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要卖2000亿,国企绿地,也没撑住 || 深度
到期还不上债的消息传出后,有投资者还深信绿地背后的国资不会袖手旁观,被打脸后,绿地能靠自己脱困吗?
作者/陈欣苗 编辑/陈涧 来源/无冕财经
绿地,竟也没撑住。
要展期了。5月27日,绿地控股(600606.SH)全资离岸子公司绿地环球投资有限公司,在港交所发出一则持有人会议通知,其将于6月20日召开持有人会议,拟对2022年6月25日到期、本金5亿美元、票息6.75%的美元债(GRNLGR 6.75 06/25/22)发起同意征集,以修订和豁免若干条款。
而今,房企展期不足为奇。可主体是绿地,就变得不寻常。
规模长期位列房企TOP10,绿地总负债超1.3万亿,营收超5000亿。虽说恒大已证明房企“大而不倒”是伪命题,但绿地可是有“爹”的,身后站着上海国资委。
民企几近“全军覆没”后,国资力量就成了保护伞,既是拿地主力,又是获得资金支持的首选,更一度被视为纾困者。
可如今,绿地也走到征求展期的地步,它能等谁来救?行业警钟,已经敲到国企身上了吗?
国资背景掉链子?
说来也怪,寻求展期的消息并未让绿地的股价大跌,5月27日收报4.01元,微跌0.5%。“今天居然没跌,是市场早已经对他暴雷不意外了?”雪球上,一位投资者发问。
实际上,早在5月初,绿地美元债将展期的消息就在市场流传。随后,穆迪和标普相继下调其评级,美元债价格逐步下行。
展期消息发布的前一天,绿地控股所有境外美元债突然暴跌。其中,“GRNLGR 6.75 06/25/22”就从90美分以上,跌破了70美分,另一美元债“GRNLGR 5.75 09/26/22”也从80美分以上跌破至60美分。
彼时还有市场消息称,有境内投资者表示,他们不怀疑上海对绿地的支持力度,并据知情人士透露,上海国资已开始协调银行为绿地控股准备其6月偿还美元债的相关事宜。
▲绿地股东结构,图片来自东方财富网。
没想到隔天就实锤要展期了。如果说此前投资者对绿地的信心大多靠上海国资撑着,那现在,可能要灰心了。
公告发布后,绿地即召开固收投资人电话会议,先对展期表示遗憾和抱歉。
对于要展期的这笔美元债,绿地已准备好支付同意费的资金,且会于原到期日(6月25日)偿还10%本金+利息;拟展期至2023年6月25日,并增加该公司在展期期间的赎回权。
管理层表示,增设赎回条款,目的在于只要公司恢复偿付能力,就会提前全部或部分赎回该债券;公司有信心在6月份恢复到之前的销售水平,故仅对6月到期的这笔美元债进行展期征询。
其坚称,此次流动性危机主要是疫情所带来的暂时性问题。
一方面,3月中下旬,上海爆发疫情,公司全国50%售楼处关闭,4月合同销售额同比跌57%,预计5月跌幅也会很高;另一方面,疫情影响资产交易进度,公司一季度5000万以上的大单销售金额就达到58亿。
“如果6月25日到期的美元债不能成功展期,目前公司在手现金不足以偿还整笔债券的本息。”管理层称。
而一旦封控缓解,公司就能按计划推进资产出售,有能力按期兑付后续到期的债券。
另据管理层透露,境外回款方面,2022年下半年回款4亿美元,到手约2亿美元,境外项目回款直接用于境外资金偿付。
目前,绿地流通中的美元债共12只,存续规模39.61亿美元;今年内另有5只美元债到期,总计11.106亿美元(约人民币74.68亿元)。
无疑,绿地是极力向外界释放信心的,这次展期的重要性亦不言而喻。
决定权来到了投资者手里。6月20日会议上,超过66%的存续债券参与会议,且参会持有人中超过50%同意,债券展期才算通过。
一直在强撑
话也说回来,虽然官方将展期的锅甩给了疫情,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绿地,已经强撑了好久。
4月传出的12家定向纾困的房企,绿地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当中仅有的一家有国资背景的房企。
当前,绿地的偿债压力确实很大。
标普就说了,绿地的无限制现金/短期债务的比率,从2020年的0.8倍,下降至2021年的0.6倍,到今年3月底,只有0.5倍。也即,公司手上的钱,越来越不够偿还短债。
这还是公司极力降杠杆的结果。三道红线出台以来,绿地已经压降了1476亿的有息负债,2021年净负债率下降43.4个百分点至91.6%,这项指标终于转绿,公司也终于从红档转为橙档。
可绿地的赚钱能力也是没啥起色,裤腰带是越勒越紧了。
去年全年归母净利润就大降58.80%,今年一季度继续下行,归母净利润25.47亿元,同比减少35.24%。
▲绿地近年来归属净利润情况。
其实,业内多称绿地为“非典型国企”,原因就在于,不同于多数国企的“保守”发展,一直以来,它身上的标签都是高杠杆、高负债。
2017年至2020年,绿地的净负债率都是100%以上。同时期,TOP10梯队里面,这一指标一直保持在如此高位的,就只有恒大了;融创到2020年净负债率已大降76个百分点至96%,绿地则是135%。这两家房企现在也都暴雷了。
这些年,捉襟见肘的资金让绿地屡陷风波,高楼停工、拖款欠薪、楼盘烂尾等等,外界早已见惯不惯。
不过,说绿地“非典型”吧,它也仗着国资得到不少资源倾斜。
地产业务上和各地方政府达成战略合作,低价购地;基建,也是靠着国资背景捷足先登,现下营收规模也和地产相当。左地产,右基建,绿地的规模是越滚越大。
只是,绿地也确实仅限于“大”。这种模式下,绿地的业务多是慢周转和高投入的基建项目和高楼大廈,这些资产造成极重的资金沉淀,未能及时转化为现金流。
钱没少投,产生的利润却是平平无奇,特别是基建的拖累,这一板块的毛利率仅有房地产业务的五分之一多一点。
所以绿地早就积重难返了,只能是慢慢调整。但从去年恒大暴雷开始,整个行业环境就急剧下行,杠杆一直在高位徘徊的绿地,脆弱性完全不低于民企。
之前是靠国资这一口气撑着,现在已经不行了。那圈内那些负债率高、发展偏激进的国企,也该警醒起来了。
生路何在?
现下,绿地面临的窘境与多数民营房企类似,高度依赖销售、资产处置和境内银行贷款再融资所产生的现金流。
尽管现在监管层不断吹融资暖风,但仍旧只是信号意义。
不久前,美的置业首席财务官林戈在上交所举行的投资者路演交流会上称,目前最大的压力来自销售端的回款,行业不可能是靠融资来去维持愿景,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去化回款,而这是一个闭环,既要资本市场及客户,更重要的是市场的信心。
“如果行业再出现一些不良事件,将会导致消费市场对整个行业信心崩塌。”林戈说。
绿地也是清楚的,而销售受阻和再融资压力下,手上大量的可变现资产,是为数不多能提振投资者信心的筹码。
绿地管理层透露,公司计划以足够优质资产来安排偿债,3年将出售2000亿资产,每年500亿-700亿,包括自持商业、办公楼和酒店等。今年一季度已经推出55个大宗项目,合计132亿元,上述所说的5000万以上的大单就是其中之一。
▲图片来自“湾区楼市发布”。
“虽然这个行业整体不是很景气,但是从去年到今年资产出售的设计执行来看,我们处置的成功率还是非常高的。”绿地信心十足。
近两年来,公司的资产处置主要集中在海外,国内的基本没什么进度。
5月16日,绿地纽约太平洋公园项目的两栋公租公寓楼被出售,合同总金额3.15亿美元。过去一年,绿地陆续出售了日本千叶海港城酒店,转让澳大利亚悉尼铂瑞酒店、加拿大酒店以及韩国医院项目股权等,回笼资金超37亿元。
“去化、减量、处置、变现”,绿地称之为“加快海外业务轻资产转型”。
意识到地产越来越难混的绿地,早在去年发了个公告,要撕下地产的标签,所属行业类别变更为“土木工程建筑业”,进行转型。依据在于基建业务营收已超过地产,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
但前面也说了,基建实则“大而不实”,绿地还是在靠房地产赚钱。
现在资金这么紧张的情况下,谈转型已经是后话了。跟大多数陷入困境中的房企一样,收缩战线,先解决好生存问题,才是首要的。
当然,和恒大、融创不同,绿地还是有“爹”的。这国资的背景,能不能让其脱险脱得比别人更顺、更快,可以留个悬念。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