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互联网金融的蓝海 概念大于实际
都说互联网金融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扩大了服务范围,可究竟覆盖到了什么样的范围谁也不是特别清楚。近日,上海财经大学公布了针对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中的30个县域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与使用的调查数据,结果显示近七成受访者对互联网金融说“不”。可以看出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概念大于实际,纯属炒作。
都说互联网金融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扩大了服务范围,可究竟覆盖到了什么样的范围谁也不是特别清楚。近日,上海财经大学公布了针对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中的30个县域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与使用的调查数据,结果显示近七成受访者对互联网金融说“不”。可以看出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概念大于实际,纯属炒作。
缺乏体验 客户产生偏见
据调查,县域农村40.4%的人“不太愿意”使用互联网金融,27.6%的农村居民认为“根本没有必要”使用互联网金融。其理由为“不了解”和“不会用”。
互联网金融在最近几年,对用户教育的费用投入可以用惊人来形容。可市场教育的成果的确令人失望。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口碑,甚至令当地人产生偏见。用户无法形成对互金的全面认知,互金服务无法与目标用户有效沟通,可以说,互联网金融连下乡的基础都不具备。
缺乏场景 客户行为固化
农村居民对传统金融服务的依赖度较高,他们去银行网点的步行时间平均为32.42分钟。其中东部家庭耗时最短,为25.2分钟;西部耗时最长,为39.8分钟。
宁可耗费宝贵的时间去网点排队,也不愿意借助互联网金融工具。农村及乡镇生活节奏较慢,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当地人会选择步行至银行网点排队,权当散步借此消磨光阴。互联网金融最核心的便捷优势在下乡之后的表现并不明显,人们不具有时间成本意识,互金服务的场景化基本无法形成。
缺乏用户 影响范围偏窄
在理财产品方面,只有3.4%的家庭购买过理财产品,8.1%的受访者听说过P2P。保险的覆盖率严重偏低,只有40.3%的家庭购买过商业保险,且保费占家庭收入比例很低。
所谓的互联网金融蓝海的概念,是指尚未开发市场空间。的确,农村人口的理财市场是一片空白。但这里可能永远都是一张白纸。市场空间不等于市场生存空间,试问用户行为引导举步维艰,其成本与收益各占几何?
目前互金平台的获客成本居高不下,对一个非意向用户的行为引导,成本耗费甚巨。况且,平台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很可能沦为其它平台的嫁衣。当平台陷入囚徒困境的互害博弈,又何谈发展?
缺乏理念 圈子金融盛行
网购的盛行使第三方支付较为普及,比例占到了近四成。在民间借贷方面,仍以借给亲戚朋友为主。中国特色的圈子经济经久不衰,人与人之间的圈子关系根深蒂固。这种关系在偏远的农村是人际关系的核心。而金融又是真金白银的交易,凭什么让他们放弃朋友之间的借贷关系,反而相信一家看不见摸不着的外来互金平台?
农村是互联网金融的蓝海论调,其概念大于实际。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普惠金融梦,可造梦仅仅靠概念炒作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普惠金融需要人们认真、踏实地进行探索尝试、开拓创新。
黄匚匚/文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野马财经立场。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