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傻、钱多、速来”正在过去,P2P降息潮踏上利率市场化之路
随着2015的过去,P2P人傻、钱多的标签化形象正在一步步扭转。
利率持续走低 ,成交量增高
2015年P2P圈特别流行的一个笑话:投资人看到新的P2P平台上线做活动就说:人傻,钱多,速来。EX宝及众伪互联网金融、跑路P2P平台看到趋之若鹜的投资人也在心里发笑:人傻,钱多,速来。随2015的过去,改变的是,P2P人傻、钱多的标签化形象正在一步步扭转。
数据来源:网贷之家
据网贷之家统计显示,2016年2月网贷行业综合收益率11.86%,环比下降了32个基点(1个基点=0.01%)。
网贷行业利率持续走低已成定势。而据业内人士预估,行业利率下调到8%——10%应该会是比较稳定的区间,但网贷行业成交量的持续增长不会受利率降低而有很大影响,相比其他理财产品,网贷行业的收益率依然很有优势,特别是在行业越来越规范、负面影响越来越小的发展环境下。
降息——酝酿已久的“阴谋”
不论大小,不论新旧,3月伊始,网贷平台迎来了一波大面积的降息潮,如下图所示:
以上是两家运营已久、网贷总成交量均破百亿的“大”平台于3月上旬发布官网的降息通告,通告的共同之处在于说,降息因“市场变化”。意思呢就是,他们都降了,我们也要降,你看央妈都降准了呢。我们降息一是向政策靠拢二是因为市场环境不好啊。
央行降准,平台降息,个中道理在于降准后市场内货币总量增多,资产——资金供需出现新的动态平衡点,不难解释。但降准或者有望在之后跟进的降息作用于P2P的利率调整应该有一段反应时间,央行对基准的调整辐射影响到社会融资上不会这么快。另,P2P平台和银行在资产争夺上的交际范围还很小,P2P的资产端来源大多数并不是银行的业务范围内。
所以降准不是引发P2P大面积降息的直接原因,降息潮实则酝酿已久赶在降准的风口上爆发而已,众平台实则另有苦衷。
资产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进度
P2P行业“一个愿打一愿挨”的超高收益标签正在成为历史。
首先,监管趋紧会使部分平台逐渐退出市场竞争,留存平台则在资金端压力骤减,所以之前靠疯狂补贴来获取用户的模式暂告一段落,从平台区间服务费中补贴给的投资人受益将会减少甚至取消。
然而补贴收益的去除只是下降利率中的一小部分,利率下降更大的原因则是受实体影响,资产库在行业发展消耗进入一定时间之后紧缺,而资产的新陈代谢又需要一定的周期,在新资产尚未补入的情况下平台在获取优质资产时面临更严峻的竞争。
监管趋紧逼迫平台在选纳资产时更加小心翼翼,可能在一部分有线下放贷经验的投资人看来,P2P平台15%-20%的高收益率在民间借贷市场一点不夸张甚至还不及。
问题在于,2016伊始经济下行成为新常态,2016企业融资资金回报率的提升形势依然不明朗。现有情况下多数实体经济的回报率不足支撑这个利率是一个顾虑,或者说,P2P平台大规模放款给在这样一个融资成本区间的企业风险很大。本质上看,P2P不是简单的货币投资、杠杆游戏。实体经济回报率就像木桶的那一块短板,严严地卡在利率的喉咙上。
P2P行业内竞争随行业发展将越来越集中于资产端上,抢占、争夺甚至垄断优质资产、开拓挖掘产业链条。供需关系下,对优质资产的疯狂追求会降低借款方的融资预期成本。
优质资产竞争越来越激烈,较不良资产因风控要求越来越不受待见被平台遗弃,致使P2P平台卡在了两难的境地——降息也挡不住资产荒的来袭。
降息下的“变动”
可以看到P2P降息后维持在了6%——12%之间,依然远超其他理财产品。当行业逐步走上走轨,迷信大平台或许已不再那么可取,大平台的收益越来越低,相对小平台却可以在加强规范的前提下依然保证有竞争力的收益。如上市公司旗下的壹佰金融,收益区间已经由之前稳步下调但对比陆金所、红岭创投等老牌平台却依然很有优势,在规范的行业环境下,投资人可以更灵活一点保障自己的收益,去发现另一片天地。
平台更要有变动。资金端竞争的暂缓、市场环境的优化给了众平台停下来思考的时间,让平台能抽出身来去开拓新的资产领域,选择合适的深耕垂直领域,如能解决资产端问题,平台以及行业都将迎来更迅猛的发展,届时定会有新一批的领头羊出现在公众面前。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野马财经立场。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