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充电桩到智能臂:首程控股的新能源“第二增长曲线”
从充电桩到智能臂:首程控股的新能源“第二增长曲线”
摘要:六部门联合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到2027年底,全国将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形成超3亿千瓦公共充电容量、满足8000万辆电动汽车需求,充电服务能力实现翻倍。这一明确的量化目标,把“新能源新基建”从政策愿景推进到可执行的建设清单,为具备“资本+技术+场景”综合能力的平台型企业打开了第二增长曲线的窗口。
首程控股(0697.HK)正是其中的代表:从“智慧停车”到“超充网络”,再到“自动充电”的机器人落地,正在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可复制的资产与现金流。
一、政策导向:充电桩进入“倍增周期”
《行动方案》提出三年攻坚,到2027年底实现2800万个充电设施、>3亿千瓦公共充电容量、满足>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并配套“公共充电提质升级”“高速公路超快充”“居住区统建统服”“配电网优化”等具体抓手,逻辑清晰、指标可核、路径明确。
政策直指补能“痛点”——网络不均衡、供电保障、老旧设施改造、运营质效等,意味着增量建设+存量改造双轮并行,行业进入“确定性建设期”。
对比海外,欧洲仍存在装桩节奏与电网承载的“增速差”,多家研究指出2030年前需显著加速公共桩建设与电网协同。这一横向参照强化了国内“三年倍增”的必要性与确定性。
二、首程的先手布局:从“停车”到“充电”再到“自动充电”
(1)资产与运营底座:首程控股深耕智慧停车/城市资产多年,形成覆盖机场、医院、商业综合体等高价值场景的稳定网络,具备天然的选址能力、场站运营能力与用电接入能力。这为其切入充电基础设施提供了“近场优势”。
(2)超充网络共建:2024年,首程与理想汽车成立北京首程超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首程场地资源×理想选址与投资建设标准”为核心,批量推进城市内超充站建设与运营,并实现多平台互联互通与增值服务打造(休息室、零售等),将“补能”升级为“复合场景经营”。
(3)自动充电首站:依托成都环贸ICD场景,首程联合被投企业万勋科技上线全国首个面向公众开放的自动充电体验站,实现“跨车型、无感接入、用户无需下车”,把“充电排队、风雨插枪”的体验痛点,用机器人服务直接抹平。相比封闭测试,这一项目已跨入“商业化试运营”,为标准化复制提供了模板。
首程不只是补能场站的空间供给方,而是“场景组织者+生态协调者”——能够将资金、资产、伙伴与技术组合成可持续的经营单元。这是把政策目标转化为可经营资产的关键能力。
三、机器人技术赋能充电产业:柔性机械臂+具身AI的落地应用
(1)“最后一米”的关键技术:自动充电的难点是“车口对接+插枪操作”的不确定性。万勋科技的“仿生柔韧臂+具身AI”路线,利用柔性驱动与自适应视觉/力控,提升对位鲁棒性与安全性,可在“高温/低光/地下车库”等复杂环境稳定运行,覆盖主流与非主流车型,实现跨车型普适与全自动化。
(2)从工业臂到服务臂的“二次开发”:首程的机器人生态(宇树科技、银河通用、松延动力、加速进化等)沉淀的运动控制、感知算法、灵巧手/执行器能力,在自动充电场景完成“从工业级机械臂→服务型柔性机械臂”的转化:
控制层:高频闭环与力觉/视觉融合,提升在狭窄/偏置下的操作成功率;本体层:柔性驱动降低刚体碰撞风险,提高公众场景的安全性与可亲和性;系统层:与车端协议、支付、运营平台打通,形成“识别—对接—充电—结算—运维”闭环。
(3)商业化的临界点:当跨车型适配率、单站吞吐效率与全生命周期成本同时达标,自动充电就从“炫技”变为可复制的服务。首程以产业基金+资产场景+运营know-how,把机器人从“样机演示”推进到“规模部署”,标志着具身智能的可经营落地阶段开启。
四、产业联动:新能源×机器人,双引擎驱动长期成长
(1)机器人→新能源的外溢效应:
核心零部件(关节/驱动/灵巧手)、多模态感知与柔性控制算法沉淀,可在自动充电、自动换电、站内巡检与安防运维等多场景复用,摊薄研发成本、拉高毛利率。
(2)新能源→机器人的数据与密度红利:
“三年倍增”意味着站点密度显著提升,为机器人提供多城市、多场景的训练/运营数据,促成从点状试点到网状规模化的学习曲线加速。
(3)经营模型的闭环:
“资本(产业基金)—技术(被投企业)—场景(首程资产)—运营(自建/共建平台)”的四段式闭环,使单体场站具备高确定性现金流,而机器人赋能带来效率提升与服务溢价,推动资产回报与技术估值双提升。首程正在进入“资本+技术+场景”三位一体的收获期。
五、政策催化+技术兑现,首程的长期逻辑正在被验证
确立性来自国家明确的数量与容量目标;稀缺性来自少数企业同时具备资金、资产、技术与运营的组合能力;延展性来自机器人在充电之外的多场景复用潜力。站在“三年倍增”的政策起点上,首程控股的“新能源基础设施×具身智能”双引擎,正把宏观红利转化为可复制的经营样本与第二增长曲线。
这不是单一业务的扩张,而是以技术嵌入资产、以场景驱动创新、以运营兑现价值的系统化升级。
参考与数据来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及解读材料;欧洲EV充电建设与电网承载相关报告(gridX《ChargingReport2025》、IEA《GlobalEVOutlook2025》)。上述量化指标与要点见:2800万个设施、>3亿千瓦公共容量、>8000万辆需求等政策文本与官方解读。
(文中关于首程控股与理想汽车共建“首程超充”、成都ICD自动充电体验站及机器人生态企业协同等,为公司披露与公开报道所载事实的综合整理与分析。)
来源/周口网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