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美股大分化一:雪崩里的贝壳

2021-03-11 15:58:50
金角财经
关注
2021-03-11

过于依靠资本市场而踩进泥淖,可谓善水者溺于水。

来源:金角财经

作者:周大锤


3月8日,美股迎来一轮巨大的分化,道指涨0.97%,盘中涨超600点创历史新高,而科技股重挫,纳指收盘跌2.41%。

 

道指成分股中,迪士尼股价收涨逾6%领跑,思科、Visa、高盛涨超2%,可口可乐、默克、摩根大通、3M涨超1%。

 

纳斯达克则一夜之间总市值损失高达5384亿美元,折算下来,近人民币3.5万亿元。其中苹果、谷歌、特斯拉、微软等大市值个股就贡献4170亿美元的市值损失。

 

与此同时,中概股也几乎集体跑输大盘。

 

造车新势力中,小鹏汽车盘初曾涨超9%,收盘跌3.96%,蔚来跌7.64%,理想汽车跌5.03%。哔哩哔哩跌超17%,雾芯科技、名创优品均跌超14%,拼多多跌超12%,百度、有道、逸仙电商、贝壳均跌逾10%。

 

摩根士丹利预估,虽然“衰退实际上已经结束”,但股市的回调可能还得持续好一阵子,换言之,下跌离见底还早。

 

在下跌的中概股名单里,贝壳麻烦缠身。除了市值距最高点蒸发230亿美元——人民币约1500亿元,这家去年8月才IPO的房屋中介,还因为在国内大面积提高中介费而陷入“垄断”争议。

 

从市值超过万科和碧桂园之和的庞然大物,到被夹在缝隙里的大象,贝壳的故事,要从它以裁判身份下场踢球说起。

 

图片

 

贝壳涨价了。2月18日左右,在重庆、郑州、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多个城市,贝壳开始实行3%的中介服务费。

 

涨价的消息一放出去,就有用户开始在网上声讨:“2%已经够高了,还要再涨?又不是只有一家中介平台。”

 

按照贝壳给出的通告,旗下链家买卖房屋交易服务费用调整为卖方1%,买方2%(之前是卖方0%,买方2%),也就是说,多出来的1%是卖家的服务费。

 

举个例子,一套200万元成交的二手房,按以前的费率2%算,买家要付4万元,而费率上调后,同一套200万元成交的房子,理论上买家还是要付4万元,只是卖家要多出2万元。


图片

图片来源:图虫

 

表面来看购房者付出的费用没有变化,但据一位中介透露,这部分涨价“基本上都是由买方承担3%的中介费,只有在市场情况不太好、急于出手情况下,卖方才会愿意承担一部分中介费。”

 

对于涨价引发的质疑,贝壳很委屈,说自己只是跟着行业规律走。

 

早在2019年,贝壳创始人左晖就透露过他眼中的行业规律:中国的中介费普遍费率大概在2.5%左右,在全世界看来,也不算高。美国是6%,日本是6%,(中国)台湾是5%,南非是8%。

 

而涨价的理由,那时候左大老板也已经给过了,“这个行业如果想有一些高素养的人去服务的话,大概需要经纪人收入是城市人收入的1.2倍。”

 

换句话说,消费者是在为提高房屋中介整体素质买单,不亏。而且照这个数据来看,贝壳涨价的空间还很大,区区一个百分点,算不了什么。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左晖为行业进步,不惜得罪消费者和同行的良苦用心,2017年某论坛上,清华大学一位教授指着链家CEO彭永东的鼻子开骂:“你们的模式就是两头骗,骗完房东骗购房者。”

 

说到底,房屋中介在国内还是个一锤子买卖,而贝壳跟别的中介平台的服务,似乎并没有太大区别——大多情况下,贝壳系做的还是匹配房子买卖需求的事,并没有什么后续服务体验。

 

在服务不变的前提下抬价,不合适吧?

 

图片

 

贝壳忙着提价,归根结底,是因为穷。

 

去年上市之前,按照平台总交易额看,贝壳房屋交易额高达2.1万亿元,占全国经纪机构交易额20.3%,是仅次于阿里巴巴的中国第二大商业平台。

 

流水虽丰,进袋子的却没多少。

 

根据贝壳给出的数据显示,2017年到2019年,这家公司亏损额分别为,5.38亿元、4.28亿元、21.80亿元。2020年Q1,更是单季度产生了12.31亿的亏损。

 

入不敷出的一大原因,在于贝壳给代理商、经纪人的佣金成本太高——为了吸引更多的中介加入其中,贝壳自己掏钱,把业务员的佣金抽成抬到了3%。

 

2018年,贝壳的佣金成本为218亿元,2019年成本剧增到347亿元,占去大半营收。

 

在招股书里,贝壳表示短期盈利不太现实。作为大型企业,短期内不盈利很正常,亚马逊、京东、拼多多,都过过紧巴日子,靠现金流支撑着整个架构运转。

 

为了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去年8月,贝壳以20美元/ADS的发行价,高调登陆美股。上市短短3个月内,股价累计上涨196.75%,最高价高达79美元,市值也不断走高,一度冲破850亿美元大关,折合人民币超过5500亿元。

 

5500亿元是个什么概念?国内市值最高的上市房企万科,最新市值近3600亿元,2020年销售额、销售面积最高的上市房企碧桂园,最新市值不过约1076亿元。


图片

图片贝壳找房2020年Q3财报

 

卖房子的贝壳,巅峰时期的市值比建房子的万科和碧桂园加起来都高。

 

虽然看起来很值钱,但贝壳还是缺钱。

 

根据2020年Q3财报显示,贝壳现金储备高达592亿元,相对于上市时增加了273亿元,账面现金就有380亿人民币,再加上短期投资,现金等价物大概有600亿元。

 

这些钱,完全不够贝壳烧。

 

截至2020年9月底,贝壳平台链接的门店数量超过4.4万家,平台经纪人同比增长50.7%。经纪人数量增加导致平台佣金成本大幅增加。仅仅是2020年Q3季度,公司内部佣金和薪酬成本为66亿元,同比增长36.2%,向代理商和其他渠道拆分的成本支出,则从2019年的32亿元增加至77亿元。

 

别看这个季度贝壳净营收有205亿元,同比增长70.9%,但净利润却只有7500万,同比下降80%。

 

图片

 

贝壳烧多少钱挖墙角,就有多少同行“塌房子”。这也导致,在中介行业如果找一家最受同行怨恨的企业,贝壳认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贝壳找房上市那个晚上,58同城CEO姚劲波发了条朋友圈,“今天贝壳上市,向左晖总表示祝贺。但负责任的讲我们相信开放平台Android会大于封闭,58安居客退市后会全方位进入/赋能产业!”

 

言下之意,58同城和安居客是开放平台,你左晖的贝壳找房搞封闭。

 

作为中介平台老牌玩家,58同城的房产业务还是收端口费那一套,结果后来者贝壳找房一出现就掀桌子毁了规矩:拉起房产中介品牌的ACN协作网络,让不同中介品牌共享房源、协作完成房产交易。

 

这套拿交易佣金代替端口费、平台经纪人按贡献度分成的模式,明面上对消费者利好,能逼着行业进行资源共享、加快有效信息流通,保证房源真实性。

 

但实际上,凭借独家房源筑成护城河的从业者,没几个愿意真的参与到共享里,让自己的竞争优势被抹平。


图片

图片金华反“壳”联盟宣言

 

毕竟,口口声声说“合作、共荣”的贝壳,手底下还有链家、德佑这些“亲儿子”。

 

姚劲波讽刺贝壳找房“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索性带着我爱我家、中原地产、21世纪不动产中国、中环互联这一帮子运动员集体抗议。

 

2018年6月,58同城召开“全行业真房源誓约大会”,意在凝聚力量,狙击贝壳。

 

看着怒气冲冲的“反贝壳联盟”,左晖两手一摊,说自己既不是裁判,更不是运动员,只不过随手建了个小足球场。

 

球场虽小,大有乾坤。

 

通过共用管理系统、同步资源的方式,贝壳不断肢解中小型中介企业。而明晃晃的快速扩张、高价挖人,然后把资源倾斜向链家和德佑等亲兵,只不过是浮于表面上的常规操作罢了。

 

终于,贝壳登上了顶峰,成为房屋中介线上线下两个赛道的巨无霸,占据整个行业最多的市场份额,可以说,这家企业已经具备了垄断优势。

 

坐在最高处的贝壳要涨价,整个行业里,谁不支持?谁能反对?

 

图片

 

房地产将迈入存量市场,释放房地产存量,显然利好贝壳。

 

另一方面,凭借现在已经成熟的模式,贝壳还可以照搬到租房市场。在长租公寓连环雷以后,租房市场门户洞开,贝壳如果再杀进这片战场上取得优势,难说真能坐稳未来房地产市场头把交椅。

 

可惜,贝壳飘了——在减费简政大潮之下,逆风涨价。

 

加之最近美股震荡,贝壳遭遇上市以来在资本市场最刺激的一次大跌,伤筋动骨,脚步势必放缓。

 

美股这次下跌,估计一时半会儿还看不到头。电影《大空头》原型人物迈克尔·布里认为,猖獗的投机和极高的杠杆,已将美国股市推到崩溃边缘,在一月、二月的上涨结束以后,三月开头这场回调,会把股市带向另一个极端。


图片

图片科技股下跌使纳指进入回调区,来源:华尔街日报

 

如果这个预测成真,一路靠热钱堆出高估值的中概股们将迎来危机,但对于这些企业的竞争对手们来说,却是重构市场格局的窗口。

 

在行业内,无论互联网、开发商,各路资本都在涌入房地产交易市场。

 

恒大搭建房车宝集团、红星美凯龙成立房产经纪品牌美凯龙爱家,阿里和易居预计投入50亿,联手推出的“天猫好房”,更是旗帜鲜明剑指贝壳。

 

房产经纪大战,已然箭在弦上。

 

而在各方势力招兵买马、排兵布阵的关键时刻,靠烧钱快速生长的贝壳,却因为过于依靠资本市场而踩进泥淖,可谓善水者溺于水。

 

这次下跌,难免会影响贝壳应对围杀时的步调,甚至改变今后的市场格局。但在资本市场遇冷,对贝壳而言也不全是坏事——已经拥有行业垄断地位的贝壳,是时候考虑一下退烧之后,自己的路该怎么走了。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金角财经
405文章
·
0评论
·
2粉丝
城市新中产读本,拆解经济事件背后的逻辑。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