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人寿女员工自曝被上级骚扰并被迫买百万“自杀保单” 公司回应:开展内部核查
平安人寿重庆分公司一名11年的老员工称公司存在大量逼迫员工购买“自杀保单”的现象,她本人就购买“自杀保单”19件,合计273万元保费。
来源/科技金融在线
近日,平安人寿重庆分公司11年老员工许英琼实名举报公司以各种手段诱导、逼迫代理人给自己和家人投保19份“自杀保单”,保费共计273万元的视频火了。
“自杀保单”是业内对“自保件”的一种称呼,指保险代理人为了完成业绩要求,自己购买保险充当业绩,借此获得佣金、奖励。
11年保险销售自曝购买273万“自保单”
据许英琼自述,自己在2010年9月加入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本是公司的“模范员工”,从业务员一直做到主管、高管,最后晋升为营业部经理,团队最大时接近200人,年薪过百万。
但公司内部存在的巨大压迫感,还是让许英琼做出了离职并状告公司的行动。
“平安人寿招的不是保险代理人,是客户”,许英琼对媒体感叹。
根据许英琼的举报内容,平安人寿重庆分公司副总经理张阳阳在任职期间,对其进行骚扰,还有着逼迫员工购买“自杀”保单、处罚未完成业绩的员工,以及违规收取外勤人员培训费用等行为。
许英琼告诉媒体,对于完不成业绩的员工,张阳阳会使用各种处罚方式,包括节假日加班、自费参加野外拓展训练、甚至扣钱。“比如一个团队有300人,给你一个指标,要完成50%的‘活动率’,这个活动率相当于一半的人要开单,差一个人扣1200元,曾经有个部门,因为未达标,被扣了5万多元。”
许英琼称,为了购买自保件,申请了平安银行的“白领贷”50万元,这笔钱目前为止还没有还清,甚至还采用“循环贷”的方式购买自保件,贷款共110万元。
许英琼视频中称,自己的“师父”,人称“平安人寿重庆一姐”的段前碧用于购买“自杀保单”的资金甚至高达1480万。
根据许英琼的描述,7月28日,重庆平安要求段前碧在15天内“摆平”自己,但段前碧并未达成该目标,于是8月13日,公司对段前碧下达了第二个15天的清退通知书,称摆不平就会将其辞退。万般无奈下,段前碧也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发视频“诉苦”。
段前碧对媒体介绍,她在2006年加入了重庆平安人寿,2014年到2017年间,最多管理着1473人的团队,年薪超过500万元。在2021年5月的平安全国高峰会上,她获得“综拓全国收入第一”的称号。
段前碧称:“我手下团队的业务员,很多人走的时候都是负债累累,曾经有个主管,不断地买自保件,欠债超过300万”。据段前碧所说,有时候一个区的保险代理人一天会买自保件400多件,很多应付完考核就会退保,但是无法退的保单,保险代理人就得自负盈亏。
5月24日,许英琼向重庆银保监会进行了投诉举报。重庆银保监局回函表示,自保费及银行利息事项属民事纠纷,依法应当与重庆平安协商解决。张某阳相关问题属个人工作生活作风问题,已转办至平安人寿公司。而对许英琼反映的公司在培训中用算利息等方式扩大收益,将依法按规定处理。
有人要许英琼撤掉视频,对此她表示,自己手上有大量证据,不怕任何威逼利诱,坚决抗争到底。
对于上述人士的举报,平安人寿相关人士8月23日向券商中国记者回应称,“公司高度重视网传代理人举报内容,已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目前正在进行核查,并积极和当事人进行沟通。公司在保险经营、业务营销、代理人管理、客户权益保护等方面,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并始终把守法经营、合规经营放在首位,确保代理人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公司欢迎社会各界监督。”
收入下降 代理人数量锐减
数日之前,中国平安刚刚公布今年前7个月的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共计4775.36亿元,比去年同期的5042.91亿元下降了5.3%。其中,子公司平安人寿原保费收入3015.04亿元,同比降3.56%;平安产险原保费收入1540.05亿元,同比降8.45%;平安养老原保费收入149.64亿元,同比降12.55%;平安健康原保费收入70.64亿元,同比增23.54%。
其实在2020年年报中,平安的业绩就已经显露出问题:
全年收入12183.15亿,同比增长了4.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30.99亿,同比下降了4.2%。
2020年全年新业务价值从2019年的759.45亿下降到了495.75亿,降幅高达34.7%,新业务价值率下降了14个百分点。
作为寿险中的主打产品,平安福终身寿险退保金达到9.38亿,增加了63.41%,平安福保费收入为146.53亿,下降了6.86%。
人海战术曾是保险公司业务高速发展的法宝,2019年,平安开始启动大规模改革,由马明哲亲自挂帅担任组长,目的是削减代理人团队规模,提升质量。平安将此次改革看做一场“触及灵魂”的革命。
2018年以来,中国平安代理人数量持续下降,2018年月均代理人数量为132万人,2019年下降到120万人,到了2020年进一步下降到105万人。截至一季度末,中国平安寿险代理人数量为98.57万人,首次跌破100万人关口。
2019年中国平安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为682.09亿,到了2020年一下子降到了429.13亿。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从2019年的56791元下降到了40688元,同比下降28.4%。
代理人人均月收入也从2019年的6309元下降到了5793元,下降了8.18%。
如果真的是优化了代理人队伍,提高了人员素质,至少代理人的人均收入应该是增长的,但是从数据看,代理人的人均薪酬不增反降,这真的是淘汰了“低产能代理人”吗?
平安人寿投诉量长期位居榜首
5月12日,银保监会陕西监管局公布一则行政处罚,平安人寿西安电话销售中心因存在销售误导行为被罚25万。
7月29日,平安人寿苏州中心支公司因存在欺骗投保人等行为,被苏州银保监分局罚款78万。
其实,从中国平安2019年启动“生态化改革”以后,平安人寿的投诉量就迅速攀升至寿险公司投诉榜榜首。
根据银保监会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平安人寿合同纠纷投诉量4345件,低于中国人寿的11159件,排第二名;涉嫌违法违规投诉量187件,少于中国人寿的442件和新华人寿的210件,排第三名。2018年,平安人寿合同纠纷投诉量4985件,涉嫌违法违规投诉量272件,在所有寿险公司中少于中国人寿排第二名。
2017年-2018年保险合同纠纷投诉量前10位的人身保险公司(单位:件)
2017年-2018年涉嫌违法违规投诉量前10位的人身保险公司(单位:件)
也就是说,至少在2019年以前,平安人寿的投诉量还是少于中国人寿的。
而到了2019年,平安人寿保险合同纠纷投诉量8476件,增长70.03%,比第二名的中国人寿多了将近4000件。涉嫌违法违规投诉量2180件,增长了701.47%,第二名的中国人寿只有320件,下降了1.23%。
2019年保险合同纠纷投诉量前10位的人身保险公司(单位:件)
2019年涉嫌违法违规投诉量前10位的人身保险公司(单位:件)
2020年从一季度到四季度,平安人寿投诉量都是榜首位置:一季度1582件,二季度3555件,三季度4476件,四季度4072件,全年合计13685件。
5月26日,银保监消保局公布《关于2021年第一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一季度,平安人寿投诉量再次位列人身保险公司首位,为5213件,同比增长229.52%。
今年一季度投诉量前10位的人身保险公司(单位:件)
平安人寿投诉事由多集中在销售纠纷环节。2018年,平安人寿销售纠纷投诉1971件,同比增长14.66%;2019年,平安人寿销售纠纷投诉6857件,同比增长247.89%。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2020年季度投诉数据统计,2020年平安人寿销售纠纷投诉7515件,增长了9.60%。今年一季度,平安人寿销售纠纷投诉2547件,同比增长174.46%。
今年一季度销售纠纷投诉量前10位的人身保险公司(单位:件)
2020年的业绩会上,中国平安联席CEO陈心颖表示,接下来的三年里,平安不求增加代理人,要保持100万的代理人队伍,但是要打造“三高”代理人队伍,即高质量、高产能、高收入,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如今,中国平安投诉量不减反增,甚至高居寿险公司榜首,这显然与平安要打造的“高质量”代理人队伍是格格不入的。
老股东开始纷纷撤离
今年以来,中国平安在资本市场表现疲软,股价持续下跌,最新收盘价为51.58元,距离去年12月92.86元的高点下降了44.45%,总市值也跌到万亿以下。
随着股价低迷,中国平安的老股东也开始纷纷撤离。
6月17日,平安发布公告称,收到持股5%以上股东卜蜂集团的通知,2021年1月1日至6月16日期间,其H股遭到该股东减持约1.83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达到1%。
卜蜂集团是中国平安最大的单一股东,其通过旗下多家子公司间接持有中国平安股份。在此次减持之前,卜蜂便已在2020年3月1日至2020年年底,通过旗下子公司减持了平安H股约2.2亿股。
2014年,卜蜂集团曾持有中国平安9.81%的H股股份。从2014年末至2020年3月初,5年多的时间内卜蜂集团才累计减持中国平安约0.75%的股份。而2020年3月份以来,不足一年半的时间,卜蜂集团就减持了中国平安2.21%的股份。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