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赴港IPO“门票”,轻松健康能“轻松”了吗?

2025-10-28 16:37:27
趣解商业
关注
2025-10-28

拿到赴港IPO“门票”,轻松健康能“轻松”了吗?

作者 | 赵栀

编辑 | 趣解商业资讯组

近日,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司发布关于轻松健康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根据备案信息,轻松健康拟在港交所主板发行不超过3649万股普通股。

图片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截图

这是公司境外上市流程中的重要一步,对轻松健康来说或意义更大。今年1月,轻松健康曾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上市申请于8月20日失效;8月31日,集团二度递交申请。

根据港交所上市规则,企业需在聆讯审批日期至少4个营业日之前提交“备案通知书”,这意味着轻松健康已取得进行香港上市聆讯的前置要求,或很快在港交所进行上市聆讯。

轻松健康最初以大病筹款平台“轻松筹”起家,早期凭借互联网大数据,聚焦“大病救助”场景,成长为中国线上众筹领域的代表性平台。公开数据显示,“轻松筹”平台用户数从0到1亿仅用时23个月,2019年其全球用户累计突破6亿。随着业务不断发展,于2020年9月正式更名为“轻松健康集团”。

然而,受限于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对外资开展部分业务的限制,冲刺IPO的轻松健康也开始了“去众筹化”。招股书显示,2024年6月,轻松健康将线上疾病筹款业务“轻松筹”及朵尔医院等相关业务全部剥离,仅保留数字健康和保险业务。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在提交招股书前,轻松筹被轻松健康集团剥离出来,这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是考虑到之前竞争对手水滴上市时,曾经因为使用公益引流、商业变现的这种模式,引起舆论风波,大家发现其利用消费者的善心,来实现其商业利益,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现在轻松健康集团要上市,必然要吸取之前水滴的教训。其次,在合规层面,轻松健康集团是一家外资公司(注册在开曼),法律上限制外资参与内地的个人求助服务。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可能是因为轻松筹从集团上市的角度,可能已经不属于一个加分项。”

不过,轻松筹业务虽然已被剥离,但其过去“公益引流、商业变现”模式所引发的负面舆情,仍在持续损害着集团品牌形象。黑猫投诉平台上,截至10月28日,共有1316条投诉中包含搜索词“轻松筹”,投诉内容包括诱导消费、未经同意自动扣费等。

例如,10月11日,一消费者投诉称,9月2号在轻松筹上点击了一份投保服务,没有任何的合同解释,一直诱导其投保,给家人孩子都投保了,诱导其签了十几份保险合同,后面发现保费太高,就没有续签合同,10月2号时未经同意,私自扣费,打电话投诉一直拖着不处理,至今还有几份保单不退保不退费。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截图

另一边,失去轻松筹这一获客入口后,轻松健康的活跃用户规模明显萎缩。截至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注册用户数量分别约为1.55亿名、1.64亿名、1.68亿名及1.68亿名;活跃用户数量分别约为0.71亿名、0.69亿名、0.65亿名及0.23亿名。

与此同时,轻松健康也正面临经营压力。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分别约为3.94亿元、4.9亿元、9.45亿元及6.56亿元;净利润分别约为-909.8万元、9716.9万元、899万元和8604.5万元,业绩存在较大的波动性

利润不稳的根源,在于集团业务结构的剧变和毛利率的断崖式下滑。剥离轻松筹后,集团的收入重心从高毛利的保险服务转向了低毛利的数字综合健康服务。招股书显示,2022年,保险经纪业务和保险技术服务在营收中合计占比高达81.5%(分别为35.7%和45.8%)。而到2025年上半年,这两项高毛利业务的营收占比分别剧降至7.7%和15.2%,合计仅为22.9%。

取而代之的,是数字综合健康服务板块下的数字营销,该业务对营收的贡献比从2023年的4.7%飙至2025年上半年的67.7%,成为新支柱。问题在于,这项新业务的盈利能力极低。

2023年到2025年上半年,数字营销业务的毛利率从25.4%降至13.5%,而2025年上半年,保险经纪服务和保险技术服务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59.4%和96.6%。

图片来源:招股书截图

业务重心的切换,导致集团整体毛利率从2022年的高位持续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已跌至32.5%。

综合审视当前局面,业务剥离后的轻松健康虽然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却不得不直面用户增长乏力与商业模式转型的双重挑战。在流量红利逐渐消退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将在公益场景中积累的用户转化为日常健康服务的付费用户,或将成为轻松健康未来亟待攻克的关键难题。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趣解商业
789文章
·
0评论
·
0粉丝
关注新科技、新消费,聚焦新模式、新商业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