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避锋芒?理想汽车上演“功守道”
李想带领理想汽车上演了一出“功守道”戏。
文 | 杨万里 来源|尺度商业
一方面,理想汽车展开“进攻”。李想公开表示今年四季度要突破4万辆/月目标。若能达到这一销量,理想汽车全年总销量将突破36万辆,不仅能完成年度销量目标,也能跑赢其它造车新势力。
另一方面,理想汽车选择对强力对手进行“防守”,即暂避华为参与的问界汽车锋芒。
挑战月销4万辆,底气是什么?
9月19日,李想在社交平台上称,“月交付过四万大概率在11月”。到了10月10日,他又改口称,“这个月可以提前挑战一下四万的交付量了。”
挑战月销4万辆,李想的底气来自哪?主要与理想汽车常州智能制造基地产能升级已完成有关。
李想曾透露,今年三季度的唯一瓶颈为产能问题。但随着理想汽车的产能全面提升,该公司能够满足更高的市场需求,这提振了李想的信心。
若按照李想所言,从10月份开始月销量达到4万辆,那么四季度(10月、11月、12月)销量将达到12万辆。
今年前三季度(1月-9月),理想汽车的累计销量约为24.42万辆。综合计算上述数据,理想汽车2023年全年的销量将突破36万辆。
这个销量数据,或让理想汽车成为造车新势力中最容易完成年度销量目标的车企,且销量数据跑赢其它车企。
公开资料显示,理想汽车内部起初设置的年度交付目标为36万辆,后来考虑到市场环境因素,又将目标下调至30万辆。
以理想汽车前三季度的销量数据看,四季度距离完成30万辆销量目标差5.6万辆。若接下来能实现月销量4万辆,也有可能完成原计划36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当然,四季度实际数据如何,后续有待观察。
再看同行造车新势力,蔚来2023年的销量目标是25万辆,今年前三季度销量约为11万辆,四季度还需要完成14万辆。
哪吒汽车2023年的销量目标是30万辆,今年前三季度销量约为9.77万辆,四季度还需要完成20.23万辆。
零跑汽车2023年的销量目标是20万辆,今年前三季度销量约为8.88万辆,四季度需要完成11.12万辆。
小鹏汽车2023年的销量目标是20万辆,今年前三季度销量约为8.14万辆,四季度需要完成11.86万辆。
造车新势力之间逐渐呈现分化趋势,理想汽车暂时在销量上处于领先位置。
那么,除了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还能挑战谁?
今年1月-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销量排行榜显示,理想汽车位居第7位。在其前面的车企分别是比亚迪、特斯拉中国、广汽埃安、上汽通用五菱、吉利汽车、长安汽车。
以部分车企为例,今年1月-9月,广汽埃安销量超过35万辆,而该公司2023年销量目标是“保50万,争60万辆”,完成进度达到七成。同期,长安汽车新能源车销量为30.67万辆,而该公司2023年销量目标为40万辆,完成进度超过七成。同期,吉利汽车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为29.99万辆,而该公司2023年销量目标为60万辆,完成进度仅一半。
从年度销量目标完成进度看,理想汽车比较容易超过吉利汽车,广汽埃安和长安汽车的实力则不容小觑。
暂避问界锋芒
10月11日,理想汽车战略会内容曝光,提到的一个重要话题涉及华为参与的问界汽车。
自问界新M7大定销量数据超预期,一定程度给同行车企带来了压力。面对华为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攻势,理想汽车暂避问界锋芒,选择“扬长补短”战略。
据媒体报道,理想汽车取消了原本在销售端的话术,不主动提起问界M7。针对车主的提问,理想汽车的策略是让销售人员将明年出的理想L6与问界M7对标为一个价位产品。
目前,问界已经被理想汽车视为第一强力对手。而此前,理想汽车的对手排位分别是比亚迪、问界和特斯拉。可见,理想汽车对华为赋能的问界品牌越来越重视。
我们关注到,在今年6月份,李想就曾在社交平台上发文,提及去年三季度问界M7发布和操盘让理想ONE的销售崩盘、提前停产,一个季度让公司亏损了十几亿。
李想还表示,在2022年9月底的雁栖湖战略会上公司内部达成了一个重要的共识--全面学习华为。
我们还关注到,今年9月24日,李想复盘了三大问题,分别是战略严重不聚焦、对汽车组织的复杂度认知不够、车型数量判断错误等。采取的针对措施包括聚焦高端家庭用车、升级矩阵型组织、丰富车型等。
从学习华为经验到总结战略,再到暂避问界锋芒,理想汽车进行主动防守。
在经营层面,理想汽车保持着“进攻性”。
据了解,理想汽车正在扩产品矩阵。今年6月,理想汽车官宣首款纯电超级旗舰车型--MEGA,券商分析师解读为理想汽车正式开启“纯电+增程”双技术路线发展。在智能驾驶领域,从扩招智驾研发团队到城市NoA年底落地100城,理想汽车拟弥补自身短板。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竞争愈加激烈环境下,理想汽车在新势力车企中占据优势,放大到整个新能源市场,公司的技术、产品、决策、营销等方面还都将面临市场的更严苛的检验。
理想汽车后市表现如何,我们将继续保持关注!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