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巨亏超500亿!滴滴公布上市后首份财报 市值蒸发超4000亿元
财报显示,滴滴今年第二季度净亏损为242.71亿元,去年同期为盈利7000万元;第三季度净亏损为303.75亿元,去年同期为盈利6.65亿元。
来源/黑池财经
一直处于监管风暴中的滴滴,终于公布了上市后的首份财报。
12月30日一大早,滴滴就披露了今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业绩财报,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滴滴的总收入为482.12亿元(人民币,下同),今年三季度,总收入环比下降11.48%至426.75亿元。
净利润方面,滴滴今年第二季度净亏损为242.71亿元,去年同期为盈利7000万元;第三季度净亏损为303.75亿元,去年同期为盈利6.6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算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这半年时间,滴滴亏损达到了惊人的546.46亿元,对比来看,2020年全年滴滴的净亏损也不过才106.8亿人民币,这已经超过了2020年全年净亏损的5倍。
那么,滴滴到底是如何亏的呢?
三大业务要么盈利转亏损 要么亏损加剧
具体来看,滴滴当前收入由三部分构成,中国出行业务(中国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等业务)、国际业务(国际出行和外卖等业务)以及其他业务(共享单车和电单车、车服、货运、自动驾驶和金融服务等业务)。
而过去两个季度,这三大业务要么是盈利的转为亏损,要么是亏损加剧,其中,作为滴滴的最大的收入来源的中国出行业务第二季度实现收益17亿元,而到了三季度,滴滴中国出行业务由盈转亏,录得0.29亿元亏损,在滴滴总收入的占比也从93%左右下降了至91%附近。
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同样如此,第二季度,国际业务亏损12亿元,其他业务亏损28亿元,到了第三季度,这两项业务的亏损规模均进一步放大,国际业务亏损18亿元,其他业务亏损57亿元。
在非通用用会计准则口径下,2021年第二季度,滴滴经调整息税摊销前利润(EBITA)为亏损23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实现收益2亿元人民币;滴滴2021年第三季度调整息税摊销前利润为亏损75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亏损0.17亿元人民币。
对此,滴滴称第三季度巨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对橙心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影响,其在第三季度确认了208亿元净投资亏损,因此,滴滴2021年第三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306亿元。
市值蒸发超4000亿元 阿里CEO张勇辞任董事
不仅是收入和利润大幅度下滑,拿网约车平台核心的交易量和单量来说,滴滴明显受到了监管的影响。
从核心平台总交易额(GTV)来看,2021年第二季度,滴滴核心平台总交易额为733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出行业务的总交易额为646亿元人民币,到了第三季度,这两大数据出现明显下滑,滴滴核心平台总交易额环比下降6.28%至687亿元人民币,中国出行业务的总交易额也环比下降9.60%至584亿元人民币。
另外,就单量规模来看,2021年第二季度,滴滴核心平台总单量规模为30.04亿单,其中,中国出行的总单量规模为25.7亿单,到了第三季度,这两大数据分别下降至28.55亿单和23.56亿单。
这些数据都表明,从三季度开始的监管和下架对滴滴的增长产生了影响,而除了财报之外,滴滴披露了最新的退市进程以及董事会人员变动。
此前12月3日,滴滴宣布董事会支持公司从纽交所退市,已批准公司进行相关工作,董事会也授权公司启动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准备工作,目前滴滴正在执行上述计划,并将适时向投资者更新。
二级市场上,滴滴的股价上市即巅峰,自6月30日上市首日创造18.01美元/股的新高后,一路回调至今,截至12月29日美股收盘,滴滴的股价创历史新低,暂报4.94美元/股,跌幅已超72%,市值蒸发超630亿美元(约为人民币4012元)。
同时,滴滴还宣布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辞任滴滴董事会董事,阿里巴巴高级法务总监、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总法律顾问张毅被任命为滴滴董事会董事。
网约车市场“硝烟再起”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在美股启动退市程序的滴滴或将面临又一轮网约车硝烟弥漫的战争。
在资本的驱动下,包括如祺出行、曹操出行、T3 出行等在内的出行类企业已经出现了多笔重磅投资,其中,如祺出行获得规模约为10亿元的融资;曹操出行在9月6日宣布完成了38亿元的B轮融资;背靠强大资本的T3出行在10月26日宣布完成A轮融资,金额高达77亿人民币,这是自2018年以来,网约车企业获得的国内最大额度单笔融资。
与此同时,曾经下架两年之久的美团打车APP,在滴滴出事之后,于今年7月重新上架多个应用商场,想要抢占出行行业空当的意图明显,再加上此前与滴滴竞争激烈的高德出行等等。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共享出行行业已经从单一维度竞争1.0时代迈入生态体系竞争的2.0时代”,而在新一轮资本的助力下,中国网约车市场或将“硝烟再起”,滴滴做好准备了吗?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