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疯涨20倍后撞见“照妖镜”:基因技术拷问千亿资金迷局
刚被列入创业板指数,股票就跌停。
作者:张浅
来源:明天财讯
刚被列入创业板指数,股票就跌停。
创业板“妖股”华大基因不“妖”了?
近日,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因反对接种宫颈癌疫苗,并为自家检测筛选站台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多方反对。
汪建称,普通老百姓没必要接种宫颈癌疫苗,要是实在有钱可以打。他还认为早期检测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接种疫苗一次需要4000元,隔五年需要重新注射。如果换成基因检测,则只需要每3年花50元钱做一次。
对此,知名医药投资人、有“医药一哥”之称的姜广策怒怼其“无知”,并称华大基因股价被高估,买其股票的投资者很可怜。随后,方舟子也公开反对汪建的言论,称这样是会害死人。
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是一个专门从事生命科学的科技的公司。2013年3月,华大基因完成对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收购,实现了基因测序上下游产业链的闭环。其业务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5000余名员工。
今年7月14日,华大基因在深交所上市,发行价13.64元/股。自上市以来,华大基因一直被视作次新股板块和基因概念的风向标之一,其股价屡创新高。11月14日,其股价达到峰值报261.99元/股,一举突破千亿市值。短短4个月飙涨近20倍,创下200多倍的市盈率,一度被市场称为“妖股”。
不过,华大基因这一势头并未能延续多久。因股价涨幅较大,华大基因于11月16日开始停牌自查,并于11月23日复牌交易。复牌后,华大基因连续三个交易日暴跌,股价累计下跌25.76%,市值蒸发超过250亿元。
截至今日收盘,华大基因报211.6元/股,微涨0.28%,市值846.61亿元。
明天财讯(ID:nextcaixun)发现,华大基因此前暴跌的原因源于一篇《华大基因IPO数据“撒谎”》的报道。
华大基因IPO被疑造假
华大基因在2015年12月11日的招股书显示,生育健康类服务2014年产量约为51.56万个,销量约为51.56万个。而在2017年3月14日报送的招股书申报稿则显示,2014年产量约为42.51万个,销量约为42.51万个。同时,招股说明书中的涉及的相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数据又一致。虽然数据出入明显,但华大基因并未在招股说明书中给出任何解释。
此外,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刊登的判决日期为2015年1月12日的判决书显示,2014年,华大基因中心建设项目入驻大梅沙片区,因涉及土地利用性质、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收到三千多人的联名反对信。
另据(2016)粤行申1522号和(2016)粤行申1523号的广东省高院行政裁定书显示,华大基因的控股股东因建设项目将会造成环境污染且有潜在生物危险而两次遭到周围居民反对。
值得注意的是,在华大基因招股说明书中,上述三起诉讼情况并没有进行披露。
今年11月27日,华大基因董事会关于上述问题,向华大基因发布问询函。之后,华大基因发布公告回复深交所问询函,称招股书两次预披露稿的数据差异原因为统计口径不同造成,公司财务信息真实、准确。
而针对深圳大梅沙的项目建设工程引发的周围部分居民反对及三起行政诉讼案件,华大基因也在公告中做了相应回复。
公告称,截至公告披露之日,三起案件中的两起案件均以原告败诉终结,最后一起案件尚处于二审审理阶段,待终审判决。公告还称,依据相关规定,华达控股作为第三人涉及的上述三起行政诉讼案件不属于法定需披露项,公司招股书无需披露。
但市场似乎对华大基因的回复并不“买账”。在11月28日短暂反弹后,华大基因在12月29日盘中近乎跌停,创下截至目前近一个月新低183.6元/股。
业内人士表示,在IPO申报资料中出现这样的数量差错,无论原因如何,都可看出华大基因在基础管理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和过失。
华大千亿市值遭质疑?
事实上,除了招股说明书的披露问题之外,市场对华大基因的各种质疑声也越来越大。主要集中在华大基因是否拥有足够的技术来支撑目前的高市值。
看空华大基因的投资者认为,华大基因并没有所谓自己高科技含量核心技术,只是在2013年收购了CG公司测序仪的专利知识产权。与其说华大基因是靠技术致胜,不如说其是靠购买别人机器做服务更贴切,核心技术掌握在上游企业手中,华大基因永远都要受牵制,这样是赚不到大钱的。
据了解,在基因产业链上,上游为测序仪器和试剂供应商,中游为基因测序与检测服务提供商,下游为医疗、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使用者,而号称基因测序第一股的华大基因更多的是通过早置备国外先进设备建立起的行业地位。
虽然华大基因业务贯穿上中下游,但其核心业务仍然是测序服务。收购CG也是一把双刃剑,这相当于把测序巨头illumina逼成了自己的竞争对手,illumina自然不会把战略优先合作权给予华大,尤其是不会给华大优惠价格。而华大基因在近期还无法离开illumina的设备。
另外,华大基因的未来盈利增长点似乎也不在基础技术的提高上,而是集中在无创产前的市场拓展。
华大基因副总裁刘娜此前在公司上市时表示,基因检测属于新兴产业,大众意识处于不断提高的阶段,华大基因的渗透率也在较低的水平。数据显示,每年新生儿有1100万元,随着二胎放开,新生儿应是1900万元到2000万元,无创产前在市场上的渗透率不足20%。刘娜称“大家想一下随着市场的增长我们的空间有多大?”
同时,华大基因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并不如想象中的大。其招股说明显示,2014年至2016年的三年内,公司在科研方面的投入的增幅并不算大,研发费从1.31亿元增长为1.77亿元,而在2015年还出现了大幅下跌,仅为1.02亿元。
从未来的AI+基因大数据领域看,华大面临的挑战也很大。华大拥有大量基因数据,但是数据处理及AI还没有顾得上。汪建也曾表示,现在很多业务忙不过来。
尽管如此,华大基因市值仍然曾超过千亿,这意味着华大基因高估值也存在合理性。
据悉,华大基因是有多个“首次”叠加的基因题材,所以吸引了大量散户投资。公开资料显示,华大基因是中国甚至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是中国第一个参与测序人类基因组、第一个收购国际测序仪公司、第一个在中华世纪坛留名、第一批获得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准临床应用产品、中国第一家国家基因库的建设运营者。
华大基因的技术水平、业界地位、政府支持等各方面的优势,也让投资者对其颇为看好。其还未上市时,就先后获得了红杉资本、软银、云锋基金、深创投等四十多家投资机构的支持。
此外,华大基因上市以来正赶上一系列蓝筹医药股市值提升阶段。尤其是在恒瑞医药市值突破2000亿元的示范作用下,作为行业龙头,华大基因必然会享有一定的市盈率溢价。
汪建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在上市那天有一个表态,至少五年不减持。中国的出生缺陷、全球的出生缺陷不控制不减少,我永不减持,华大基因怎么估值都不为过。”
基因测序市场竞争激烈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全球精准医疗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基因测序市场规模约为50.6亿元,同比增长64.8%,近十年复合增速达到63.6%。
从历年增长率来看,2014年以来多项政策放开,大大促进了基因检测的发展,近年来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14年、2015年、2016年增速分别为32.3%、44.1%、64.8%。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基因检测复合增速在35%左右,2020年有望突破300亿,更长远的潜在市场过千亿。
明天财讯发现,基因测序市场近年来涌进了大量测序公司。以中游测序服务为例,截至2017年上半年,市场上共有209家公司,其中按照疾病诊断流程分为,疾病预防与早筛(111家)、辅助疾病诊断(31家)和药物伴随诊断(67家)。
当前,华大基因正面临同行们的强劲挑战,曾经占领95%市场份额的时日已不复存在。而在这些同行中,从华大基因出来创业的公司对其压力较大。最具代表性的有三家:贝瑞和康、诺禾致源和碳云科技。
据悉,在中国能够合法开展测序的临床业务种类并不多,主要包括产前筛查与诊断(NIPT)、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PGD)、肿瘤诊断与治疗等,由国家卫计委批准临床试点。
而贝瑞和康在NIPT市场中对华大产生威胁较大。业内有一个普遍说法,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共同占有NIPT市场90%以上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NIPT是华大基因主要收入来源,2016年包括NIPT在内的生育健康业务收入9.29亿元,占比54.62%。
诺禾致源则在科技服务领域见长。诺禾致源创始人李瑞强曾表示,2015年科研服务国内市场收入达到3.5亿元,超越华大基因,成为业内最大的科研服务提供商。而在当年,华大基因基础科研类服务全球总收入为3.7亿元。
如果说贝瑞和康、诺禾致源等在现有成熟市场与华大基因竞争,碳云科技则是在基因测序的未来市场上提前布局。
2015年下半年,时任华大基因CEO王俊、华大科技CEO李英睿等人离职创办碳云科技,聚焦AI+基因大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华大未来产生冲击。不过汪建并不认为,他表示,一家独大没有好结果,基因测序市场无穷大。
汪建这么说也有其底气。2017年12月18日,深交所发布公告称,从2018年第一个交易日起,华大基因将被调入创业板指数。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就在当天,华大基因开盘后一路震荡下跌,最后居然跌停了。
A股市场永远存在不确定性,而站在“基因科技”的风口,曾经市值达到千亿的华大基因未来该何去何从呢?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