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硬件配角”到“能源枢纽”,功率半导体或是下一个重估环节

2025-09-08 11:28:48
2025-09-08

从“硬件配角”到“能源枢纽”,功率半导体或是下一个重估环节

在“双碳”战略推动下,中国能源体系正在经历一次深层次的重构。自2020年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以来,传统的“源-网-荷”线性模型正在被打破。新能源逐渐走到舞台中央,电气化程度加深,智能化、协同化的成分不断增强。换句话说,能源系统正从一条直线,变成一张网。这里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功率半导体。它负责电能的高效转换和控制,决定了新能源能不能顺畅接入电网,电动车能不能跑得更远,储能能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功率半导体是这场转型的“暗线”。在行业讨论里,它常常被归到“硬件细分”,存在感并不高,但一旦能源系统全面切换,它的战略价值就会被放大。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或许正是少数还没被过度交易的赛道之一。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兴起让这种转变更为明显。碳化硅和氮化镓凭借高压、高频、低损耗的特性,已经被证明能显著提高电能转化效率。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AI服务器、智能电网等领域的扩张正在不断推高对高性能功率器件的需求。但高端产品的进口依赖和供应链波动,也让“补链强链”成为共识。从2021年的车规芯片断供到2025年的英伟达H20禁售,现实的冲击让产业界看清了一个事实:功率半导体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而是关系到能源体系自主可控的战略基础。全球来看,美国、欧洲和日本早已把碳化硅、氮化镓确立为战略方向,本质上是在抢下一轮能源与科技竞争的时间窗口。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国内企业开始从功率器件制造的边缘走向国家战略协同的中心。以宏微科技(688711.SH)为例,作为国内功率半导体领域的领军企业,宏微科技在IGBT、FRD等核心器件上持续研发,并积极布局碳化硅和氮化镓。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6.86%,归母净利润增长18.45%,在行业激烈竞争中展现了韧性。公司1200V 40mohm SiC MOSFET芯片、1200V 13mohm SiC MOSFET芯片已通过可靠性验证,自主研发的SiC SBD芯片已形成批量出货,自研GaN 650V 75mohm芯片也已完成内部验证并进入客户导入阶段。近期,公司控股子公司芯动能获得了自主品牌车企的SiC MOSFET器件定点通知,显示出宏微科技从研发走向商业化的落地能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宏微科技并不仅仅把自己定位成器件供应商,公司在产业链协同和前沿应用领域保持推进。今年上半年以来,公司与华虹宏力达成长期合作,夯实工艺平台;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共建实验室,攻关器件可靠性;与怀柔能源实验室探索碳化硅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联合新兴能源企业瀚海聚能,前瞻布局功率器件在直线型核聚变装置中的应用场景。这样的动作说明,企业正主动把自己嵌入更大的能源工程链路里,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参与。

这恰恰反映了国内功率半导体行业的新逻辑:少谈短期规模,多看长期韧性;少依赖单一技术节点,多强调系统协同。功率器件不再是“某个环节的硬件”,而是在整个能源系统中承担关键接口的角色。随着能源结构的加速重构,这条“暗线”的价值会越来越清晰。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可控核聚变“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关键突破、光伏行业主动纠偏“反内卷”——这些节点都在说明能源体系正在进入深水区。宏观叙事背后,技术门槛和产业环节的重组是真实发生的,而功率半导体恰好位于这种重组的枢纽位置。它的功能是把新能源电力高效、安全地转化出来,让整个系统运转得顺畅而稳定。功率器件本来是“电力电子”里的配角,过去行业关注度集中在数字芯片或整机系统。但随着新能源车、储能和分布式发电的渗透率越来越高,电能双向流动和柔性调控成为常态,功率半导体将从幕后走到台前。

从投资角度看,这种变化意味着功率半导体行业正处在被重新定价的过程里。短期内它的存在感或许还不足以引爆市场,但随着能源系统逐渐切换,它有可能成为少数被市场低估的核心环节之一。未来几年,这条“暗线”会不会成为驱动能源转型的主线,将是值得长期跟踪的方向。

来源/周口网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