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0消费金融:疫情与政策推动行业走向分化

2020-12-24 16:41:32
野马商业实验室
关注
2020-12-24

2020年对消费金融行业而言,是不寻常的一年。疫情冲击下,原本的目标群体收入减少,很长一段时间在“消费降级”的思想笼罩下节衣缩食,贷款需求自然大大下降。但很快,随着形势日渐缓解,“报复性消费”成为主流,行业又迎来需求爆发。

盘点2020消费金融:疫情与政策推动行业走向分化

2020年对消费金融行业而言,是不寻常的一年。疫情冲击下,原本的目标群体收入减少,很长一段时间在“消费降级”的思想笼罩下节衣缩食,贷款需求自然大大下降。但很快,随着形势日渐缓解,“报复性消费”成为主流,行业又迎来需求爆发。

同时,2020年也是消费金融行业的政策大年。5月,银保监会对外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8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11月,银保监会联合央行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网络小贷新规》)。

值得注意的是,在需求与政策两股重要力量的影响下,我们发现,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与非持牌机构的表现出现了分化。一方面,疫情期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抗压能力强,需求下降时较非持牌机构受到的冲击小,恢复快,生命力强;另一方面,政策的出台,也将为持牌机构释放更多空间,未来发展可期。

1 疫情冲击下的分化与调整

时间回到2020年初,历史写下惊心动魄的又一篇章。“疫情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传导到金融市场,依赖于线下消费场景的机构在疫情期间受到较大影响,大量中小企业面临经营困难,进一步对部分人群收入产生一定影响。消费金融行业的客群也面临阶段性现金流或偿债能力下降,各类机构信贷资产质量下滑,逾期率阶段性上升。”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冲击下,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经营稳定性,也即抗风险能力得到了体现。这方面情况,可以通过其ABS存续产品在疫情期间的表现略窥一斑。

据新流财经报道,通过观察在每期末逾期1-30天、逾期30-90天、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比例可以发现,以最能体现早期的疫情影响的1-30天+逾期率为例,各机构产品在2月末和3月末逾期率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升,基本都在3月末达到最高点,但上升程度都在可控范围内。

盘点2020消费金融:疫情与政策推动行业走向分化


各持牌消金公司系列ABS产品1-30天逾期率 图自新流财经

从财报来看,在发布半年报的17家持牌机构中,有9家录得营收同比正增长,5家未公布营收数据,2家未公布营收增长情况,仅1家录得同比下降。而在9家录得同比增长的企业中,有三家的同比增速超过200%,不仅在消费金融行业中罕见,对比其他行业,也是令人咋舌的成绩。

另一方面,持牌机构在疫情后的恢复也很迅速。从4月份起,各持牌机构30-90天逾期率便开始下降或基本不再上升。经营层面上,由于大部分持牌金融机构并未发布三季报,我们无法看到整体的情况。仅以不能算头部机构的晋商消费金融为例,2020年前三季度,其录得营业收入4.85亿元,已经超过2019年全年营收3.77亿元,可以推测头部机构的情况也不会太坏。

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复工复产,居民收入恢复,“报复性消费”的势头上扬;另一方面也要归功于头部机构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严格全面的风控以及及时调整的策略。

2 规范发展后的洗牌与机遇

今年是消费金融行业的政策大年,其中三项政策文件最受关注,包括5月的《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8月的《规定》和11月的《网络小贷新规》。这些规定的出台,对各类机构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作出了较为全面而详细的指引,其中部分规定对机构的资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隐性或显性的要求,加速了行业的洗牌,也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开拓了空间。

例如,《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填补了银行线上贷款业务的政策空白,规范了商业银行线上借款业务,给自营业务模式、助贷业务模式和联合贷款模式予以正名,利好“助贷行业”,并且要求与商业银行合作担保的助贷机构至少应当具有担保资质或符合信保经营监管要求,提升了助贷业务的准入门槛。

再如,《规定》明确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作为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网络小贷新规》则直接大幅提升了网络小贷公司的资金门槛,并要求此前成立的网络小贷公司按照新规定重新审批资质,经营许可证每3年申请续展,停业6个月以上的吊销资质。这无疑将让一大批网络小贷公司退场,仅剩的头部机构业务也将因为“单笔联合贷款中小贷公司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的规定大大受限。

再看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资金实力可谓雄厚。仅以注册资本来看,截至目前,注册资本最高的为70亿元,最低为3亿元,超过10亿元的有15家。前三名分别为70亿元(捷信消费金融)、40亿元(马上消费金融)、19亿元(兴业消费金融)。而且,凭借背后实力雄劲的股东以及ABS的发行资质,持牌机构在资金方面可以说是高枕无忧。

不难看出,一系列政策出台后,消费金融行业经过一系列分化洗牌,大量小玩家将被淘汰出场,头部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今后,只有场景好、流量大、能力强的持牌机构能够维持生存——一来高质量金融牌照能够获得相对廉价的出借资金,二来头部平台较强的金融科技实力也能够减少实际承担的风险损失——助贷行业的马太效应将更为明显。

3 消费金融未来可期

国家商务部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2万亿元,市场渗透率将达25.05%。而美国消费金融市场渗透率已超过40%,我国消费金融仍处于发展初期,有较大的增长空间。3月15日,银保监会提出“适时通过消费信贷支持新型消费和消费复苏”,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金融需求正蓄势待发。

数据显示,目前,用户取得消费信贷后用于购买家电最多,约占三成,而用于家庭装修、教育培训、旅游和非汽车类交通工具消费贷款增长迅速。其中,由于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关闭,在线教育行业迎来爆发,相关金融需求陡增。再如,疫情后消费者更加注重健康和医疗保健,健康消费相关需求也呈现大幅增长态势,相关场景下的消费金融也将迎来发展机遇。

此外,科技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和广泛,也给了行业更多的可想象空间。交通银行芜湖分行专家何斌就曾指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极大地提高了消费金融的便利性和可控性,也将促进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

他提到,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业务和场景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流程改造与工具创新,深刻地改变了金融交易的产品形态和业务模式。人工智能识别、大数据风控、线下业务线上化结合等,可以实现7*24小时全天候为用户提供在线金融服务,帮助优化业务决策、风控管理等。

2020年即将过去。这一年对整个世界而言,都是值得铭记的一年。而消费金融行业经过短暂的阴霾,也已经焕发新生。其中,头部持牌机构的发展无疑最可想象。未来已来,让我们不负初心,共同期待。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野马商业实验室
853文章
·
0评论
·
2粉丝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