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第一股要来了,最后一轮投后估值达90亿

2022-12-18 15:50:21
融中财经
关注
2022-12-18

智能驾驶,从技术到量产。

作者/风信子  编辑 /吾人

来源/融中财经(ID:thecapital)

近日,辅助驾驶企业纵目科技提交了招股书,有望成为“智能驾驶第一股”。

纵目科技是主要从事汽车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科技企业,已形成从算法软件到系统硬件,从智能驾驶控制单元到多种智能传感器的全产品布局,能够为整车厂商提供由智能驾驶控制单元、摄像头、 超声波传感器、毫米波雷达等硬件及配套软件和算法集合而成的智能驾驶系统。公司智能驾驶系统可提供覆盖 L0 至 L4 级别低速智能驾驶功能,包括全景式监控影像功能、自动泊车辅助功能和自主泊车功能等,可满足不同整车厂商及不同车型的需求。

近日智能驾驶领域发生的多起事件让大家对于智能驾驶再次产生了怀疑。10月,智能驾驶头部企业Mobileye估值在缩水三分之一后骨折上市,有着福特、大众两个“亲爹”的L4智能驾驶公司Argo AI倒闭,国内智能驾驶独角兽小马智行陷入大幅裁员、核心技术人员流失、行业融资难等多重困境。

一时间,本就迟迟等不到智能驾驶商业化落地的投资人再次开始质疑智能驾驶这个赛道,“L4根本实现不了”“智能驾驶面临的法律问题比技术问题更难解决”等言论甚嚣尘上。

的确,智能驾驶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更多法律和道德上的问题,这才是智能驾驶商业化的最大阻碍,有些企业直奔L4技术而去,想从高维打低维,但商业化落地难成为不少智能驾驶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反而是自下而上地从辅助驾驶稳扎稳打的企业熬出头了,纵目科技便是这样一家企业,在不少高维智能驾驶企业举步维艰的时候,纵目科技却低调地向上交所提交了招股书。

这也说明了智能驾驶或许从一开始就叫错了,误导了不少创业者,提前看明白这一点的创业者及时调转车头反而最终熬了过来。


又一清华系创业者

唐锐,纵目科技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美国国籍,1996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00年-2007年期间,他加入美国硅谷掌微电子公司,成为第二号员工,历任软件工程师、软件总监;2007年-2012年期间,他先后在美国半导体公司SiRF和英国半导体公司CSR(现被高通收购)汽车事业群担任资深工程总监。

2012年10月唐锐成立香港纵目,次年1月,唐锐以母亲李晓灵的名义注册成立了上海纵目。

通过唐锐的经历可以发现他是一位汽车电子行业的资深人士,他亲历了应用处理器、蓝牙、WiFi及GPS等汽车电子产品的发展和变迁,并在行业里担任一线的研发和管理工作,对行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知和敏锐的洞察。

2012年,ADAS(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ce System,即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在国外开始蓬勃兴起,当时ADAS市场最贵的芯片做数字信号处理,一颗芯片要二、三十美元。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可以想象这个芯片市场有多么可观,此时的唐锐已经坐不住了,这年年底与次年年初分别成立了香港纵目和上海纵目,“‘纵目’既代表着极目远望,又与计算机视觉相关。”唐锐如此解释公司取名纵目的原因。

在CSR的工作经历让唐锐发现了良机,老东家的一款主要面向娱乐导航的车规级芯片,只要对算法进行改进,就可以加载ADAS功能,而且这款芯片单价仅5美元,价格极具优势,于是唐锐便选择与老东家合作开发基于CSR芯片的ADAS算法和软件并成为其生态的一部分。

2014年,全球最大的ADAS制造商Mobileye登陆纽交所,这一赛道得到验证,这也证实了唐锐的选择没错,也为接下来纵目科技打开了融资通道。

2015年12月,协同资本、联想控股、建鑫投资投资纵目科技4000万元,估值2亿元,2016年7月协同资本又以4.1亿元的估值投了一轮。2017年2月纵目科技挂牌新三板,计划融资1亿元,当时估值7亿元,君联认购7000万元,德丰嘉润(德屹资本管理)认购3000万元,同年12月,纵目科技从新三板摘牌。

此后纵目科技经历了多轮融资,其中联想系资本包括联想控股和君联资本投了5轮,成为纵目科技的“保姆级”资本,纵目科技的投资机构中还包括高通投资、张江火炬创投、同创伟业、长江小米基金、复星创富、临芯投资、复朴资本、财通资本等多家知名机构,2022年3月纵目科技完成了10亿元的E轮融资,本轮投前估值80亿。截至发行前,纵目科技共有54家机构及个人投资者。

发行前,香港纵目是纵目科技的第一大股东,持股22.17%,这部分股权是由唐锐通过 Zongmu Technology 持有香港纵目 100%股权而间接控制的,此外他与他的母亲(一致行动人)还通过上海浩目、上海纵目、宁波纵目、宁波天纵等主体控股,唐锐及其母亲合计控制纵目科技33.3%的股权。君联是其第二大股东,持股7.55%,小米产业基金持股4.73%。

图片

虽然唐锐在汽车电子行业有多年从业经历,无论研发还是管理都具备了一个创业者所需要的素质,融资也比较顺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创业对他来说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自动驾驶从技术到量产本就不是简单地说说而已。


从技术到量产

“我睡得像婴儿一样,俩小时就哭醒了,再哭俩小时,哭累了接着睡,重复五六次才渡过一个漫漫长夜。所以创业真的是一件挺难的事,我给大家的告诫是轻易不要创业。”纵目科技创始人及CEO唐锐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谈及自己的创业时说道。

唐锐说出了智能驾驶创业者共同的心声,因为“从技术到量产”所面临的困难比想象中要多的多,在纵目科技的官网首页便写着“自动驾驶,从技术到量产”的slogen,这不仅是许多科技创业者内心的期盼,也是纵目科技不断实践落地的成果。

首先在研发上,纵目科技先后进行了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全自动泊车技术等软件技术,以及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等硬件展开研发。

在软件方面,纵目科技成立之初主要从事环视算法及基于环视影像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研究开发工作,是业内较早基于环视摄像头图像提供 ADAS 预警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可提供开门预警(DOW)、车道偏离警示(LDW)、盲区监测(BSD)等辅助驾驶功能。

2013年刚刚成立的纵目科技发布了业内第一款导航车机和全景主机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并在当年与国内最大的前装导航系统供应商德赛西威签署第一个合作协议,此时的纵目科技属于车企的二级供应商,主要客户为整车厂商的一级供应商,通过核心算法软件的SDK发布帮助客户完成量产车型的适配工作。量产阶段,公司以提供软件产品序列号的方式许可客户将公司自主研发的 SDK 软件集成在终端产品中。

随后,纵目科技以360°环视 ADAS 为切入点,聚焦泊车场景,推出基于高清环视摄像头并融合超声波传感器的全自动泊车技术。 2017年4月,纵目科技发布第一代APA系统产品。

与此同时,纵目科技致力于 L3+级别以上的智能驾驶系统研发,结合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算法围绕停车场景向更高级别智能驾驶衍进。 2017 年 11 月,公司发布行业首款低成本、 高性能、 可量产的低速 L4 级智能驾驶系统产品——自主泊车AVP1.0 系统,2019年 11 月,公司对外发布了包含毫米波雷达的自主泊车 AVP2.0 系统。

除低速泊车领域之外,公司同时布局中高速行车辅助智能驾驶系统、 适应高低速的行泊一体智能驾驶系统。

在硬件方面,2018 年起,公司开始研发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等智能驾驶传感器产品。

在落地上,纵目科技并不满足于做一个二级供应商,2018年开始着手自建产线和供应链,逐渐转型成为一级供应商,并实现多项技术的落地量产,跻身多家车企的一级供应商之列。

2018年12月,纵目科技AVP系统取得一汽红旗定点合同, 2021 年上半年实现量产。 2019年11月,自主泊车 AVP2.0系统取得长安汽车的定点合同。目前APA 系统产品已经在一汽红旗 H9/E-HS9、岚图 Free/梦想家、长安 UNI-T/UNI-V、 AITO 问界 M5/M7 等十多款车型上实现量产,并且取得一汽红旗 HS3/HS6 等十多个车型的定点。行车辅助智能驾驶系统产品已取得江汽集团的定点合同。在高低速融合行泊一体领域,已经取得了长安汽车的定点合同。

截至发行前,纵目科技的自动泊车辅助功能在将近二十款车型上实现量产,年出货量超过 10 万套,在国内自主品牌融合泊车市场占有率超过10%,在高级别自主泊车领域,公司具有先发优势,是业内少数较早获得整车厂商 L4 级封闭园区低速智能驾驶量产项目的供应商之一。公司已量产或取得定点的客户包括赛力斯汽车、长安汽车、岚图汽车、吉利汽车、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北汽集团、江铃集团、江汽集团、理想汽车、威马汽车、 长城汽车、比亚迪汽车、蔚来汽车、合众新能源汽车、华人运通汽车、牛创汽车等,同时为广汽集团、福特汽车、奔驰汽车、沃尔沃汽车等提供研究开发服务。

此外,为了支持自主泊车商业闭环,建立智慧出行生态链,纵目科技先后成立后装、无线充电和智慧城市事业部。2021年3月,公司成立深圳子公司独立运营后装业务。2020年11月,公司成立无线充电事业部,与公司智能驾驶系统产品相结合,提供自动泊车与新能源车无线充电结合的完整服务。公司 2020 年成立智慧城市事业部,将高精地图引擎团队和智能驾驶云平台团队并入智慧城市事业部,构建多图商异构平台,自研多源图层融合建图技术,为自主泊车提供丰富的停车场地图数据。


赚钱可能不属于这个行业

写下这个标题时,笔者也是哭笑不得,因为不只是纵目科技的财务数据惨不忍睹,就连这一行的领军企业Mobileye也至今仍为盈利,要知道这可是一家成立于1999年企业,也许赚钱根本不属于这个行业吧。

量产带来营收快速增长。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纵目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4966.01万元、8383.04万元、2.27亿元和9003.48万元。从收入结构来看,量产化的智能驾驶控制单元及传感器占比越来越重,从2019年的88.8%增加到2022年一季度的95.54%,非标的研究开发服务占比从11.2%降低至4.47%。这意味着纵目科技的营收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

图片

受近年来芯片短缺影响,毛利率承压。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纵目科技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10.75%、 16.43%、 13.21%及 10.38%。在营收越来越集中于可量产的智能驾驶控制单元与传感器的情况下,受汽车电子芯片供应链紧张的影响,2021年及2022年1-3月,芯片等原材料采购成本上升,导致纵目科技智能驾驶控制单元的毛利率呈下滑趋势,从而带动整体毛利率下滑。

图片

高额的研发费用拖累盈利。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分别亏损约1.60亿元、2.10亿元及4.16亿元和1.55亿元。截至今年三月份,纵目科技累计亏损已超过11.18亿元。这主要是因为其超高的研发投入,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分别达到1.19亿元、1.72亿元、2.69亿元和8,673.74 万元,占收入比重分别为240.65%、205.13%、118.32%和96.34%。

图片

高研发投入下,现金流紧张。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纵目科技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11亿元、-1.98亿元、-4.64亿元和-1.66亿元。

今年一季度纵目科技的账上只有5.43亿货币现金,这种情况下,3月份纵目科技完成了10亿元的E轮融资,投前估值80亿,如此的融资规模和估值水平,想继续在一级融资显然是越来越困难,只能转战二级市场,能否顺利登陆二级市场可以说是一场决定纵目科技生死的一战。

人工智能赛道创业就是这样,无论你的技术多么先进,能够落地量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现金流,才是企业活下来的基础。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融中财经
282文章
·
0评论
·
1粉丝
中国领先的股权投资与产业投资媒体平台。聚焦报道中国新经济发展和创新投资全产业链。通过全媒体资讯平台、品牌活动、研究服务、专家咨询、投资顾问等业务,为政府、企业、投资机构提供一站式专业服务。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