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果链寒冬”
受疫情影响,苹果iPhone第二大代工商和硕已经停止在上海和昆山的组装。而随着全球电子重镇昆山市的沦陷,原本就已羸弱不堪的消费电子行业再受重挫。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
4月12日,根据日经亚洲报道,受疫情影响,苹果iPhone第二大代工商和硕已经停止在上海和昆山的组装。
对此,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表示,预计4月底或5月初和硕才能完全恢复生产。疫情除了影响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也冲击着上海乃至周边城市的核心产业链,从汽车到芯片无一幸免。
由于全球电子重镇昆山市也受疫情波及,消费电子行业或将迎来近10年来行业的“最冷寒冬”。
不过,疫情冲击下的生产受限并不是这次行业萧条的始作俑者。随着全球智能手机的渗透率步入瓶颈期,各大智能手机厂商开启了“降规御寒”模式。
而这看似不起眼的自我保护机制却正是影响消费电子行业基本盘的罪魁祸首,即便是利润最为丰厚的苹果产业链这次也没能逃过一劫。
昆山封控,“果链”停摆
4月12日,昆山市正式由全域静默调整为分区分类差异化静态管理,根据风险程度和阳性感染者的分布情况,昆山全域划分为封控区、管控区、静态管理区和无疫区域。
公开资料显示,昆山是PCB、电子代工、面板、笔记本电脑零组件生产重镇,苹果公司最大的几个供应链合作伙伴都在昆山,其中包括富士康、和硕、纬创和立讯精密。
这突如其来的封控让不少的企业措手不及,而这其中就有苹果的核心供应商一员——和硕。
据日经亚洲报道,受疫情影响,苹果iPhone第二大代工商和硕已经停止在上海和昆山的组装。
对此,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表示,预计4月底或5月初和硕才能完全恢复生产。
报道还指出,这些工厂是和硕唯一的iPhone制造中心。除此之外,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苹果公司最大的几个供应链合作伙伴都在昆山,包括富士康、和硕、纬创和立讯精密。
产业链资料显示,这些公司几乎包圆了苹果的iPhone组装业务,分机型来看,iPhone13(6.1吋)被富士康以及和硕瓜分,占比分别为68%、32%;iPhone13pro被富士康和立讯精密瓜分,占比分别为60%、40%;而价值量最高的iPhone13promax则为富士康独供。
虽然,这些电子大商在经历了长达三年的疫情后都已经具备了在临时封闭的环境下继续生产的技能,但现在最大的隐患是由于上海和昆山的防疫措施升级,恐导致供应链物流受阻,原材料和货品流通不畅,影响电子产品出货时间。
事实上,物流受阻的问题已经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据西部宏观报告显示,3月1日至4月9日,上海整车货运流量指数同比下降19.27%;全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同比下降6.51%。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3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分别为46.5%和45.2%,较前值分别回落1.7和4.6个百分点,皆刷新了2020年2月疫情开始以来的新低。
也就是说,未来iPhone整体的出货势节奏必会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苹果公司也是积极的应对。
日前,苹果已确认在印度生产 iPhone 13,和硕在印度的工厂预计也将在本月开始生产iPhone 12。业内人士认为,这或许能稍微缓解苹果代工厂产能在中国因疫情而受影响的问题。
然而,解决了供应链问题就能帮助苹果走出当前的困境吗?
需求萎靡,砍单不断
事实上,疫情对于苹果乃至整个电子制造业的冲击是多元的,这种冲击绝不仅限于产能端,需求端亦是如此。
根据3月21日,中国通信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2月,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1486.4万部,同比下降31.7%,5G手机1137.4万部,同比下降24.5%,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6.5%。
出货量下跌的背后,主要系备5g手机需求萎靡所致。2022年2月,国内5G手机出货量下降24.5%,1-2月综合下降11%。
从品牌层面来看,2月份国产品牌与海外品牌销量双降,其中苹果新机iPhone13系列景气度下滑。
需要注意的是,此前由于芯片以及其他重要零部件的短缺,iPhone13的交付一度变得十分困难,发货时间更是长达5-6周,只不过这种情况在2021年年末就已经彻底反转。
时间来到2021年年底,美国和英国的Apple网站上快速查看显示,标准 iPhone 13 的发货时间约为一周,iPhone 13 Pro 的发货时间约为两周,已然大幅缩短。
这也意味着,苹果在制造iPhone 13方面遇到的困难似乎已经被需求减少所抵消。而iPhone13系列整体需求的萎缩也导致市场中有关于“果链”砍单的新闻层出不穷。
3月28日,据日经新闻报道称,苹果将大砍iPhone 13、iPhone SE 3、AirPods等三大产品线订单,其中,AirPods全年订单量将锐减1,000万组,砍单最严重;刚上市不久的iPhone SE 3与iPhone 13系列机种将减单至少各200万台。
这也导致A股中“果链”相关公司跌幅巨大,以歌尔股份为例,公司股价于该消息发布后的次一个交易日大幅下跌,一度触及跌停。
果链内卷加剧
需求的下滑带给这些消费电子公司的影响也是多重的,最直接的影响便是销量下滑后终端客户会做出大量的砍单动作。
更深层次的是在需求的增速放缓出现下滑后,终端厂商往往会趋向于“躺平”,不再纠结于硬件端的创新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疫情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智能手机市场的需求持续下滑,多数企业选择了降规过冬,放慢对于手机相关零部件升级的步伐”。
值得注意,硬件的创新是消费电子公司持续做大业务的根本,一旦手机厂商选择降规,这就意味着这些零部件厂商只能打破头去抢那些老产品的订单。
众所周知,智能终端产品的价格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下滑的,手机零部件更是如此。这个时候,新订单不知何时能有,老订单的数量又十分有限,为了活下去,这些企业纷纷都选择了降价抢单。
降价抢单最直接的影响便是这些企业的毛利会大幅降低,根据已经披露年报的消费电子公司年报数据显示,多家也内公司2021年的综合产品毛利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其中以2021年3、4季度最为明显。
虽然,这其中有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问题,但根本还是这些厂商没有议价权,无法通过向终端厂商提价去转嫁这部分影响所致。
有业内人士表示,“去年像摄像头模组这一类组件行业,包括头部阵营的厂商都在下场抢标案、抢订单,而且是不惜牺牲价格去抢,就是为了填补产能的缺口。”
而这种情况也不单单发生在了摄像模组厂商的身上。以价值量最高的iPhone组装业务为例,此前,在iPhone组装订单分配中,鸿海一直都是最大的赢家,其可拿到iPhone六成以上的订单,剩下的则由立讯与和硕分别在iPhonePro和iPhone上分摊到40%及32%的订单。
从去年开始,中国厂商立讯精密首度成为苹果iPhone组装供应商,并拿下大单。根据公开资料,立讯精密去年约拿下近4%的iPhone代工订单,并获得高阶iPhone13Pro组装订单。
而鸿海去年握有约75%的iPhone13代工量,且高阶6.7吋iPhone13ProMax仍由鸿海独拿。
至此,iPhone组装订单从鸿海、和硕、纬创等三家台厂“共分天下”,转变为鸿海、立讯精密两大厂占据近八成份额。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便是,苹果希望通过扶植更多的供应商从而达到控本增效的目的。
可以预见到的是,未来随着消费电子巨头的技术不断精进,都有可能打入“果链”,这也势必会导致苹果产业链变得越来越卷。
责任编辑 | 曹婧晨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