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能否扛起金融科技创新大旗?看几个关键指标就清楚了

2021-05-14 18:23:42
消金界
关注
2021-05-14

金融科技蒸蒸日上。谁来扛起创新的大旗?

图片

来源:消金界


金融科技蒸蒸日上。谁来扛起创新的大旗?

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之后,很多商业银行加紧了金融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目前已经有11家银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

4月2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以下简称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对13家从事金融业务的网络平台企业进行监管约谈。

金融管理部门的约谈,从蚂蚁集团1家扩大到腾讯、京东数科、陆金所等13家,标志着消费信贷将彻底回归到银行体系内。

自2004年支付宝成立之后,互联网巨头就开始扮演着金融科技“领头羊”的角色。

而随着消费金融竞争格局的变化,有观点认为,未来金融科技行业的创新,也将从互联网系转向银行系。

但银行业真的能担此重任?

 关于金融科技战略的描述:战略描述 

我们选取11家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银行,来看目前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这11家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这些头部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以反映整个银行业金融科技发展的水平。

有关金融科技的战略描述,可以反映一家银行对金融科技的理解与定位是否准确,描述方式本身也可以看出对金融科技的实施路径是否清晰。

工商银行:

工行银行的战略内涵——坚持科技驱动、价值创造:以金融科技赋能经营管理,为实体经济、股东、客户、员工和社会创造卓越价值。

智慧银行信息系统(ECOS)建设顺利推进,加大 5G、数据中心、云计算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筑牢安全生产运营底线,加快管理体制机制变革,依托第五代核心银行系统深度赋能数字业态发展,赋能全行数字化转型升级。

建设银行:

建设银行有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战略”,金融科技的定位是三大战略之一。

对于金融科技战略,建行的表述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实施金融科技战略,夯实数据基础设施。以技术和数据双轮驱动,向基层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能力和服务客户能力;重构业务、数据和技术三大中台,向全面数字化经营大步迈进;打造“云工作室”,保障金融服务的持续触达;依托智慧政务平台,有效整合资源,助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升;以科技输出对外赋能,提升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和风控能力。

中国银行:

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战略,实施“数字中银+” 科技创新战略, 推进企业级业务架构和企业级 IT 架构转型, 打造业务数字化、场景生态化、技术平台化的科技支撑能力。以数字化发展推动“一体两翼” 战略发展格局全面落地, 打造“数字中银+” 品牌,成为全球一流现代银行集团建设的重要基石与全新动力。

农业银行:

“推进数字化转型 再造一个农业银行”的战略,按照互联网化、数据化、智能化、开放化的思路。

农业银行制定了信息科技近期发展规划(2020-2021 年),提出通过“七大技术、五大支柱、六大中台、两大保障”具体推进本行信息科技“iABC”战略,建设智能化的(intelligent)、以用户为中心的(i)、资源和能力整合的(integrated)、金融科技为助推力的(impetus)农业银行(ABC)。

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将“战略”概念进行了拆分,战略愿景为成为“创新驱动、零售领先、特色鲜明的中国最佳商业银行”,战略定位为坚持“一体两翼”,零售“一体”以月活跃用户(MAU)为“北极星”,拥抱“客户+科技”,构建移动互联时代的竞争新优势,打造零售金融3.0数字化新模式。

金融科技是战略——加快推进金融科技战略。推进金融科技本体质变,赋能零售金融3.0数字化转型,助力产业互联网模式升级。把金融科技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动力,为业务发展全面赋能。

兴业银行:

坚持以“轻资产、轻资本、高效率”为转型方向,以成为优秀的综合金融服务商为目标,金融科技方面,制定了“十四五”信息科技战略规划,推动数字化发展;完善“传统+大数据”的新型风控体系。

民生银行:

将数字金融作为全行重点的战略转型方向,实施全方位数字化创新改造,以零售业务作为数字化转型重点,打造敏捷高效、体验极致的数字化银行。

华夏银行:

强化科技赋能,推动数字化转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强化科技手段运用,不断提升获客质效,增强风控能力,提高运营效率。从更高层面谋划推进华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和管理体制,建立企业级敏捷组织体系,加快数字化组织体系、业务模式和运营流程的全面重塑。

光大银行:

聚焦“打造一流财富管理银行” 战略愿景, 推进“敏捷、科技、生态” 转型,通过综合化、特色化、轻型化、数字化发展,加快产品、渠道和服务模式创新。

北京银行:

持续深化零售业务“一体两翼”战略,推进线上、线下渠道智能融合,打造“智慧金融”“惠民金融”“财富金融”特色品牌,促进业务发展提质增效。

近年来,国内的大型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步伐确实在加快,对银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改造,搭建开放式的平台,拓展技术在场景中的应用,比如工商银行,已经建成了“核心业务系统+开放式生态系统”的新型 IT 架构。

从战略描述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 、招商银行,对金融科技更为重视,定位也更加准确,有整体性的推进策略。

但是还有很多银行,对金融科技及其相关的概念,没有厘清其内涵和外延,很多还停留在抽象的空洞的描绘上,缺乏发展规划和实施路径。

战略规划就是顶层设计,如果连顶层设计都还没有做好,那么接下来的组织变革、人才储备、模式创新都很难能够系统的推进。

很多银行在战略表述上就能看到,发展金融科技的决心、力度并不够。只有国有大行和头部的股份制银行花大力气在做。

 两个金融科技硬指标 

看完金融科技的战略描述,我们来看两项最关键的指标:金融科技投入和科技人才数量。资金投入和人才数量,是衡量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硬指标

投入不到位,人才储备不够,战略、愿景、目标说的再天花乱坠也没用。

图片

先看金融科技投入。

2020年,工商银行的金融科技投入为238亿元,建设银行221.09亿元,农业银行183亿元,中国银行167.07亿元,招商银行为119.12亿元,接下来的银行金融科技投入明显降低。

再看金融科技人才储备情况。

图片

只有少数几家银行公布了金融科技人员的数量。根据银行披露的数据,2020年,工商银行金融科技人员为35400人,建设银行13104人,交通银行3976人,民生银行2625人,光大银行1965人,与资金投入相比,银行间金融科技人员的数量差距更大。

可以看到,在金融科技发展上,四大国有大行的投入最大,作为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的投入远超其他股份制银行。

以上这些是国内银行业内部的比较。在这两个硬指标上,对比摩根大通和蚂蚁集团,更能看清楚目前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发展所处的位置。

2019年,在金融科技投入方面,摩根大通为100亿美金,金融科技人才方面,摩根大通有50000人从事技术工作,其中31000人从事开发,还有数千位数据科学家或者其他领域的科学家。

无论是投入还是人才,摩根大通都远超国内银行,2019年,摩根大通的投入就是工商银行2020年投入的两倍多,而工商银行是国内金融科技毫无争议的巨无霸。

2019年,蚂蚁集团的研发投入为106亿元,略低于2020年招商银行全年的投入,但是,截至2020年上半年,蚂蚁集团的技术人员为10646人,占全体员工总数的64%。

也就说作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蚂蚁集团的投入仅仅比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低,但从其技术人员占比来看,其资金在金融科技上的使用效率会远高于银行业。

透过两个核心指标可以看出,国内还没有一家银行能够达到摩根大通的投入程度,人才队伍的差距就更大了。蚂蚁集团的金融科技投入已经超过绝大多数银行。

其实中国金融科技的领先是在应用层面,但是在基础算法和系统架构上,即便是一些大型银行也是依赖国外技术。

距离自己掌握底层技术,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以现在的投入来看,显然不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既要看金融科技的战略描述,也要看其金融科技的投入,把战略描述的很宏大,但是一看投入,仅仅几十个亿,长期这个体量的投入,显然是无法支撑其战略落地的。

因此,现在要说银行业扛起了金融科技创新的大旗还为时过早。或者说,单靠银行业自身,很难扛起金融科技创新的大旗。很长一段时间内,银行业仍需要与金融公司合作,而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空间远比想象的大。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消金界
288文章
·
0评论
·
0粉丝
消费金融知库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