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元生物IPO折戟,临床失败品里能“淘”到金吗?

2021-12-06 08:58:01
环球老虎财经
关注
2021-12-06

靠“捡漏”失败药冲击科创板,没有一件商业化产品却估值高达163亿,越秀金控和华润医药等大咖均助力IPO,索元生物到底有何魅力?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APP


11月29日,上交所发布消息决定终止杭州索元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索元生物)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及科创板上市审核。

 

对此索元生物回应:近期公司在多个管线的研发和经营上有一系列进展,资本运作和业务发展也需要相应做一个时间上的调整,因此主动撤回了科创板上市的申请。

 

招股书显示,公司核心产品尚未进入商业化阶段,且上市前三年公司持续处于亏损状态。索元生物亦坦言,未来公司预期需要较大规模的研发费用持续投入,公司也无法保证未来几年内实现盈利,上市后亦可能面临退市的风险。

 

而这样一家公司却有着诸多业内大佬撑腰。回顾索元生物在过去五年内完成的四轮近12亿融资,其背后包含越秀金控、华润医药、仙琚制药、中证投资等。

 

据悉,本次索元生物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即“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医药行业企业须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本次索元生物计划募集资金16.34亿元,本次发行的股票数量不超过 12,937.1118 万股。


图片

 

目前,在索元生物的研发管线中,一共有8款在研产品。6款处于临床后期的产品均是从国际大药厂引进的,覆盖的适应症包括肿瘤、抑郁症、精神分裂和阿尔兹海默症。

 

而面对没有商业化产品是否存在价值的质疑,索元生物的市场估值也给出了答案:163亿元。

 

  “捡漏”盲盒式业务

 

 据招股书披露,索元生物成立于2012年,自我定位为一家“以高效的精准医疗技术开发多款面向全球市场的首场新药”的生物医药公司。据描述,这一技术平台能够从临床失败平种里探寻有效药物,具体方法是通过血液、血浆等冻存样本,寻找可以预测药效的生物标志物,从而展开临床试验开发新药。


图片


截至发稿前,控股股东Denovo Biomarkers持21.51%的股份;中信证券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和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仙琚制药”)分别为第二、第三大股东分别持9.38%和9.22%。

 

而作为索元生物和Denovo Biomarkers的共同创始人,罗文大有来头。公开资料显示,罗文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医预班,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系,其后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并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此后,罗文在美国最大的基因公司Incyte Genomics担任高级生物信息研究院,在美国Ligand Pharma公司担任临床生物标记物和生物基因组主管。

 

而罗文的创业之路与他的工作经历也颇有渊源。此前已在医学领域深耕多年的罗文在Ligand公司期间,主要研发项目就是“基于基因药理学的生物标志物发现技术”。而此前罗文的东家,因经营方针等问题对一项重磅药物临床III期宣告失败,罗文想尝试挽救但无济于事。

 

从Ligand离职后,罗文找到了新的研究平台——让失败药“起死回生”。2011年罗文带着这项技术在美国创办了Denovo Biomarkers,并在一系列资本运作后于2012年将Denovo注入索元,从而诞生了索元的前身——索元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的药企,索元生物从融资到申报科创板IPO都备受市场关注。2021年11月18日,索元生物在科创板披露第二次问询回复材料。第二轮披露的问询问题显示,其商业模式的特殊性,市场空间、无形资产出资、信息披露、专利保护期等又成为上交所问询重点。

 

具体来看,二轮问询中,上交所要求索元生物对核心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逐步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与“在全球范围内尚不存在其他类似公司”的表述是否存在矛盾?类似技术既已“逐步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是否存在已采用类似技术进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对于上述问题,索元生物用一份长达128页的回函一一作出回应。但最后,索元生物仍以“资本运作和业务发展需要相应调整”为由主动撤回科创板上市。


 “独辟蹊径”的药企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正是罗文对他所创立的这家公司模式的定位。

 

目前,行业内药企多专注于创新药的研发,而兼顾生物标志物及创新药研发的企业寥寥无几。之所以大多药企并未将寻找生物标志物与创新药结合,主要是其难度超乎寻常。

 

从临床医学上来说,发现一个提升药物治疗效果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其难度和意义不亚于发现一个全新的药物分子。

 

医学界广为熟知的肺癌治疗用药易瑞沙(yiruisha),是治疗恶性肿瘤常用的靶向药物。实际上,易瑞沙初始的临床三期也曾失败,原研厂阿斯利康并未找到生物标志物,而最终由哈佛大学的两家实验室发现EGFR突变是易瑞沙的生物标志物,从而诞生了肺癌明星药。

 

新药物的研发重要的不仅仅是药物分子的发现,同样重要的是适用新分子药物的病人。

 

索元生物陆续从国际大型药厂引进经过临床II、III期试验证明其安全性且显示对部分患者有效的新药,2014年至今,索元生物先后购入7个项目,该商业模式也被市场称为“捡漏”。

 

当前,索元生物的管线大部门遵循此流程。在购入大量临床试验失败药物后,通过寻找特定的生物标志物或者细分适应症为共同特征的患者亚群使得特选药物在该部分特定群体中呈现显著的治疗效果,从而推行上市。

 

据资料显示,一款新药的研发周期均值是10年,索元生物采用的是扫描人类基因组,即从30亿个碱基对中找到一个或几个核酸的变异。其难度不亚于大海捞针,期间需要克服大量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其中公司购入的DB102被买下后,研发7年仍未上市,最快揭盲还要再等一年多。然而,这已经是索元的管线中进展最快的产品。

 

 “钱”路茫茫

 

“失败药物拯救”真的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吗?

 

从成本端来看这个回答似乎是“yes”。二次药物的研发可以大大缩短研发时间和研发经费。索元生物购入的管线多数已进行过临床III期试验,这意味着公司沿用原公司耗费较大成本获得的可参考性临床数据,这些数据通常基于几百至上千位实验者的临床试验数据结果。

 

此外,从竞争策略而言,索元生物的商业模式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屈指可是,一旦成功,其市场面向的将是全球。

 

而虽为“高性价”模式,没有产品确依然要投入研发。根据招股书披露,此前三年,索元生物扣非股东净利分别为-1.04亿元、-1.34亿元、-2.23亿元,截至2020年12月31日,该公司累计未分配利润为-4.98亿元。

 

索元生物在招股书中坦言,累计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产品尚处于药物研发阶段,研发支出较大。随着公司现有临床试验的继续推进以及未来的商业化推广,更多在研药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公司的研发费用可能会大幅增加。

 

同时,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产生的股份支付费用也导致累计亏损大幅增加。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司预期将持续亏损,累计未弥补亏损存在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

 

持续性大量的研发投入离不开背后资本的鼎力相助。据悉,索元生物于2015年7月获得了由金石投资、广州越秀产业基金、仙琚制药投资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

 

而在2018年,罗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索元生物在Enzastaurin(DB102)的项目上成功找到了一个全新的生物标记物,该项目用于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脑胶质瘤。

 

此后,索元生物便开始备受资本青睐。2019年10月,索元生物获越秀金控、仙瞳资本、浙商产融等七家机构3亿元融资,2020年6月、12月获华润医药、中信证券等多家机构合计8.9亿融资。

 

此前,盈科资本负责人在采访中也曾透露,投资索元就是看中其优秀的团队背景,超强的新药研发能力,特殊而高效的临床开发模式以及丰富且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产品管线。

 

而尽管受多家资本追捧,从研发经费和研发规模来看,索元在药企行业里都只能算“矮个将军”。

 

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索元生物研发投入分别为8295.82万元、1.12亿元、1.73亿元,而截至招股书前,研发人员也仅有34人。

 

而纵观同行业龙头药企,辉瑞医药平均每年保持着2.07万人的规模,尽管研发人员规模庞大,辉瑞的研发人员占比并不高,平均值为14.71%,低于制药巨头的平均水平。国内研发药企也均在百人以上,最小规模也是索元的近两倍。

 

周期长、风险高、投资大,都是是索元所面对的困难。暂别科创板的索元从长远发展来看,更大的挑战不仅是市场对此商业模式的质疑,还有的便是“钱”路的一片未知。

 

责任编辑 | 黄海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环球老虎财经
489文章
·
0评论
·
1粉丝
让你成为战胜市场的人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