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靡全球的《大富翁》游戏读懂债务危机的基本原理

2019-03-18 18:31:14
野马财经市场部
关注
2019-03-18

现如今,中国人“爱存钱”的标签正在逐渐淡化。

根据央行2018年10月公布的数据,我国有50%以上的家庭基本上是零存款,目前中国居民的负债率在120%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居民债务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2007年不足35%已升至90%。

 

这个数据的变化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房地产贷款比例的不断攀升,透支、提前消费、月光族等消费现象的日益突出,理财渠道的拓宽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手中可支配的现金流越来越少了。加之各大企业纷纷涌现“裁员潮“、“破产潮”,工作也不再是提供财务来源的永动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喜欢举债消费、不喜欢节约还钱的我们, 如何才能摆脱被债务支配的恐惧呢?

 

对普通人来说,预测危机、避险抄底是很难的,但是我们能够通过当年顺利度过金融危机的投资者的视角,去了解世界百年债务周期呈现出的规律,这样,在平时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管理上,我们可以保持节制和敬畏之心。正如查理·芒格所说:“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


桥水基金创始人、全球畅销书《原则》作者瑞·达利欧,不仅是08年金融危机的预测者,也是危机期间一线市场的成功运作者。金融危机当年,桥水收益为正,盈利逾80亿美元。作为顺利度过金融危机的投资者,他将自己的分析模型、实践经验与应对原则汇集进了最新著作《债务危机》中。跟随他的视角,在债务风险的理解、预测与应对方面,我们将能收获一套理性并行之有效的重要思路。

 

一、一个游戏告诉你,债务危机是怎么产生的?

 

如果你了解《大富翁》这款游戏,你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社会层面的信用周期是如何运行的。游戏早期时,大家都有不少现金和一点点资产,所以接下来就是花钱买资产。随着游戏进行,各位玩家拿下越来越多的住宅和酒店,也就不得不支付更多的租金和各项杂费。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玩家不得已要打着出售旗下物业来回收现金,所以起初是“资产为王”,后期则变成了“现金为王”。游戏里的顶尖玩家懂得在游戏的行进过程中如何在资产和现金动态配置中取得合理平衡。

 

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游戏中的银行能够实现存贷功能,又是怎样一番光景。玩家可以借钱买资产,而且与其让手中的钱闲置下去,他们可以将钱存在银行里赚利息,反过来银行就能够筹集更多的资本用于放贷。此外,假设游戏中的玩家可以依凭各自的信用买卖资产、互通有无(通过承诺晚些时候归还借款,并支付相应利息实现),由负债所支撑的各项支出可以迅速增长,甚至数倍于实际存量货币。长此以往,持有各项物业、不断支付和归还各种租金和利息的借款人对现金会越来越饥渴。银行也会因存款人快速升高的取款需求而陷入困局,更麻烦的是借款人越来越无力支付他们的还款。如果这种势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银行和贷款人都会逐步走向破产的深渊,经济也会因而收缩。时光流转,随着这些扩张和收缩循环往复,规模大、时间长的债务危机也就具备了发生的条件。

 

二、08年次贷危机的启示:家庭债务比例上升是危险信号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债务GDP比率仅略有增加,但收入增速相对强劲,失业率处于低位。2001年,由于“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冲击,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美联储将利率从6.5%一路降至1%,请注意,此时的利率已经非常接近0%。大幅降息刺激了借贷和支出,对家庭部门的刺激尤其显著。因此,虽然2001年经济衰退持续时间较短,程度较轻,但已经为随后的泡沫时期埋下种子。

 

在2007-2011年的美国债务危机中,房地产行业是最重要的泡沫领域。房价得益于日益宽松的贷款操作,2004-2006年上涨了约30%,自2000年以来上涨了80%以上。这是一个世纪以来(紧接着二战后的时期除外)实际房价上涨的最快速度。由于大多数房屋是借款购买的,因此房价上涨对房屋净值的影响加大。例如,如果一个家庭使用5万美元的储蓄作为25万美元房屋的首付,然后房价上涨到35万美元,那么该家庭的投资价值就增加了两倍,进而可以增加借款,并吸引其他买家和贷款人为他们提供贷款,因为这笔贷款非常有利可图。

 

家庭债务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从2000年的85%上升到120%左右。2001年到2007年,信贷标准降低了,所有收入群体的债务都大幅增加,但债务增幅最大的是位于最底层1/5的低收入借款人。随着抵押贷款操作的日益宽松,即使是非购房者也通过房屋净值贷款增加了债务。2005年,房屋净值贷款和套现再融资总额达到5000亿美元,比1998年增加了5倍,由此,美国整体债务已经超过了GDP的300%。

 

当人们看到朋友和邻居因拥有房产而变得更加富裕,于是更多人想要买房。在泡沫高峰时期,每年购房家庭比例仅略低于8%(比今天多出50%)。2005年夏天,《时代周刊》封面展现了这种投机狂热,并且提问:“你的房子会让你变得更富有吗?”

 

三、达利欧原则:合理使用信贷有助于实现良好的资产配置

 

信贷是指赋予他人购买力,他人承诺今后偿还该购买力,即偿还债务。显然,以信贷的方式赋予他人购买力,这本身是一件好事。相反地,不赋予他人购买力,使其无法去做有益的事,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后果。

 

因信贷不足而导致发展缓慢,无疑是件坏事。当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时,就会产生债务问题。换言之,判断信贷/ 债务快速增长是好事还是坏事,取决于信贷产生的结果和债务偿还情况。

 

在财务上持谨慎态度的人生性不喜欢大量借债。我非常理解这种想法,因为我也是这样。在我一生中,即使在财务状况极为紧张的时候,我也宁愿存钱而不喜欢借钱,因为我觉得借钱的坏处大于好处,这可能是我从父亲那里习得的观念。对于认为少量借债比大量借债要好的看法,我是认同的。

 

但后来,我发现这种看法也不一定对,尤其是对整个社会(而非个人)而言,因为社会政策的制定者比个人更有控制能力。我的经验和研究告诉我,相比信贷/ 债务增长过快,其增长过慢导致的经济问题同样严重,甚至会更糟糕,因为信贷/债务增长过慢的代价就是会错失发展机会。

 

总的来说,由于信贷同时创造了购买力和债务,因此增加信贷是好是坏,取决于能否把借款用于生产性目的,从而创造出足够多的收入来还本付息。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点,资源就得到了良好的配置,债权人和债务人都能从中获利。否则,双方都不满意,资源配置很可能就不甚理想。


从整个社会来看,除了要判断信贷的第一层(直接的)经济效果外,还需要考虑其第二层(间接的)经济效果。比如,在教育好下一代(良好的教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犯罪,降低执法成本)和替换低效的基础设施等成本效益显著的事情上,有时投入的资金或信贷不足。

这是因为财政保守主义者认为举债做这种事对社会不利,但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因此,我想明确指出的是,如果信贷/ 债务能产生足够大的经济效益,能使债务得到偿还,则信贷/ 债务是件好事。但有时,信贷/ 债务的代价是我们难以看清的。贷款标准过严,债务人几乎铁定能偿还债务,很少会产生债务问题,但缺点是经济发展不足。贷款标准宽松,可能会促进经济发展,但之后可能带来严重的债务问题,使已经取得的经济成果化为乌有。

 

想现场亲耳聆听瑞·达利欧讲述他的风险防范原则吗?


3月22日,瑞·达利欧将再次来华,与中国多位著名经济学家,齐聚峰会,共话防范债务风险新方案,探讨中国经济新未来。


1.jpg

 

【活动信息】

信睿论坛·春季

2019经济展望与投资趋势

暨瑞·达利欧《债务危机》新书发布会

活动时间:3月22日13:30-17:30

活动地点:北京

【活动嘉宾】

瑞·达利欧

桥水创始人、超级畅销书《原则》作者。在《财富》杂志的评选中,桥水位列美国最重要的私营公司榜单第五位。由于他独到的投资准则改变了基金业,被投资界知名刊物CIO称为“投资界的史蒂夫·乔布斯”。

朱民    

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

陈志武 

著名经济学家、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

赵令欢 

弘毅投资董事长

任泽平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野马财经市场部
283文章
·
0评论
·
0粉丝
(ta)沒有留下签名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