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下的银行理财子:理财主力担当,渐进式加强权益投资

2022-02-22 19:07:46
有连云
关注
2022-02-22

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最大参与机构,《资管新规》下的产物—银行理财子公司(简称银行理财子)的发展现状最为人们关注,与原来银行的资产管理部相比,银行理财子公司面临哪些发展挑战与机遇?

图片

来源/资本邦

大国崛起的时代,必伴随着大资管行业的诞生与成长,而这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故事。

拉长时间线来看,国内资产管理行业大体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泛资管阶段(2012年至2016年);第二阶段是回归本源阶段(2017至2021年);第三阶段从2022年之后资管行业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自2018年出台了我国资产管理行业首部“基本法”—《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经过3年的过渡,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迎来了全新的时代,2022年也被认为是《资管新规》元年。

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最大参与机构,《资管新规》下的产物—银行理财子公司(简称银行理财子)的发展现状最为人们关注,与原来银行的资产管理部相比,银行理财子公司面临哪些发展挑战与机遇?

“有果必有因。”《资管新规》的出台与银行理财子的产生,应该将其放在整体金融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中进行思考,回顾往昔,关注当下,启迪未来。

困局:大资管时代来临,粗放管理积聚系统性风险

2012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混业经营的大资管时代就此开启。

这一年国内GDP跨过50万亿人民币关口,国内机构与个人财富迅速积累,资产管理行业得以迅猛发展,同年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迎来了一轮监管放松、业务创新的浪潮,期货公司获资管业务准入资格、私募证投基金合法地位首获《证投基金法》承认......

随后几年各类金融机构资管业务规模迅速膨胀,国金证券研报数据显示,《资管新规》推出之前的2017年末,国内资管总规模达到了108.55万亿(不考虑交叉持有)。其中,银行理财规模最为庞大,达29.54万亿,占比27.21%,但规模增速趋近于零。

图片

此时资管行业“大而不强”,粗放管理导致乱象横飞,尤其是我国居民钟爱的银行理财业务,更是问题多多。

首先是刚性兑付,银行理财产品配置了非标资产或者权益类资产这些风险资产,因此收益率明显高于定期存款,同时承诺保本收益,加上商业银行天然的信用背书,难以利用市场机制化解兑付危机。

其次是期限错配,银行理财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类市场,久期越长收益率越高,而客户偏好中短期理财,银行通过搞资产池,借长偿短,初步解决了收益率和久期不可得兼的矛盾,可一旦没有新的理财资金流入,兑付缺口就需要银行用自有资金去填坑,也就产生了期限错配以及风险和收益不匹配的问题。

另外,资管总规模增速明显下降,影子银行,脱实入虚,理财产品多层嵌套,放大金融杠杆,监管套利活动频繁等问题层出不穷,系统性风险迅速积聚。

彼时,资管行业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监管层意识到,金融顶层设计是“顺藤摸瓜”,理想是按照既定的框架运行和管控风险,而现实情况是“顺瓜摸藤”,从一个个问题延伸到对整个金融监管体系的思考,风雨飘摇之时正催动“看得见的手”。

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定调“金融要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场金融改革的序幕即将拉开,严监管已箭在弦上。

破局:管控风险,回归金融本源

任何改革都有阻力,《资管新规》的出台与落地是一场判官与囚徒之间的反复博弈。

经过半年的酝酿和多次意见征集,2018年0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四部门终于联合发布了《资管新规》,明确了改革方向:打破刚性兑付、限制非标、禁止资金池、限制期限错配、抑制通道业务、穿透式监管等,大资管行业的新一轮监管靴子正式落地。

严监管首先得明确范围,《资管新规》的立足基础是对资管产品进行分类,如此这般才能在同类产品和语境下适用统一的监管规则。

文件明确定义,资产管理业务作为金融机构表外业务,是指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

从两个维度对资管产品进行分类:一是从资金来源端,按照募集方式分为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两大类;二是从资金运用端,根据投资性质分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混合类产品四大类。

银行理财产品和业务方面,《资管新规》及其系列配套细则提出了几个明确要求:(1)独立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2)不再推出保本型产品;(3)已发产品规模逐步压降;(4)彻底进行净值化转型。

要求(1)意味着,银行通过理财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是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独立运作,实现风险隔离。对于类似招商银行在财富管理及资产管理方面已经具备较强业务实力的银行而言,理财子公司运作将更有利于其市场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而要求(2)意味着,在《资管新规》语境下,“理财产品”一词有着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严格特指商业银行或其理财子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银行保本理财产品不再属于资产管理产品之列,要归到更上一层的外延中(金融产品)。

要求(3)会导致银行保本理财发行持续萎缩,规模进一步压降,并最终清零。

要求(4)则是资管产品打破刚性兑付的重要环节,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利于银行理财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这对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资管产品净值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从约束范围上,要求所有的资管产品都必须实行净值化管理。

2)从估值方法来看,要求绝大部分净值生成符合公允价值原则。

以建设银行为例,原先介绍保本型理财产品的页面如今都变成了净值型理财产品的介绍,很多理财产品都标识了风险级别。

图片

图表来源:建设银行APP

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曹宇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海苏河湾峰会”上介绍,截至2021年末,保本理财、不合规短期理财产品实现清零,绝大部分银行如期完成理财存量整改任务,特别是中小银行已按时完成整改工作。

开新局:银行理财子担主力,中小银行热衷代销合作

新规伊始,鸿蒙初辟,在监管要求下,各大银行纷纷成立银行理财子公司,并逐渐成为资管行业的主力军。

2022年1月26日,施罗德交银理财获准开业,银行理财子展业联盟又添新成员。至此,全国已有2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包括6家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11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7家城商行理财子公司、1家农村金融机构理财子公司和4家外资控股理财子公司,其中建信理财、工银理财、交银理财、中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邮理财、光大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等24家已开业。

图片

从存续规模来看,理财子公司存续理财规模已占据半壁江山。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理财公司存续理财产品规模13.69万亿元,同比增长2.75倍,规模占全市场存续理财产品的48.97%,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银行理财子公司已经成为理财市场绝对主体。目前全国性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多已成立理财子公司,未来理财子公司会继续扩容,城商行有望将成主角,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重要性会愈发凸显。

当前北京银行、上海银行、重庆银行、乌鲁木齐银行、西安银行、贵阳银行等多家城商行均公告将成立理财子公司。

不过《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指出,银行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为10亿元,若参照信托公司监管标准,理财子公司10亿元净资本能支持1000亿元至1500亿元的理财规模。也就是说,银行理财规模小于1000亿元,意味着成立理财子公司后业务不够饱和,也将会影响资本使用效率,尤其是对于部分中小银行而言还存在一些难度。

好消息是,部分地方政府对于辖区内的中小银行颇为关照,今年1月份,河南省政府宣布拟推动中原银行、郑州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发起设立银行理财子公司,鼓励银行及银行理财子公司依法依规与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和创业投资基金、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合作。

那些不具备强大实力拿到“牌照”的中小银行,在没有外部支持下,只能另辟蹊径,开启与理财子公司的代销合作模式。

据联合智评统计,截至去年12月末,共有61家机构发行了可供母行外渠道代销的理财产品,128家机构成为理财代销渠道。分机构类别看,股份行理财子公司代销渠道布局较广,华夏理财、光大理财等代销机构数量超过10家,其中兴银理财代销机构更是超过40家,浙江苍南农商行、浙江义乌农商行、临商银行等均已成为兴银理财的代理销售合作机构。

理财市场除了有市场主体参与外,还需要统一的数据交换中心进行互联互通,为各参与机构提供数据信息和文本信息的发送、校验、转发和接收,这是银行理财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

2022年1月18日,理财产品中央数据交换平台正式上线运营。交银理财、三湘银行作为首批客户与中央数据交换平台共同上线;华夏理财、百信银行已完成联调测试工作;苏州银行、南银理财等机构已经进入联调测试阶段;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中邮理财、宁银理财、杭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正在积极推动系统开发及测试工作;27家理财公司等市场机构与理财登记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

立足“固收”类,理财产品多维度创新

尽管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展迅速,但毕竟脱胎于商业银行系统,甚至部分银行直接将原来资产管理部人员平移到理财子公司,“铁打的人马,流水的平台”,人员配置、投研体系、管理规范等还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

加上银行理财客户天然厌恶风险,因此现有的银行理财产品体系仍以固收类产品为主,更为擅长债券和非标资产投资,而权益类资产的投研能力相对较弱,且大都以结构化配资、股权质押、打新基金等类固收资产为主,实际主动管理的资金规模十分有限。

据普益标准数据,2021年末理财子公司共存续产品近1.2万只(含母行迁移产品),其中固定收益类占比85%,混合类占比13%,权益类占比不足2%。

理财子公司遵循泛固收类产品为主的配置思路,立足“固收+”及混合类理财产品,逐步丰富权益类产品布局,渐进式加强权益投资,这是一条较为稳妥的道路。

从实际情况来看,固收类和混合类为主的新式特色理财产品线日渐丰富,ESG、养老等主题理财相继推出。

中国理财网显示,截至2022年2月20日,全市场存续ESG主题理财99只。其中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有93只,主要产品系列有华夏理财龙盈ESG、中银理财ESG优享系列、农银理财安心系列、兴银理财ESG兴动系列等。

同时,养老理财新品也在持续推行中,目前工银理财、光大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已合计推出了9只养老理财产品,期限类型多在3年以上。

图片

图表来源:中国理财网

银行理财加大权益类资产投资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际上,目前已经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在逐步提高投研能力,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

华夏理财明确提出2022年将加大含权益类资产的产品发行力度,预计2022年年底混合类产品和权益类产品规模占比之和将达到15%左右。

另外,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权益投资方面,多数是采取申购公募基金的方式来实现,权益委外市场将因此受益。基金公司也有意深化与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合作。

中信建投基金明确,2022年公司将扩建专户业务团队,加大与理财子公司的合作力度,预计规模较2021年会有飞跃式增长。

过去的十年,大资管行业从野蛮杂乱生长到逐步稳定有序,净值化时代,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波动将加大,甚至跌破初始净值的现象都会很常见,银行理财权益投研实力也会进一步增强,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将往长周期、低收益、波动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阶段,理财子公司投教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普及和深入,转变旱涝保收的传统观念,提升客户对长期限产品的接受度。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有连云
179文章
·
0评论
·
0粉丝
国内领先的智能金融信息引擎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