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息率暴涨 买银行股最好的理由
银行股的股息率超过银行理财产品,买银行理财不如买银行股。这是2022年投资者对银行股的直观感受。而对于部分险资、公私募基金、北上等机构资金而言,当前银行股具有低估值高股息率“成长”特征,是它们收集筹码的最好理由。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APP
银行股在2021年“变身”成长股。
截至3月31日,有23家银行披露了2021年年报,多家银行净利润罕见大涨,其中江苏银行的归母净利润更是涨超30%。
由于业绩的高增长,银行分红格外大手笔。20家上市银行合计拟分红金额为4883.6亿元。
而银行大比例分红也直接提高了股息率高。交通银行的股息率甚至超过7%,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的股息率同样超过6%。
在高股息“成长股”的“诱惑”下,公、私募基金、保险、北上等机构资金重拾对银行股的偏爱,连续多个季度增持银行股。
机构资金“盯上”高股息率银行股
A股上市银行的分红近年来一直在提高。
截至3月31日,有23家银行披露了2021年年报,随着业绩报告的披露,也发布了各自的分红派息方案。其中20家上市银行合计拟分红金额为4883.6亿元,六大国有银行依旧是分红大部队,合计分红金额超3800亿元。
其中,工商银行分红金额最高,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93元,共计派发现金红利1045.34亿元,成为2021年度A股“分红王”。建设银行分红金额仅次于工商银行,拟分红910.04亿元。
农业银行排在第三,其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068元(含税),派发现金红利超700亿元。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的分红金额分别为650.6亿元、263.63亿元、228.56亿元。
银行分红的金额直接决定了股息率的高低,此次银行豪气分红,也提升了银行股的股息率。
▲ 图片来源:choice
choice数据显示:以4月1日收盘价计算,A股上市银行中有9家银行股息率超过5%。股息率最高的是交通银行,该行2021年年度分红股息率高达7.28%。紧随其后的是农业银行,股息率达到6.84%。此外,北京银行、光大银行、工商银行等银行股息率均超过6%。
从当前大部分银行的股息率来看,已经超过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
据了解,当前市场上大部分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都不会超过5%,以3%-4%的年化收益率为主,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大行的股息率都已经超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有投资者认为,在当前理财产品净值化的环境下,买银行理财还不如买银行股划算。
而机构资金早已提前“埋伏”在银行股里。部分银行在第四季度得到公募基金、投资机构的垂青。
其中,重庆银行、青岛银行、常熟银行以及苏农银行颇受公募基金青睐。天弘中证500ETF、华宝中证银行ETF在去年第四季度出现在重庆银行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分别位列第五、第七,持股数量为172.5万股、1,38.5万股。重庆渝富资本在该季度增持了145万股,持股数量增至293.9万股。
青岛银行在该季度得到南方金融主题灵活配置混合A、南方中证500ETF的加仓,加仓数量分别为1845万股、63万股,同时上海庞增投资旗下的庞增汇聚25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也在第四季度加仓15万股。值得一提的是,南方中证500ETF加仓了紫金银行163.7万股,截至第四季度末,持股数量增至976万股,成为紫金银行第三大流通股东。南方金融主题灵活配置混合A还以1509万股成为张家港行新的第十大流通股东。
常熟银行的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出现了三只公募基金,其中中庚价值领航混合、易方达金融行业股票分别以以37,82万股、2686万股成为第八、九大流通股东,此外,中庚价值品质一年持有期混合也在该季度加仓19,50.5万股。
中信证券卓越成长两年持有期混合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在2021年第四季度加仓了平安银行3,78万股,持股数量增至50,23万股。同时易方达上证50增强C在该季度成为平安银行第八大流通股东,持股数量为6014万股。
此外,素有“聪明资金”之称的北上资金同样加大了银行股的配置。
自2021年第四季度以来,北上资金不断增持银行股。以交通银行为例,从2021年四季度持仓36亿增持到截至3月31日的63亿。同样,兴业银行也被北上资金加持。从2021年四季度持仓103亿增持到截至3月31日的177亿。
北上资金的加持也让其股价在此期间表现亮眼,交行从2021年的10月1日截至2022年3月1日,涨幅15.61%;兴业银行涨幅13%,而同期沪深300指数跌幅12.13%。
外资除了通过沪股通增持外,还在港股市场直接增持银行股。
以港股中国银行为例。2018年,花旗银行持股量比例为4.99%,并在今年的3月份增持好仓2113.427万股。从2018年开始,中国银行的股息率一直保持在高位,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其股息率分别为5.1%、5.18%、6.19%。就港股中国银行近一年的股价来看,涨幅超过15%。
银行股业绩进入“释放期”
高比例分红的前提是银行业绩在2021年迎来“反转”。
数据显示,2021年34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86万亿,相比上年增长12.7%。这一增速相比去年提升了12个百分点。
其中,兴业银行、苏农银行、常熟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均达20%以上,中信银行也达到了13.6%,江苏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更是达30%。
而2021年银行业绩普遍大涨,一方面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银行的净利润较低。
比如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农业银行2020年的净利润分别为495.32亿元、495.32亿元、2164亿元,同比增长1.10%、2.60%、1.63%,而这三家银行2021年的净利润分别为563.77亿元、363.36亿元、2419.3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3.82%、25.61%、11.80%。
另一方面是银行由于资产质量改善,加快了银行释放利润的速度。
数据显示,23上市银行信用减值损失合计1.1万亿,相比上年减少15.1%,而2020年较上年则增长了17%。
2021年末,交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19个百分点至1.48%,在六大行中降幅最大;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最低,较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至0.82%;工、农、中、建四家大行的不良贷款率则分别降至1.42%、1.43%、1.33%、1.42%。与此同时,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呈现“双降”。
在不良下降的同时,银行的报备也得到提升。年报显示,2021年末,工行拨备覆盖率7年来首次回升到200%以上;农行拨备覆盖率299.73%,比上年末上升33.53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转好、拨备提升,同时估值“新低”下股息率不断提升,这或许是当前大资金对于银行股的“偏爱”原因。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