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瑞士/伦敦“组团”上市,能火多久?

2022-08-17 09:00:03
跨境J姐
关注
2022-08-17

远水不解近渴,“不跟风”,做正确的长期选择

来源/跨境J姐


近期,中国企业赴瑞士上市、伦敦上市的新闻在整个资本圈掀起了一波新热度。尤其在今年整体资本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去境外上市更是“难上加难”, 以往美股和港股是中资企业境外上市的主要选择地,但是由于美股对中资企业 “预摘牌”的不断施压,港股受内外因素影响IPO发行骤缓、破发率升高,使得本计划境外上市的企业增加了太多不确定的阻碍因素,从而暂缓IPO。

这时候,突然开始出现了境外上市的新市场,自然引发了一场极高的关注热度。一边是铺天盖地的中国企业组团瑞士上市、伦敦上市的热闹新闻,一边是评论港股“丐版IPO”的低迷市场状态,骤然发现身边出现很多对于境外上市现状的代表性观点:谁还去港股上市,估值那么低,现在要去就得去瑞士、伦敦或者新加坡上市。

图片

面对这一波热点新闻所引发的关于境外上市地选择的问题,我们希望从一个理性宏观角度让大家先去了解这几个境外上市交易所的情况,从IPO发行规模、每年发行数量、市场规模排名、上市的中资企业情况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选择在哪里上市,决定了企业后续很长一段时期的发展大环境,眼光一定要放长远。对于IPO这件事,VC/PE机构投资人和企业管理层的利益角度是有长短预期差异的,VC/PE关注的是退出收益,如果一个市场发行估值高、破发率低,退出便利且收益高,那当然是首选上市地;但对于企业来说,机构撤离之后的未来漫长周期是他们要面对的问题。IPO仅仅是一个节点而已,IPO之后企业持续的再融资、业务战略发展和公司治理,这些都将取决于所在上市地的投资人和市场政策环境,他们的投资偏好和政策,是否对企业具备长周期的接纳性。

今年无疑是对整个资本市场的一个考验周期,但是无论是做价值投资,还是做企业,我们的共同点都是布局长周期,所以,在面对短期市场压力的同时,更应该避免做不适合未来长期战略发展的选择。 

此次赴瑞士、伦敦上市企业的共同性:

在A股平均市值600亿

此次“组团”瑞士、伦敦上市的政策背景

瑞士交易所在2020年1月,为了便利中国企业赴瑞士发行GDR修改了上市交易规则,并且为GDR设置专门交易板块,向中国企业抛出了橄榄枝。这个时期,也正是港交所自2018年政策改革后迎来中概股回归潮的高峰时期。

从中国政策端,今年2月,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境内外证券市场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定》,将德国和瑞士纳入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适用范围。2018年11月,上交所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伦敦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上市交易暂行办法》,开启了“沪伦通”。7月28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与瑞士财政部国务秘书斯托菲尔共同宣布中瑞证券市场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正式开通。

在政策推动的同时,加上美国SEC在过去两年持续对中概股施压的背景下,多元化选择境外上市融资的渠道,也是这次忽然出现“组团”瑞士上市的原因之一。

“组团”上市企业:非首次发行、多为制造业、有海外业务

图片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wind, 跨境J姐梳理;市值截止日:2022年8月9日

截至目前,今年已有四家企业成功在瑞士交易所发行GDR;此外,已公告的即将赴瑞士发行GDR的有其他8家A股上市公司。总结这几家赴瑞士再融资的上市公司共同特性:

行业属性:基本都是高端制造业为主,新能源、医疗等行业;符合欧洲本地投资机构对于行业投资的侧重。

都是A股上市公司,赴境外发行GDR上市再融资;一定要分清,GDR发行和IPO新股首发是不一样的概念;

全部涉及海外业务;目前这十几家企业,都涉及海外业务,赴瑞士上市,是进一步拓宽海外业务市场及认知度,同时优化现有股权架构中境外投资人的份额。

“组团”这一批企业,每个企业平均A股市值达600亿人民币。为什么要看市值规模?因为瑞交所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市值达72亿美元,从这一点看,组团这一批规模还是匹配的。

GDR发行的速度,瑞士交易所给出了非常快捷的吸引政策,但是新股首发IPO和发行GDR的程序是有区别的,别被“组团赴瑞士上市”的标题党带激动了,需要从行业属性、海外业务占比、发行条件以及企业境外市场战略布局等多方面考量是否适合赴瑞士上市。

瑞士交易所背景情况:

每年IPO不到10家,共约250家上市公司

位于苏黎世的瑞交所成立于1993年,是欧洲重要的金融中心,瑞士是全球最大的财富管理目的地,在全球跨境私人银行业务中占24%的份额,具有庞大的国际财富投资资源。

这样一个庞大的资本密集市场,整个交易所一共才25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按最近的市值统计,整个交易所上市公司总市值为1.81万亿美金,相当于平均每间上市公司市值为72亿美金,其中市值排名前十包括UBS瑞银、雀巢、罗氏和诺华等。从这个角度,我们再看此次“组团”的企业,A股平均市值都在600亿人民币,仅从规模层面还是很匹配的。

瑞交所每年新上市的交易数量是极少的,基本每年上市企业数量不超过10家,10年累计不超过55家:

图片

 数据来源:瑞交所公开信息,跨境J姐梳理

从瑞交所历史发行规模和数量来看,确实比较难以承载中国VC/PE急切寻求IPO退出的庞大项目库。当下市场环境下,赴瑞上市也许会成为一个短期热点,但如果拉长时间周期,结合历史数据来看,是否真的会像标题党文章渲染的那么疯狂?

伦敦交易所:中资企业占比不到1%

伦敦证券交易所,目前上市公司数量达1987家,其中有1442家为英国本地企业,占比高达70%以上。中国企业在过去赴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数量还是很少的,包括内地、台湾及香港,目前在伦交所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为19家,占比不到1%。

从行业属性来看,占比最高的是金融行业,其次是消费、工业、材料、能源等制造业行业居多。

图片

 数据来源:伦交所开信息,跨境J姐梳理

今年7月,明阳智能登陆伦交所,发行GDR募集资金7亿美金。在此之前,伦交所上市的中国企业还有中国太保、国投电力、大唐发电、华泰证券、中国国航、中石化等。

全球交易所市值规模排名

从全球交易所市值规模排名的统计来看,瑞士交易交所总市值1.8万亿美金,港交所接近5万亿美金的市值规模,A股深交所和上交所合计约12.5万亿美金市值规模。

图片

市值规模数据统计,数据信息来源为statista.com,截至2022年6月。单位:万亿美金。

以下数据为A股、港股、伦敦和瑞士交易所目前上市公司数量,以及按照交易所目前市值规模测算出平均市值规模。瑞交所仅250间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却是最高的,属于绝对资金密集型股票市场;港交所2579间上市公司,但是其中有50%的上市公司市值是低于50亿港币以下的,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对于港交所结构性问题做过分析,港交所的交易流动性90%都主要集中在前200大市值上市公司,是绝对的择优选择性市场。所以,对于港交所“估值低、流动性差”的观点,确实需要细看市场结构问题。J姐闲聊:港股流动性真的“差”吗?

图片

 全球交易所IPO排名统计(2020 、2021年)

 从过去两年的全球IPO发行及募资数据,来看各个交易所的活跃度。

根据安永IPO统计报告,2020年全球IPO统计总数为1452家,其中A股、港股、纳斯达克及日本交易所IPO发行数量排名全球前五大交易所。2021年,港交所IPO发行数据较前一年略有下滑,伦敦交易所发行数量进入前12名排行榜;但是从IPO募集资金的数据来看,伦交所在港交所排名之后。瑞士交易所从IPO数量、募集资金总额的数据,都无法排到前12名单里。

2020年,全球交易所IPO发行数量的排名

图片

数据来源:安永报告,2021 EY Global IPO trends

2021年,全球交易所IPO发行数量的排名

图片

2021年,全球交易所IPO募集资金排名

图片


上市地的选择,需要目光长远

热点新闻“标题党”确实非常能带动关注度和话题性,就好比年初港股的SPAC上市,忽然之间很多人都开始询问SPAC,好项目、烂项目都觉得可以光明正大“借壳上市”了,热度过去以后,了解了具体实操细则后,也就不再提了。J姐当时在SPAC热点新闻刷屏之时,发表的"SPAC来了,还用“买壳”上市吗?"的文章,起到了“泼冷水”效果,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客观的给大家讲解SPAC和借壳的实际区别。

此次的赴瑞士、伦敦上市,相信在之后持续的时间段内都会不断继续被热炒。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在此时给大家“降降温”,理性客观的了解境外上市地选择的问题。

瑞交所和伦交所,在投资者结构、市场发行、募资规模的历史数据上,以及对于中资企业行业性质的了解和接纳度上,都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了解;

选择上市地,其实就是选择投资人、选择这个市场的接纳度和融资便捷性,至少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在瑞交所和伦交所上市的中资企业数量是非常有限的,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创造中资企业在境外其他交易所上市的大环境;

“港股丐版IPO”这个话题,需要理性看待,港交所从历史数据来看,是中资企业境外上市的主要选择地,中资企业的行业接纳度非常高;美国SEC整体对中概股的打压,未来会持续有美股退市回归港股的交易发生,会更多带动港股市场的整体资金流动性。

今年对资本市场是考验之年,我们每个人都在坚持度过低迷的市场周期,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时候,更加坚守对的方向,做长期正确的选择。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跨境J姐
13文章
·
0评论
·
3粉丝
港股并购咨询服务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