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亿鑫元基金副总因何遭“降职”?
业绩增长,规模上升的环境下,为何功勋老臣突然“失势”?
作者 |郑理 来源 | 独角金融
一位陪伴公司从初创走到壮大、担任副总经理近十年的“老将”,竟然被降级了。9月1日,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鑫元基金”)公告称,副总经理王辉因“工作安排”调整,转任公司高级专员。
从统筹公司重要业务的核心管理层,到更偏向执行层面的高级专员,职位落差对于元老级人物而言,不仅打破了对“老臣稳坐核心岗”的常规认知,也给这场人事变动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上半年,鑫元基金业绩增速实现双位数增长,其中实现营业收入3.56亿元,同比增长17.49%,净利润1.07亿元,较2024年上半年的9033万元,增长15.03%。
2024年上半年末,鑫元基金管理基金规模突破2000亿元,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管理规模达2117.84亿元。
业绩增长,规模上升的环境下,为何功勋老臣突然“失势”?
1
9年副总降职高级专员,
南京银行全面掌权
公开信息显示,王辉于2013年8月即鑫元基金成立之初便加入公司,起初担任首席市场官,2014年12月起兼任总经理助理,2016年4月8日升任副总,分管销售营销部。截至目前离职,王辉已担任副总超过9年。
加入鑫元基金前,王辉于1990年9月至1999年3月在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市分行非银行处任职。1999年4月至2013年7月,王辉先后担任南京证券上海营业部副总经理、世纪证券上海威海路营业部及上海营销中心总经理等职务。
从高管队伍看,当前龙艺担任鑫元基金董事长,于景亮担任总经理、财务负责人,李晓燕担任督察长。副总经理有三位,分别为吴菊、张鹏飞、杨晓宇。其中,张鹏飞和杨晓宇为今年6月份晋升的副总经理,两者分别负责同业业务与技术支持两大业务板块。
南京银行作为鑫元基金的发起者和持股80%的股东,高管中有不少人成长于南京银行。现任高管中,包括董事长龙艺,总经理于景亮、新上任的两位副总经理,均有南京银行从业背景。
2022年9月,原南京银行同业部总经理龙艺接任鑫元基金董事长。同年12月,张鹏飞、杨晓宇同步加入鑫元基金。其中,杨晓宇来自南京银行总行信息技术部,从程序员逐渐成长为经理,对银行核心系统开发与技术团队管理相关经验;张鹏飞则长期任职于南京银行总行金融同业部,在银行系基金的同业合作与资金渠道方面经验较为丰富。
唯一非南京银行系副总经理吴菊,2021年10月加入鑫元基金,同年12月22日担任副总经理,加入公司前的2001年4月-2021年10月,吴菊在上海银行历任总行金融市场部同业部见习副总经理、资产管理部见习总经理助理、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助理等。
总经理于景亮上任仅9个月时间。2024年11月,于景亮接棒此前离任的张丽洁,出任鑫元基金总经理及财务负责人。于景亮此前在南京银行担任总行资金运营中心副总经理。
至此,鑫元基金已经完成了关键岗位“换血”,同时在鑫元基金官网披露的11名董、监、高名单中,有4位来自南京银行。
图源:罐头图库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指出,近年来南京银行持续向鑫元基金派驻高管,而王辉无南京银行背景,其转任高级专员被视为股东方对管理层的“清洗”。
“业务布局上,鑫元基金以固收业务为主,但近年业务表现平庸,近一年收益仅2.64%,南京银行系高管上任后,可能会推动投研体系改革,而王辉的市场化背景与或与股东战略方向存在分歧。而王辉已任职副总超过9年,临近退休年龄,转任非管理岗符合行业惯例”。支培元表示。
近年,公募机构高管遭降职,投入于基金研究领域并不在少数,反映出行业对投研核心能力的重视。不过,这类转岗结果也存在明显分化。
部分高管卸任后能专注于投研业务。
图源:罐头图库
2024年9月14日,万家基金黄海、乔亮离任副总经理职务,前者转任公司投资总监、首席投资官、基金经理,后者转任公司首席量化投资官、基金经理。
2025年4月份,杨谷卸任诺安基金副总经理,彼时公司称其将“专注投资工作”。
部分高管“降职”转投研后离任。
其中,2023年5月张翼飞升任安信基金副总经理,2024年3月26日离任,转任公司首席投资官,2025年7月离职,卸任管理的全部产品(9只)。
此外,2024年3月,钱睿南卸任兴业基金副总经理,继续担任基金经理,同年9月从兴业基金离职,2025年3月加入“个人系”公募惠升基金任副总经理,7月3日刚开始管理一只混合基金。
对于公募高管降职、专注投资一事,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分析认为,对金融机构而言,高管能上能下是遵循市场化的管理方式,一方面给更适配当前战略的年轻高管或专业人士提升晋升空间,另一方面也提升了经营活力与竞争力。
“但是,对企业来说,需要制定出灵活的管理方案,能上能下,保障企业核心经营管理的可持续运行,均衡新老高管的利益,避免发生更多内部矛盾风险”。郭施亮表示。
2
主动权益类规模占比不足2%,
何时能被打破?
鑫元基金成立于2013年8月,由南京银行发起成立并持股80%,南京高科(600064.SH)持股20%。
成立后的第9年,2022年9月末鑫元基金管理的公募规模站上千亿台阶。尤其是2021年——2024年上半年末,公募机构规模普遍下跌趋势下,鑫元基金的公募管理规模逆势增长,并在同年上半年末首次突破2000亿元,2025年上半年其管理规模为2117.84亿元。
鑫元基金以债券和货币类基金为主,两者分别为1368.1亿元、716.89亿元,合计规模2084.99亿元,占总规模比例达98%。混合型和股票型规模分别为26.58亿元、3.89亿元,合计30.47亿元,占比1.43%。与固收类规模相比,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显得微不足道。
事实上,2021年6月底时,鑫元基金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的规模还分别只有159亿元、347亿元,4年后,鑫元基金管理的规模明显依赖固收类。
在资本市场波动时,依靠固收类产品鑫元基金为基民创造了稳定业绩,同时也保持了业绩增幅呈双位数增长。截至上半年末,公司营业收入3.56亿元,同比增长17.47%,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18.99%。
而2024年9月下旬至今,公募基金发行市场明显升温,权益类基金则明显占据上风,尤其是2024年三、四季度,多只产品出现“一日售罄”现象。
图源:罐头图库
此外,新“国九条”发布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这对鑫元基金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从基金产品的发行角度来看,不同类型的产品,通常具有不同的投资策略、风险收益特征和资产配置方向。能否打破重固收轻权益印象,补齐权益类基金发展的短板,在资本市场活跃时显得尤其重要。
龙艺自2021年4月加入鑫元基金后,权益投资依然没有明显突破。在最初进入公司时,其曾提出“二次创业”,并称加强鑫元基金权益投资能力建设,也希望在量化产品方面做出特色。但4年过去,鑫元基金的权益类业务与固收业务的差距越拉越大。
从规模对比来看,2021年6月末以来,鑫元基金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累计规模,从不到10亿元增长至不到30亿元,虽然也有增长,但与固收类规模相比,增幅并不明显。
图源:罐头图库
值得注意的是,鑫元基金在管产品数量89只,多只权益产品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徘徊。新任基金经理姚启璠管理2只产品,包括鑫元消费甄选混合发起式、鑫元消费睿选混合发起式,两只产品规模均低于5000万元;张汉毅管理的鑫元鑫新收益灵活配置混合近一年收益率虽然超过33%,但规模仍然低于5000万元。
从业绩表现看,鑫元基金近一年、近两年收益率分别为2.58%、5.49%,低于行业平均的15.69%、9.53%,但在债牛行情中,它却曾是市场上的“优等生”,近五年收益率16.5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1.33%。
图源:wind
业绩波动背后,折射出在熊市或震荡市场行情下,固收产品依靠稳健、低回撤的特性和具有较高的吸引力;但2024年下半年,A股市场逐渐回暖之下,大量资金涌入股市,重度依赖固收,难以在涨幅上跟上市场节奏。
不过,近年鑫元基金同样希望在权益市场分一杯羹。从新基金经理的培养,到新产品发行上,都做了不少努力。
2024年9月至今的一年期间,鑫元基金发行了9只新基金,其中5只为指数型股票 基金,3只混合型、1只FOF型。新任权益类基金经理有4位,分别为张峥青、姚启璠、王超、白伊贝,均由鑫元基金内部提拔。
此外,鑫元基金内部提拔基金经理事件并不在少数,目前负责权益基金的老将李彪2016年5月加入公司,历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现任权益部副总经理、兼权益投资部股票投资部总经理、权益投资部FOF投资部总经理。李彪管理8只产品总计规模21.37亿元,近一年回报48%,高于沪深300的36.24%,总回报56.69%,同样高于沪深300的19.91%。
图源:wind
不知在李彪带领下,4位新任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将以什么样的成绩单回馈基民。
当高管团队“换血”后,大股东南京银行对鑫元基金将形成哪些影响、能否打破“固收独大”标签、权益类产品又会有哪些改变值得期待。你了解鑫元基金吗?买过哪些产品,收益如何?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