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京,中国楼市的信仰被击碎了

2021-04-08 17:55:54
金角财经
关注
2021-04-08

环京楼市,还有希望么?


 来源:金角财经

 作者:杨文敏


假如一个陌生人白送一套房子给你,你要吗?

 

今年2月份,一个中年男人站在楼道里,逐字逐句地表达了他的送房意愿。

 

“我是首尔林荫大道的房主,因还款压力太大,房子想免费送给大家,只需要你把尾款帮我还了就行。”为了表达诚意,他还加上了“我对以上说的话负完全的法律责任”。

 

如果在你的城市,听到这样的话,你可能会觉得他疯了。但他没有。

 


这位要送房的大哥,是燕郊的一个业主。

 

在燕郊以及众多环京楼市中,房子白送这招已经是被炒过很多次的“冷饭”。

 

事实上,以燕郊为代表的环京一带,是上一波楼市周期中最看不懂的片区之一。不仅因为经济总量低、房价畸高,而是在每一次的楼市风波中,要么见风使舵、闻风上涨,要么是面临严苛调控、沦为炮灰。

 

环京一带的楼市,究竟还有希望吗?

 


北京房价6、7万,通州房价4万,对大部分钱票有限、房票难拿的北漂来说,如果想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在环京上车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所谓环京,指的是离北京70公里以内的距离,大致包括燕郊、大厂、香河、固安、永清、涿州等这些地方。从行政区划来看,都属于河北。

 

要说炒概念哪家强,环京当仁不让。早在2010年,河北就曾邀请北京一起规划打造“环首都经济圈”、“大北京”。

 

譬如燕郊,这个隶属于河北廊坊三河市的小镇,就曾打出一则响亮的标语:我与天安门的距离只有30公里。这30公里的概念一度引爆了燕郊楼市,眼看着通县划入北京一朝地位翻身之后,不少房产中介念叨着“燕郊即将划入北京”。

 

一连串真真假假的概念炒作,提前透支了燕郊的楼市前景。



2010年,燕郊的房价上涨至9000元/平,同比2009年的 3000元/平的单价几乎翻了3倍。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靴子落地后,环京楼市再次蠢蠢欲动,燕郊房价破万;次年,北京政府动迁的消息,让燕郊楼市再次陷入疯狂。这一年,燕郊房价达到15000元/平。要知道,彼时北京房价也才3.5万,深圳还是2.4万,杭州只有1.7万。

 

然而,真正将环京楼市推向顶点的是2016年。 

 

这一年,北京新一轮城市规划发布,通州被确定为北京行政副中心,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北三县协同发展”等概念,环京的房子成了‘香饽饽’。

 

许多在京购房无望的北漂族,纷纷到环京地区购置房产。同时,一大批炒房客蜂拥而至。短时间内,购房需求大增,导致楼市供不应求,环京一带房价暴涨,燕郊、大厂、香河等地的房价,几乎翻了一番,动辄3-4万一平。

 

炒房客们更是瞄准时机,疯狂操作。那时候,在涿州比较流行的词汇是“押”一套。所谓押一套,指的是新房,不论户型、面积等,购房者只需要跟开发商打好招呼,缴纳10万元、20万元不等的押金拿到房,再加钱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他人。

 

还有的人另辟蹊径,以低价大量收购板楼的顶层房子。当所有房子都一抢而空之时,再将顶层的房子放出来,赚得盆满钵满。

 

同期,燕郊的房价甚至达到了近4万元每平方米。环京楼市热火朝天,开发商则是欢腾一片。一些大开发商项目开盘,甚至一次性动员了200名销售人员。


房子优先卖给谁,也有主次之分。先交定金排号的,先排先选。全款的客户排第一位,排第二位是首付50%的客户,以此类推。

 

最火的时候,有的人拿着钱也买不到房。1000套房源,排号能拍到四五千名甚至开外。

 

环京楼市,彻底疯了。

 


正如德国的古谚语所说: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燕郊楼市的疯狂,在一纸调控令之后,戛然而止。


2017年6月,廊坊限购政策升级:本地户籍只能拥有2套住房,外地购房客需满足当地连续3年社保或纳税证明,才能在当地购买1套新房,这一条件将无数“北漂族”及投资客拒之门外。

 

疯狂之后,泡沫破灭。


不少楼盘从最高点3.5万元/平米,跌至1.5万/平,缩水超6成。


很多楼盘,都打出了挥泪甩卖的广告,然而片区还有很多二手房挂盘一年多了,也无人问津。


这一年,链家、我爱我家等中介,相继撤掉环京楼市的导客店。

 

一众河北房企的日子也不好过。曾经在环京香河布局的保定秀兰地产,在2019年爆雷。

 

大量的房屋销售员和一线代理商,为了求生存,或转行,或南下。很多炒房客以及高位接盘的北漂族,则赔得底裤都不剩。

 

2020年,三河市人民法院执行的燕郊法拍房数量是去年的2.3倍,数量达到210套。在这些法拍房中,绝大部分的债权人都为银行,显然是断供者被迫交出的房子。

 

今年初,河北疫情来袭,为了阻断疫情向京津扩散,河北下达了严格的命令、启动了环京检查站和进京所有路口卡点。

 

有人通过燕郊和北京那座桥,就花了2小时。



这让住在环京的北漂一族们再一次尴尬地发现:不管卖房人如何忽悠、不管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宣传,燕郊再近,还是河北!

 

失望之中,有人离开了燕郊。走之前,有人170万贱卖了自己当初400万买下的房子。

 

有的房源出现“资不抵债”情况,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购房者宁愿把房子亏本“送人”、也不愿自己继续还贷的魔幻现实。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得到这个房子,接手人需要承担剩余贷款。懂的人都知道,要还的尾款比现在的市价贵很多。

 

房价降一半,是环京地区楼市的普遍现状。清明假期,有房产大V在微博发文称,曾经要两万五一平的香河某小区,清明推出的特价单房只要八千一平,且买房就送车位。

 

有高位入场的人调侃道,“这哪是腰斩,都砍到脚脖子了。”

 

环京楼市,成为了买房者、炒房客、房产中介以及环京房企的噩梦。

 


在新一轮城镇化大举推进过程中,想要做大城市骨架,辐射周边卫星城是关键一步。

 

早几年,燕郊就被不少人视为北京最有前景的卫星城,一度堪比昆山之于上海、东莞之于深圳。可燕郊过山车般、最终腰斩的房价行情表明,这样的对标实在有点一厢情愿。

 

这与京津冀整个都市圈的生态分不开。

 


近几年,京津冀越来越远离经济核心,北京之外,周边地区普遍缺乏存在感。

 

唯一的副中心通州发展多年,还是更像一座睡城;千年大计雄安,目前依然静悄悄;昔日北方明珠、直辖市天津在告别投资驱动后经济陷入低迷;河北则一直像是缺乏存在感的“后花园”,将拱卫北京作为主要职能。

 

置身整个中国经济版图来看,反倒是长三角与大湾区的双雄争霸更有谈资。

 

长三角在超级都市上海的辐射下,周边涌现出不少万亿级城市,在最新的一体化发展方案中还将触角伸向了安徽;

 

大湾区一带,则在广深港三座超级一线城市的带领下,东莞佛山突出重围力争第三城,澳门珠海利好不断奋起直追,整体均衡发展;

 

而恰恰在南强北弱进一步强化的大变局下,帝都偏偏作出减量决定,宣称要“疏散非首都功能”。

 

但这并不意味着,北京周边的产业外溢机会来了。

 

此前,重工业首钢集团搬迁到河北,算是一个工业辐射的典型,再之后,情况却出现了微妙变化。

 

在淘汰落后产能的道路上,北京早在2013年就成为了我国首个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破万亿的城市,去年第二产业占比仅15.8%、位列万亿GDP城市最末,其优势转向了互联网、金融、科教文卫等第三产业,占比达83.8%。

 

去年服贸会后,在数字经济方面手握一手好牌的北京,还将剑指“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可以说,从西二旗到望京,这个城市的新经济版图非但没有萎缩,还在日益壮大。

 

问题就出在这了,这些产业人才密度高,对土地依赖性小,周边城市难以承接、也消化不了。

 

比如金融,资本的特点是哪里有钱往哪里流,作为中国资本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北京的钱是全国范围内流动的,不可能由于地缘优势就转移到河北。资本不占土地,也不需要水电气支持,区域距离并不能成为优势。

 


互联网也是如出一辙,无论是字节、美团、京东、百度等新老巨头,还是滴滴等独角兽企业,他们的服务对象是全国人民,收割的对象也是全国各地。河北距离北京近,互联网公司就会搬到河北吗?不会,搬过去人才就没了。

 

退一步说,即便北京有可以沿溢的产业,也会优先溢给北京副中心通州,此外还有雄安这个嗷嗷待哺的亲儿子。它们吃肉的话,其它津冀地市只有喝汤的份了,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如此一来,在越来越大的剪刀差下,北京与周边地区很难像长三角、大湾区一样形成对等竞争、互补协同的关系。

 

于是坊间有说法称:北京虹吸周边,造成了环京贫困带,就连有产业基础的天津也被北京虹吸完了,更遑论缺乏强势产业根基的河北区域。

 

因此,以燕郊为代表的环京地市,很难真正享有其他都市圈卫星城的待遇。

 


一层层抽丝剥茧下来,北京周边的小城市群似乎没有出头之日了。

 

尤其是,环京城市主要承接没有北京户口的人群。但在减量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等策略下,北京2019年城区人口较2015年较少了12.7万,2020年更是继续呈负增长的态势。

 

北京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京楼市的购买力。这让不少购房者对房价是否还会继续下跌,心里很没底。

 

但也不必过于悲观,房子的根本用途在于居住。

 

北京高企的房价,让不少北漂退而求其次,将无处安放的身躯置于燕郊等环京片区。据官方数据,燕郊108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满满当当睡着130多万人。

 

环京楼市价值关键在于和北京的距离

就像一群人围绕着火炉取暖越是近一点的区域越有温度

 

因此,环京市场的卖点在于交通和生活配套。在物业比房子值钱的后疫情时代,如果相关配套上来了,环京楼市还是有望回暖。

 

目前,环京区域的基础设施正在加码。北京地铁M22号线河北段正在施工,燕郊西出口完成改造通车,大厂的厂通桥也已确定具体线位。

 

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限购政策,就是阻拦东风的藩篱。

 

2017年3月17日,环京区域开启限购,这次的限购政策直接规定,非本地户籍居民需提供3年以上的社保或纳税证明。

 

自那以后,环京的房价就再没起来过,至今已4年。

 

而今年的3月份,环京区域却传言四起,称有平台中介在朋友圈、贴吧发布信息称,“燕郊二手房限购放开”。

 

围绕这个消息,有购房者跃跃欲试,有中介呐喊造势。但在官方口径中,限购政策又是照常执行。

 

限购放开与否,成了真假难辨的信息。

 

作为北京周边的睡城,环京一带长达4年的限购已经积压了许多需求,这些需求在限购放开之时,或许能在短时间内让环京楼市火一把,但真的能够长久支撑环京楼市吗?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金角财经
405文章
·
0评论
·
2粉丝
城市新中产读本,拆解经济事件背后的逻辑。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