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P2P再只注重这些信息,你就彻底out了
一个投资P2P的老司机,最害怕回答新司机们的一个问题就是“XXX靠谱吗?”,其次就是“怎么分辨平台的安全性”。
一个投资P2P的老司机,最害怕回答新司机们的一个问题就是“XXX靠谱吗?”,其次就是“怎么分辨平台的安全性”。通常情况下,第一个问题很难回答也很厌烦去回答,反而第二个问题,老司机们可以侃侃而谈。但是老司机的车也需要时不时的保养一下,过去的一套理论,如今有的可能已经行不通了,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怎么看平台硬实力。
平台的硬实力,通常决定投资者是否选择这家平台投资的根本因素。如果按照老司机的经验,大致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分辨:
1,从属什么系
银行系?国资系?上市系?风投系?民营系?在这个拼爹的年代,有个好爹等于成功了一多半。
2,有无融资以及融资机构
融资的作用实际上是有助于企业发展,而对于看客来说,融资是对于公司业务的一种肯定,越知名的投资机构可可信度越高。
3,股权架构
主要看谁占了多少股,占的多责任越大,责任抛给一个企业的信用度比抛给一个个人的信用度强得多。
4,平台及高管不良记录
有“黑点”的多少有些靠不住。
5,资金存管模式
银行存管?第三方与银行联合存管(现在都是这么叫的)?无存管?相比之下银行存管最安全。
6,风险准备金
有兜底的钱,不用怕。
7,一些列证件
ICP,EDI……不管是什么,该有的全都往上招呼。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上面这一套分辨平台硬实力的方法屡试不爽。但凡有点心思研究平台的人,套用一下这个公式基本不会中雷,原因也很简单,能禁受住这些考验的平台寥寥无几,而且都是些经营了很久的大平台。
可是近期的风向突然变了。“国资中雷”的事情已经出了不止一起,从业内到投资者几乎对所有系都不再那么的信任。尤其是近期的各种文件频发,“P2P网贷最后只剩下200-300家”这样的言论四起,这就意味着还会有千余家平台或被收购或关门歇业或者直接跑路,投资人在此大环境之下只危险的,所以在分辨平台硬实力上的风险标也变了。
1,什么系的最安全?
实际上,没有什么绝对安全的系,也没有相对不安全的系。名门世家也有败家熊孩子,草根出身也有励志故事,P2P网贷里的拼爹,不是拼的爹是谁,拼的是爹给儿子负多大责任。部分入股的不如全部入股、一级子公司不如无数级以后的子公司、给钱融资的爸爸有名气的就是比没名气的强。
不管怎么说,儿子再怎么混蛋,也不能影像爸爸的口碑。就算儿子捅了大篓子,爸爸也要收拾好烂摊子,要不然毁的可不是这两个人的名声,七大姑八大姨都会收到牵连。
2,资产端在这个年代是硬通货
以往在考虑平台硬实力的时候,资产端来源情况通常不会被考虑在内。但是时代不同了,资产荒在整个行业内蔓延起来,从不愿意承认到成为不争的事实。那别人的债券靠谱还是自己有债券靠谱呢?俗话说“家有余粮,心里不慌”,有实体并且在做资金端的平台活的不会那么捉襟见肘,资产端是这个年代里的硬通货,就算文件说了不让平台做债券转让只好好的做一个信息中介平台就行了,但是资产端在P2P行业内的作用不需要过多赘述,资产端更加考一年一个平台的风控能力,自己有资产端的平台都不会太差。
3,该有的大家都能有,不该有的个别才会有
资金存管模式、风险准备金、各种资质证件,这些东西在以前可以作为自家平台的宣传手段,但是现在已经烂大街了,要是办不下来这些东西根本就不好意思说自己干P2P的。资金存管不管以前用的什么模式,现在的监管要求都是银行存管,但是具体细则还没有出,只能观望;风险准备金会渐渐消失,因为监管细则明确说明要“去刚兑”;各种资质证件不会让投资者和平台收益,真正受益的只有平台跟风办证时坐收渔翁之利的中介。
实际上,平台硬实力这个概念已经慢慢的淡化,看平台的硬实力不如看具体每个投资项目的硬实力。投资者最终投资的是项目而不是平台,从投资理念上来说,投资平台担着两份风险,一是项目风险,二是平台风险。想降低投资风险就简化分辨平台硬实力的过程,把注意力多放在项目硬实力上。
免责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授权野马财经发表,不代表野马财经立场。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