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入围Gartner的背后:中国备份产业快赢困局下的突围之路

2025-07-15 16:49:51
2025-07-15

唯一入围Gartner的背后:中国备份产业快赢困局下的突围之路

2025年6月,华为OceanProtect成功跻身Gartner备份与数据保护平台“挑战者”象限,成为唯一入围的中国备份厂商。然而,回溯中国备份产业已逾二十载的发展历程,具备深厚经验的厂商并非少数。何以历经多年,仅此一家企业得以进入魔力象限?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备份产业亟待破解的深层困境。

快赢模式的三重反噬:技术、生态、市场的恶性循环

在政策红利与国产替代浪潮的双重驱动下,备份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入局热潮。然而,受短期利益驱动,多数备份企业奉行 “快赢” 策略:重市场套利、轻技术投入,重封闭绑定、轻生态协同。备份产业被拖入“低端锁定”的困局,备份市场陷入“低价厮杀”的红海,备份产业发展步履维艰。

1. 技术空心化:市场营销>客户价值,噱头终究是泡沫

多数厂商依赖开源软件二次开发,通过 “备份软件 + 服务器” 简单堆叠实现快速变现,核心技术如大比例压缩算法、防勒索集成等仍依赖 Veritas 等海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缺失。部分企业以“AI智能备份”“云原生支持”等概念包装技术短板。技术空心化加剧,国内市场营销过渡导致泡沫越吹越大,一旦破裂,对产业发展形成巨大损坏。

2.生态封闭化: “护城河”实际是“伪壁垒”

目前国内备份软件普遍采用私有协议和封闭格式,厂商各自为营形成技术孤岛。客户一旦选择便被深度绑定,无法灵活组合最优方案,备份成本居高不下。封闭生态导致国内厂商长期扮演"追随者",产品难以进入金融、政府等关键领域,独立备份软件厂商在高端市场集体失语,最终陷入低水平内卷。

3.市场低端化:从 “产品力”到“低价战”红海

“快赢”的市场策略驱使国内备份厂商规避高端场景,主攻中小企业和地方政务市场。据统计,国内金融行业备份国产化率仅10%,核心系统仍依赖Commvault等国外备份软件。为争夺低价值客户,国内备份厂商陷入价格战泥潭,市场竞争偏离产品核心竞争力,沦为低价厮杀的红海。利润压缩导致研发投入不足,中小备份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加剧产业低端化趋势。

如何破局:从“快赢”到“长赢”

1.开源协同,重筑备份产业格局

开源协同,重筑备份产业格局近年来,以华为为代表的行业头部企业积极推动备份软件开源战略,吸引众多厂商共建生态。据了解,open-eBackup开源备份软件项目半年内助力多家伙伴推出商用一体机,在能源运输等关键领域实现落地,研发成本降低 35%。开源模式促进硬件存储厂商与软件服务商了深度协同:存储企业专注介质创新,软件厂商强化智能管理,共同构建新型产业协作网络,加速备份市场格局升级。

2.软硬协同,重构技术竞争力

软硬协同,重构技术竞争力今年,Gartner将评估标准升级为"备份与数据保护平台",标志着产业从孤立工具向融合平台演进。从技术架构演进来看,产业正逐步摆脱软硬分离的堆叠式传统模式,从性能、安全、可靠、绿色等多个维度全面发展,迈向硬件为基、软件协同的融合架构。

专用备份存储与传统堆叠方案能力对比

结语:唯有“技术纵深”可破“快赢魔咒”

华为闯入Gartner象限的孤勇,照见中国备份产业二十载沧桑:

传统国产备份软件厂商的快赢虽催生短期繁荣,却在技术代差、生态封闭、市场低端化中埋下苦果;

开源协同撕开封闭枷锁,硬件纵深筑牢技术根基,方为破局正途。

当open-eBackup汇聚产业之力,当全闪存架构承载EB级数据,中国备份产业终将从 “替代者” 蜕变为 “规则定义者” 。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唯有以华为式的笨功夫———

投技术如栽树,十年方成林;

筑生态如星河,独光终逊辉。

未来是属于坚定者的, 在高端市场替代国外软件之日,方是中国备份真正崛起之时。

来源/今日热点网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