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严肃查处“征信修复” ,反“黑产”呼声高涨
严重扰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局,必须严查严处。
来源/消金界
3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重点开展“征信修复”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对假借“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名义招摇撞骗,通过虚假宣传、教唆无理申诉、材料造假、恶意投诉等手段骗取钱财或个人信息,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市场主体进行专项治理。
《通知》指出,目前我国信用服务领域一些失信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部分信息主体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心理,混淆征信异议、信用修复概念,以“征信修复、洗白、铲单”“征信异议投诉咨询、代理”为名行骗,威胁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严重扰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局,必须严查严处。
银行业苦虚假投诉久已
之前消金界就关注过,每年“3.15”前夕,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会收到很多恶意投诉和无理申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要求“修改征信记录”。并威胁如果不修改就投诉到上级监管部门。部分机构,出于息事宁人会选择退让,但很多则因规定不能满足其要求,因此受到反复投诉、骚扰。
另外,据消金界的了解,伪造虚假材料进行投诉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最普遍的是伪造征信报告,投诉银行未经授权查询征信,要挟银行修改征信记录。
这些情况都越来越多,银行征信部门深受其扰,因为每次接到这样的投诉,都要费尽周折在内部审查一遍。
面对不断增加的类似案例,很多银行选择不向反复纠缠的恶意投诉妥协,严格按照征信、风控相关规定处理,遇到监管询问则如实上报。
看来,在监管层面,已经意识到非法“征信修改”已经严重扰乱了消费金融行业的经营活动,现在重拳出击,也算水到渠成。
行业调查发现,当前,征信修复、非法代理投诉已经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
据银保监会通报,2021年二季度,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接收并转送银行业消费投诉84424件,其中不乏代理投诉人员煽动策划的情况。
债务人在代理投诉人的唆使、煽动下,试图通过恶意投诉逃避债务、修改征信。这让失信、恶意投诉、逃废债现象愈演愈烈,朝着“债闹”方向发展,不仅伤害债务人本人利益,也造成大量行政和监管资源浪费。还有的非但没有成功,还被黑产骗了钱。
监管出手整顿
针对征信修复、非法代理投诉这一黑产,2021年,监管与执法部门开始出台整治措施。
2021年2月,中国银保监会表态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加强对“反催收联盟”等违法违规网络群组的治理。
2021年以来,辽宁、北京、海南、湖南、广东、山西等多省市监管部门陆续发布了关于打击金融领域恶意投诉的相关通知,采取专项行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长效机制,使诚实守信成为市场运行的价值导向和各类主体的自觉追求;健全债务违约处置机制,依法严惩逃废债行为。
据了解,在政策的鼓励下,行业消费金融行业也开始行动了起来。
近期,马上消费、平安普惠、招联金融、乐信等十余家机构,联合成立全国首个打击金融黑产行业共享互助组织——“打击金融领域黑产联盟”(AIF联盟),该联盟将聚焦恶意逃废债、恶意代理投诉、违规修复征信等行业痼疾,建立打击金融黑产合作平台,定期同步金融黑产的打法套路、“问题客户”的预警防范信息,组织研讨金融领域黑产现状和应对策略,共享黑产人员信息,力争维护和净化行业环境。
而这正是政策所鼓励的——强化市场信用约束,《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信用在金融风险识别、监测、管理、处置等环节的作用,建立健全“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和征信、评级等机构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跟踪监测预警,健全市场化的风险分担、缓释、补偿机制。
可见,有了《通知》、《意见》作为政策基础,今后金融机构将越来越多的利用自身的数据优势,来打击征信修复、恶意投诉等黑产。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