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时代的前站:三季报后的首程控股正进入新的战略周期

2025-11-21 17:10:38
2025-11-21

机器人时代的前站:三季报后的首程控股正进入新的战略周期

在港股市场的众多中型企业里,首程控股的曲线变化显得格外鲜明:一边维持着资产运营与资产融通业务的稳健现金流,一边则以近乎“加速投入”的方式,深度切入机器人产业链。

三季报发布后,中金公司、国泰海通和中信建投三家机构迅速给出积极解读,折射出市场分析框架正在重塑——公司不再被简单理解为“城市基础设施运营者”,而是在资本市场视角中逐渐呈现出“机器人与智能产业基础设施平台”的底色。这一转向,在三季报之后变得尤为清晰。

一、业绩更多成为“背景板”,市场把注意力转向结构性变化

收入同比增长30%、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2%,以及85亿港元的现金与理财规模,构成了首程三季报的基本框架。过去几年,类似的稳健表现常常是机构点评的核心内容,而这次却成了一个“被快速略过”的部分。

原因在于三家机构给出的共识越来越明确:业绩稳定不再是市场关注的重点,结构变化才是决定估值重塑的关键变量。

中金公司的措辞是“业绩基本符合预期”;国泰海通关注的是“资金实力显著增强”;中信建投强调“稳健增长”。三家机构的表述虽然风格不同,但都把篇幅更多地留给机器人业务,而非核心财务指标本身。

这种情况通常意味着:市场认为公司进入了新的战略周期,而三季报只是周期变化的外显锚点。

二、长期回购打开估值锚:资本结构被重新定义

如果说业绩提供了稳健的底座,那么10亿港元回购计划则构成了本轮估值的另一条关键线索。三家机构对回购均给予高度重视,但他们的角度却透露出更多信息:对中金而言,这是公司表达“价值认同”;在国泰海通看来,回购代表“对行业的长期确认”;中信建投则将回购视作“增长信心”的外显动作。

这些解读背后的共同语境是:首程正在借助资本运作,确立“跨周期成长型公司”的定位。

尤其是跨越2025—2028年的持续性回购,在港股市场中并不多见。这意味着公司对未来3—4年的增长路径有坚定判断,也让市场对其估值底线有了更清晰的参照。

三、机器人业务的推进方式:从投资者逻辑走向产业逻辑

与传统企业“业务扩张”的思路不同,首程在机器人赛道中的展开路径更接近“产业构建”。这也使得三家机构的关注点聚焦在三个关键词上:密度、链条、场景。

1.密度:投资范围从单点突破扩展到多点布阵

仅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已经投资:宇树科技、星海图、加速进化、松延动力、云深处、微分智飞、泉智博……这已不仅是“建立赛道存在感”,而是在形成机器人技术链条的密集占位。

国泰海通将其定义为“全链条布局”,中金则特别强调宇树科技处于IPO辅导阶段,为投资闭环打开了向上空间。

2.链条:不是并列布局,而是结构化布局

从上游材料、核心部件,到中游整机厂,再到应用侧企业,首程的投资从一开始就围绕“产业链完整性”推进,而非单点押注。这对于跨周期的产业赛道至关重要,因为完整的链条意味着:更强的议价能力、更高的协同效率、更好的应用落地速度、更明确的成长兑现路径,这正是机构关注重点的根源。

3.场景:C端与B端形成“双落地通道”

机器人产业真正的壁垒并不在“能做出机器”,而在“能让机器人真正被用起来”。首程在今年进一步推进的C端与B端场景,成为三家机构判断公司商业化能力的关键依据。

C端方面:体验店体系正成为首程打造的“机器人消费前置入口”,全国规划20家门店、直播业务发力等,都指向公司正在构建一个能触达用户、能验证产品的高频场景体系。

B端方面:与阿尔特汽车等合作,让“机器人+制造”具备可操作路径,尤其在智能制造与新能源产线场景的落地,打开了更稳定、更具粘性的商业模式。

在机构眼中,这意味着公司实现了从“投资驱动”到“场景驱动”的战略跃迁。

四、机构预测趋同:增长逻辑的共识正在形成

虽然三家券商给出的估值模型不同,但结论上呈现出罕见一致:中金:跑赢行业,目标价3.30港元;国泰海通:增持,目标价2.94港元;中信建投:买入,看好持续高增长。更具代表性的是,机构均将未来两年利润增速区间估计为20%—40%。

这意味着:首程控股的增长逻辑正在从“稳健型”向“成长型”切换,而市场已形成初步共识。

从业绩表现、资本动作再到机器人业务的全面推进,首程控股在三季报之后呈现的,不仅是经营表现的稳健,更是战略层面的方向性变化。

在机构视角中,公司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企业画像:既具备稳定现金流,又具备技术成长曲线;既有产业投资布局,又有应用落地能力;既重视回购强化估值,又持续构建未来产业。首程的资本市场叙事,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来源/信阳新闻网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