。希望昆明机床的同志们能带个好头,让垃圾公司们从A股尽早滚蛋,为中国经济多发挥一些余温余热。


虚增收入,虚减费用

被证监会重罚


昆明机床,现名*ST昆机,主要从事大型数控机床续销售,但因机床行业连续六年下行压力,导致库存积压、销量不足、产能过剩。


2014-2017年三季报,*ST昆机连年亏损,分别亏损了-2.09亿、-3.52亿、-2.4亿、-2.01亿。


2017年5月,由于连续三年亏损,*ST昆机被暂停上市。随后,一个惊天大案浮出水面:*ST昆机在2013年-2015年,涉嫌累计虚增收入4.83亿、虚增利润2.28亿。


2018年2月5日,农历春节之前,*ST昆机终于被证监会正式下发处罚决定书。


经查明,*ST昆机涉嫌以下违法事实:


一、昆明机床2013年至2015年通过跨期确认收入、虚计收入和虚增合同价格三种方式虚增收入483,080,163.99元


经查,昆明机床2013年至2015年通过虚构合同、虚构发货单、虚构运输协议、设置账外产成品库房、提前确认销售收入等,以跨期确认收入和虚计收入的方式虚增收入,涉及客户123户,交易417笔,其中跨期确认收入222笔,虚计收入195笔。


2013年至2015年,通过跨期确认收入、虚计收入和虚增合同价格三种方式虚增收入共计483,080,163.99元,其中:


2013年虚增收入200,106,213.92元,2014年虚增收入121,309,854.58元,2015年虚增收入161,664,095.50元。昆明机床虚增2013年度、2014年度、2015年度营业收入金额分别占公开披露的当期营业收入的19.44%、13.98%、20.82%。


二、昆明机床2013年至2015年通过少计提辞退福利和高管薪酬的方式虚增利润29,608,616.03元


2013年至2015年,昆明机床通过少计提辞退福利和高管薪酬的方式,少计管理费用29,608,616.03元,虚增利润29,608,616.03元。


其中,2013年,少计辞退福利1,179,330.06元,导致管理费用少计1,179,330.06元,虚增利润1,179,330.06元;


2014年,少计辞退福利11,079,001.74元,少计高管薪酬1,000,000元,导致管理费用少计12,079,001.74元,虚增利润12,079,001.74元;


2015年,少计辞退福利14,227,733.52元,少计高管薪酬2,122,550.71元,导致管理费用少计16,350,284.23元,虚增利润16,350,284.23元。


三、昆明机床2013年至2015年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存货数据存在虚假记载


2013年至2015年,昆明机床通过设置账外产成品库房、虚构生产业务、虚假降低实际产品制造成本等方式,多计各期营业成本,少计各年度期末存货。


三年间累计多计成本235,272,252.56元,其中2013年多计成本120,871,685.64元,2014年多计成本69,014,625.10元,2015年多计成本45,385,341.82元;三年累计少计存货505,985,325.86元,其中2013年少计存货120,871,685.64元,2014年少计存货184,926,310.72元,2015年少计存货200,187,329.50元。昆明机床2013年至2015年披露的年度报告中有关存货的数据与实际不符。


综上,2013年至2015年,昆明机床通过上述财务造假行为虚增收入4.83亿元,少计管理费用2960万元,少计存货5.05亿元,多计成本2.35亿元,虚增利润2.28亿元。


其中:


2013年,虚增利润70,179,444.39元,虚增利润占公开披露的当期利润总额的706.21%,昆明机床在2013年年度报告中将亏损披露为盈利;


2014年,虚增利润50,827,156.90元,减少了公开披露的当期利润总额的亏损额,减少金额占公开披露利润总额的29.47%;


2015年,虚增利润107,094,477.44元,减少了公开披露的当期利润总额的亏损额,减少金额占公开披露利润总额的48.82%。


昆明机床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2016年3月分别披露了2013年年度报告、2014年年度报告、2015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构成信息披露违法。


以上事实,有当事人询问笔录、当事人提供的情况说明、当事人提供的相关资料、相关单位提供的资料、相关单位提供的情况说明、相关证人证言、相关企业工商登记资料、相关财务凭证等证据在案证明,足以认定。


看完这通处罚,接下来,必须要复盘一下,*ST昆机涉嫌财务造假的这三年,是怎么安然度过的。


财务魔术第一步:

虚增收入,4.8亿


*ST昆机在2013年-2015年间,连续三年虚增收入,累计4.83亿,且不是一招鲜,而是四大招式组合拳“提前确认收入+跨期确认收入+虚构收入+虚增合同价格”。


提前确认收入方面,寅吃卯粮,透支未来收入。违背收入确认原则,在产品未发货前就确认收入,累计涉嫌虚增收入2.58亿。


2013年至2015年,昆明机床与相关经销商或者客户签订真实的销售合同,在经销商或客户支付部分货款后,产品未发货前即提前确认收入,将当年未实际按合同履约生产、发运机床的收入跨期确认至该年度,以达到虚增当年利润的目的。


跨期确认收入方面,以丰补歉,当期收入留到后续年度确认。


昆明机床将2014年实际履行合同取得的3笔收入调整确认至2015年度的情况。经查,昆明机床2013年跨期确认收入56笔,共计76,268,051.39元;2014年跨期确认收入59笔,共计41,229,649.47元;2015年跨期确认收入107笔,共计141,460,512.63元。


虚构收入方面,串通客户、经销商配合虚假销售。


2013年至2015年,昆明机床与部分经销商或客户签订合同,经销商或客户虚假采购昆明机床产品并预付定金,但最终并不提货,后期将定金退回客户,或者直接按照客户退货进行处理,完成虚假销售。


在此过程中,昆明机床虚构合同、发货单、运输协议等单据,通过虚构交易的方式来虚计收入,以达到虚增当年利润的目的。


虚增合同价格方面,自己单方面虚增合同价格,累计虚增210万。


2013年至2014年,昆明机床通过虚增合同价格的方式,虚增收入。在与部分客户签订合同后,单边虚增合同价格,其中,2013年昆明机床虚增合同价格1,485,581.20元,涉及客户14户,机床44台;2014年虚增合同价格620,205.13元,涉及客户10户,机床22台。


以上四招,优塾投研团队在财务魔术财务炼金术中,对于经典案例、识别手段都做过详细分析。比如,玩提前确认收入的有:华锐风电、大智慧等;单方面虚增合同价格的,有北大荒等。


分析到这里,不知你有没有留意到一个问题:


虚构收入并不难,虚拟几份合同、虚提合同价格、跨期腾挪收入、收入提前确认即可,可是,如果有第三方审计机构来查账,就完蛋了。


账面收入有了,可是,审计只要一查你有没有发出货物(物流)、是否受到现金(资金流)、是否有物流和资金流单据(单据流)一核对,事情马上败露。


此处,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才能让整个过程更加隐蔽,瞒天过海?


作为投资人、调查人员,只有弄明白这个过程,才能看穿ST昆机背后深藏的套路。


财务魔术第二步:

伪造货物流、资金流、单据流


虚构账面收入之后,紧接着,江湖上的高手,往往“要做做全套”:把货物流、资金流、单据流,挨个补齐。


我们以优塾吃瓜店为例,来一项一项还原。优塾吃瓜店,主营西瓜榨汁业务,先向瓜农A公司采购西瓜,然后卖给果汁店C公司。


第一步,虚增收入。在账面收入上,我虚增了100杯果汁的榨汁业务,然后,大BOSS命令我,把过程做得“神不知鬼不觉”。



接下来第二步,是物流。


不知你接触过电商刷单没有。刷单,其实就是类似的套路,早就已经成了产业链。最早的刷单,是:1、买家拍下宝贝;2、卖家确认收款。刷单结束。


此后电商平台被迫进化,大数据查你的物流记录、资金记录。于是,刷单进化成这样:


1、买家拍下宝贝;2、卖家发出虚假货物(比如你拍的是一个A货LV包包,我发给你一包瓜子);3、卖家确认收款。4、卖家通过账外账户,个人账户,私下付款给买家。刷单结束。


这个过程,换成本案的手法,还能进行升级改良。


为避免虚计收入被审计机构发现,和货物流对不上,优塾吃瓜店采用在账外设立库房的方式,将存货以正常销售的方式出库,但存货并未实际发往客户,而是移送至账外库房。


然后,是资金流。


之后,优塾吃瓜店,通过“二次”销售,虚构销售退回。或者,叠加一种更狠的方法,将产成品拆解为零配件,从第三方虚构采购购回,通过类似方式处理账外存货。不过,原来虚计的应收账款无法冲减。


注意,产品拆解为零部件,然后买回组装、二次销售这一手法,是最惊艳的部分。这一做法,比电商刷单之流,高明不知多少。

接着,是单据流。


为避免设立账外库房的事,被审计察觉,优塾吃瓜店大BOSS,要求出租外库的出租人将租金业务发票,开具为运输费用发票。


这个体外账户、发票开具变更,正是本案,昆明机床身上发生的事。2013年,昆明机床虚计收入115笔,共计122,352,581.32元,2014年虚计收入46笔,共计79,459,999.98元,2015年虚计收入34笔,共计20,203,582.87元。



之前我们分析过,还有更狠的玩法,将账外库房、寄售模式、代工模式、体系内外同一控制关联公司等多种手法融合,并且多层嵌套,做出更加复杂的商业模式。


如果再融合质押、担保、增发、并购等资本运作手段,并结合如贾老师般的市梦率讲故事能力,那么,别提普通韭菜,就连专业金融机构,都会被收割甚至残酷斩杀。



梳理完以上模式演变。回到本案,两大核心要点,一定要注意:


1)有真实的客户、经销商配合收入造假,识别难度极大;


2)设立账外库房,货物正常发出,障眼法;


要想有真实客户、经销商配合造假,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串通真实客户、供应商来玩财务套路的,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典型的案例是九好集团造假一案。九好集团串通了228家供应商虚构业务关系。甚至,其中部分供应商在案件调查阶段不予配合,取证极度困难,甚至出现了暴力抗法事件。


而一些虚构空壳公司的虚构交易,就显得低级了很多。比如,新中基的玩法,是设立体外空壳公司,上市公司和空壳公司直接做直接销售。


但后来,新中基也觉得自己的财技有点Low,于是奋发图强,在后续年度对空壳公司的做法做了“升级”,引入了非关联方客户,把整个交易做得更真实,更隐蔽。


回到本案,收入流、货物流、资金流套路之外,还有更多的招。


财务魔术第三步

虚减费用,辞退福利和高管薪酬


要想增加利润,要么虚增收入,要么虚减费用,这两大不二法门,*ST昆机全都用上了。


虚减的费用,主要包括:辞退福利和高管薪酬。


辞退福利,是指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职工的补偿。


它属于职工薪酬的核算范围,当条件满足时,需要确认为职工薪酬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


*ST昆机在这上面动了手脚:俺确实给了员工辞退福利,只是少给了。


2013年至2015年,昆明机床基于《员工内部退养管理办法》等文件审批通过部分员工的内退申请,并向内退员工支付内退福利。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第二十条,“企业向职工提供辞退福利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要求,昆明机床本应按照内退员工人数、内退福利补偿标准和应付的内退福利年限,测算相关应付福利的现值,确认当期费用和负债。但2013年至2015年,昆明机床通过调减内退人数、不予全部计提内退员工福利和少计高管薪酬等方式,少计管理费用。


一是,辞退福利方面。


2013年,昆明机床实际有内退人员143人,应当计管理费用6,553,232.16元,但财务记录内退人员131人,计入管理费用5,373,902.10元,少计12人,少计管理费用1,179,330.06元;


2014年,昆明机床实际有内退人员225人,应当计管理费用19,264,460.57元,但财务记录内退人员123人,计入管理费用8,185,458.83元,少计102人,少计管理费用11,079,001.74元;


2015年,昆明机床实际有内退人员289人,应当计管理费用21,337,006.61元,但财务记录内退人员120人,计入管理费用7,109,273.09元,少计169人,少计管理费用14,227,733.52元。


二是,高管薪酬方面。


昆明机床董事会2015年3月29日通过了公司高管人员2014年度薪酬考评方案,2016年3月30日通过了公司高管人员2015年度薪酬考评方案,昆明机床应当按照考评方案计提当年高管薪酬,但财务未予全部计提,2014年少计专项奖励1,000,000元,相应少计管理费用1,000,000元;2015年少计基本年薪及专项奖励共2,122,550.71元,相应少计管理费用2,122,550.71元。


虚减费用这招,虚减的部分就是当期虚增的利润,这一套路,你必须提防。


有些,延期支付费用,实现费用在不同年度的分配。比如:大智慧推迟高管年终奖发放,将当期管理费用延到后一期支付;


有些,混淆、隐瞒费用实质。比如:*ST烯碳把财务费用记为“其他应收款”;


还有些,干脆就直接不在账上记录费用。比如:登云股份,隐瞒咨询服务费等销售费用。


与收入科目不同,成本、费用科目的造假,更多地与财务内控制度息息相关,所以,这也使得费用的操纵变得比收入操纵更为容易。


董监高薪酬、员工薪酬、社保公积金方面,是很多公司都会用的财务调节手法,在IPO领域,也是证监会严审的重大雷区。


比如,泰达新材,就因董监高薪酬偏低,2017年7月31日上会被否;湖南广信也因同样问题,2017年9月13日光荣躺枪。


回到本案,昆明机床董事长、财务总监、会计负责人等高管通通沦陷,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特别有意思的是,本案被处罚的财务总监共有两位。第一位任职期间为2013年-2015年,第二位任职期间为2015年至证监会调查时,连续两届财务总监接力财务魔术,实在是让人唏嘘。如果没有这么严密的“魔术天团”作为支撑,*ST昆机的财务猫腻,也不会隐瞒了近5年之久。


财务异常信号

营收、采购与现金流的勾稽关系存疑

经营性现金流为负


*ST昆机的财务魔术,从2013年一直持续到2015年,直到2017年3月,*ST昆机被证监会立案调查,*ST昆机坦白了自己的财务猫腻。


一方面,承认在销售收入确认时,存在虚计、跨期确认的现象,也承认了存货不实、账外存货、少记费用的情况。



另一方面,想甩锅给子公司,在2016年年报中指明子公司西安交大赛尔,其银行承兑汇票复印件存在票据到期日被人为涂改的痕迹,孙公司长沙赛尔公司为不同目的设置多套不同账目等等。


子公司表示很无奈:你妹啊,这锅难道要我背?



*ST昆机的财务信用摇摇欲坠之际,除了自己坦白,以及审计近期出具的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之外,还有几点财务异常,投资者早就应当要留意:


1)净利润连年亏损,在退市边缘挣扎


对于净利润连年亏损、主业扭亏为盈无望、在ST、*ST边缘挣扎的上市公司,有着充足的财务魔术理由,对于这类企业投资者要留200%个心。


对于*st昆机来说,自2010年起连续六年都承受着行业下行压力,净利润在2011年跌破亿元大关,在亏损的道路一路裸奔。2010年-2016年,归属净利润分别为1.78亿、5457万、-7322万、852万、-2.04亿、-3.28亿、-2.09亿。


注意,2013年净利润突然变正,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有没有可能是处置固定资产、或者靠政府补助(如*ST德力)、或者赌一把重组(如*ST中绒)、亦或是洗大澡(如ST墨龙)?


从处置固定资产收益的现金流入、政府补助、或者资产减值准备的科目,*ST昆机的这些财务指标变化不大。那么,这神奇的2013年,是怎么扭亏为盈的?


2)营收、采购与现金流勾稽关系存疑


我们粗略计算了,*ST昆机的营收、采购分别与现金流之间的勾稽关系,发现勾稽关系存在疑问。可能存在虚增营收、虚增采购的情形。


先来看营收与现金流的勾稽关系:


2013年,*ST昆机的营业收入为10.62亿,含增值税的营业收入应该是12.42亿。


合并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一项仅有8.23亿,相比含税营业收入少了4.19亿。在考虑应收账款债权转让、应收票据背书转让等因素后(约为1638万),剩余相应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增加,以及预收账款减少额至少要有4个亿的支撑。 


然而,2013年的应收账款增加额为1.25亿、应收票据增加额为1.19亿,预收账款减少了8300万。


那么,这中间还存在7300万的资金缺口,这部分营收没有获得现金流的支持,营收和现金流量之间的勾稽关系存疑。


同理,我们再来看看采购与现金流量之间的勾稽关系。


一般,含税的采购总额在扣除了“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一项后,多出的部分应该形成: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的增加或者预付账款的减少。


据查,2013年,其含税的采购总额为6.77亿。对应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一项的现金支出为5.66亿。两者的差额为1.11亿。


而,相对应当期的应付票据增加了3905万,应付账款反而减少了330万,预付账款反而增加了1169万。


那么,采购金额与现金流之间也有近8700万的缺口,这部分多出来的采购也无现金流的支持,采购与现金流的勾稽关系依然存疑。


3)经营性现金流为负,应收账款周转变的极慢


2013年开始,*st昆机的经营现金流开始恶化,经营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


2012年-2016年,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7759万、-1.32亿、-1.64亿、-7467万。


同时,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变得极慢。


2011年-2016年,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分别为:53天、96天、121天、206天、249天、223天。存货周转天数,更是从200多天,激增至500多天。



随着应收账款回款慢、现金流恶化,*ST昆机已经很难从银行拿到贷款,从而,滋生了资金拆借等不规范借款的行为。


从这一连串的财务异常来看,毛利率异常,存货和应收款周转变慢、现金流持续恶化,足够引起警惕。


不过,2013年、2014年的年报审核,审计机构毕马威华振,与2015年年报审计机构瑞华,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随着这次昆机被罚,中介机构恐怕要颤抖了。要知道,之前九好集团和鞍重股份的造假案中,审计机构被重罚900万(没收150万、罚款750万)。


5 故事大结局

上市公司罚60万

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各罚30万


依据《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第一款之规定,证监会决定:


一、对昆明机床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


二、对王兴、常宝强、金晓峰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30万元罚款;


三、对李红宁给予警告,并处以10万元罚款;


四、对张泽顺、张晓毅、朱祥、叶农、邵里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7万元罚款;


五、对彭梁锋、罗涛、张涛、陈富生、唐春胜、樊宏、蔡哲民、周国兴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5万元罚款;


六、对杨雄胜、刘岩、刘海洁、蒋晶瑛、刘强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3万元罚款。


至此,案件终结。


按照*ST昆机2017年度的预亏公告,将大概率继续亏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约3.4~3.6亿元。


按照规定,等到亏损坐实,*ST昆机将被强制终止上市(即强制退市),成为2018年的第一个强制退市案例。


最后,补充一个声明,本研究报告所涉案例,仅做学术交流,均不构成任何建议,韭菜们,市场有风险,风险需注意。千万不要一把梭。


另,版权所有,严禁拷贝、翻版、复制、摘编,违者必究。


06 除了这个案例,你还需要学习

中国资本市场进程中

典型的财务魔术


案例已经看完,但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


作为IPO领域独立投研机构,优塾投研团队认为,公司研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行业研判能力,是每位金融人都需要终生研究的技艺。无论你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只有掌握这几大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安身立命。


我们站在投资机构角度,像医生一样,解剖IPO、并购的每项细节,将要点系统梳理,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


我们是一群研究控,专注于深度的公司研究。


这三套攻略,浓缩了我们的研究精华,是优塾私密社群群友人手一套的指南。


每日精进,必有收获。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并购优塾
45文章
·
0评论
·
6粉丝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