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亿老人的AI智慧养老健康平台,你给它多少估值?
3.1亿老人的AI智慧养老健康平台,你给它多少估值?
人工智能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融入养老服务,从健康监测到情绪识别、从风险预警到智能调度,构建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化照护能力。
AI+养老早已走出概念阶段,正在以可落地的方式重塑产业格局,成为承接人口老龄化趋势与产业升级机遇的重要支撑点。
2025年7月26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在上海开幕,800余家企业携3000多项前沿技术集中亮相,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关注焦点。
大会一大亮点是,曾获达晨财智及投控东海资本加持的深圳作为科技有限公司,本次携其核心研发成果“AI⁺智慧养老健康平台”(简称aiAging)重磅登场,引发业界高度关注。
01
AI+养老成了新风口
202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3.1亿,占总人口22%,这是中国老年人口首次跨过3亿大关。
在庞大的老龄人群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超过5000万,占比达16%,未来这一数字仍将攀升。
对此,作为科技CEO姚萍博士在WAIC 2025大会上提出,当下养老服务中存在着“三大鸿沟”待突破——子女和老人之间连接与陪伴的鸿沟;专业护理人员服务与效率的鸿沟;养老资源碎片化状态下信息与技术的鸿沟。困境背后,是技术迭代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呼唤。
在这样的背景下,技术驱动型养老方案的价值逐渐凸显,AI+养老正在成为新的增长风口。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多模态感知、边缘计算、物联网和大模型的突破,AI+养老正从点状创新跃升为系统解决方案。其趋势主要表现在:
趋势之一,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警。AI通过对体征、行为、表情和声音等多模态数据的实时监测,能够提前识别健康风险并发出预警。
趋势之二,从孤立设备到全场景协同。AI平台的价值在于统一调度硬件设备、健康数据、护理任务和服务资源,实现养老场景的一体化管理。
趋势之三,从经验服务到数据驱动。AI可通过长期收集和分析健康数据、护理行为和生活习惯,构建“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健康画像,提供更精准的照护方案。
可以预见,未来AI+养老不只是养老行业的“附加品”,而是养老体系中不可替代的“新基建”。
以作为科技为例,其已用AI平台跑通养老全生命周期闭环,旗下“AI⁺智慧养老健康平台”(简称aiAging)不仅关注单一照护环节,而是将居家、社区、机构、高端疗养和养老实训室五大场景整合到智能平台中,实现了全生命周期闭环服务模式。
从家庭用户角度看,它缓解了子女无法时刻照顾父母的焦虑;从机构和政府角度看,它让养老管理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治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AI+养老的价值不在于噱头,而在于解决痛点、落地场景、积累数据、沉淀标准。
甚至说,AI+养老已经成为一条黄金赛道。作为科技用平台化能力跑出了行业样板,也让市场看到了一个新信号,这不是短期技术概念,而是未来20年、30年都将持续成长的刚需产业。
02
作为科技的做精、做细、做深
作为科技是如何实现这一闭环的呢?其核心在于其独特的“1+5+6+N”平台架构,以数字底座为核心,向五大养老场景全面渗透,同时联动多类智能护理机器人,并向产业上下游开放生态能力。
平台的“1”,代表其统一的数字基座。
该数字基座整合了AIoT智联中心、大数据资产中心、AI数智中心、生态开放中心与应用支撑中心,构建起从底层数据采集到上层智能决策的五级能力通道。
其中,AI数智中心是平台的智能核心,具备强大的多模态数据整合、情感识别与动态建模能力,可在养老机构中实现老人安全和健康状态的精准识别,并在24小时内完成模型的个性化参数更新。
AI生态开放中心则开放了多个标准化接口,支持N个生态接入,既支持外部设备接入,也能兼容第三方平台协同,实现真正的智能体拼图。
应用支撑中心串联起日常调度、流程执行、服务追踪等功能,是平台从技术走向运营的底层能力保障。
在平台的“5”大场景落地中,作为科技则切实实现了全域能力延展。
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平台将智能护理机器人与健康管理设备结合,建立起智能监测、风险预警、上门干预的闭环体系,显著增强了独居老人的安全感与健康响应效率。
在社区养老场景中,平台通过一张网整合三公里生活圈资源,联动社区服务、医疗资源、康养服务,实现养老服务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耦合。
在机构养老方面,平台支持远程关爱、智能评估、护理排班、安防巡更、服务流程追溯等功能,不仅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也实现了机构内服务链路的全流程可视、可管、可调度。
在养老实训室等场景中,平台依托VR、AR等数字技术,构建沉浸式教培环境,为缓解养老人才短缺问题提供系统解法。
而平台所配套的智能护理机器人种类已经有多达14终,也构成了智能护理矩阵落地的重要支点,从大小便护理机器人、智能行走机器人,到智能助行机器人、洗浴机器人再到位移机器人、辅助用餐机器人……
这套机器人矩阵的协同运作,不仅增强了平台在不同养老场景的服务能力,更进一步拓展了平台作为主动照护执行单元的边界,推动AI照护从辅助向主导演进。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平台还搭载了“数字孪生驾驶舱”。
这一系统通过将物理养老服务场景与虚拟平台进行1:1映射,使养老管理实现全域可视、动态可算、智能可预的三维响应模式。
当老人出现紧急状况,系统可在500毫秒内完成数据同步,并在90秒内完成从事件识别、调度指令到处置执行的全链路闭环。
从底层技术结构到全景式应用落地,作为科技的AI⁺智慧养老健康平台(简称aiAging)正在主导这一行业的创新与应用。
成立于2019年的作为科技,手握300余项技术专利,不追求短期的流量爆发,而是深耕技术、数据、服务的深度融合,为中国养老服务打造出一个能跑通、跑得久、跑得稳的长期解决方案。
03
估值视角下的AI+养老
我们理解了其强大的技术支撑和落地能力,不妨再来审视作为科技背后的商业价值和投资潜力。AI+养老的想象力集中体现在,其ALL IN了一个被相对低估的现实场景——老龄社会的基本照护需求。
这是一块具有穿透力的基础民生市场,其确定性在于服务人群可见、痛点真实、政策支持明确。其成长性则在于,从减轻照护负担起步,逐步走向重塑服务范式的平台型机会。
这种基础照护与技术提效联动的模型,已然跑通,并有望随着资本的壮大加快在更多城市和机构、家庭跑通。
跑通的背后,是其不仅具备稳定的现金流回报,还将在数据积累、模型训练与生态构建中,打开估值再上台阶的乘数空间。
在这个方向上,作为科技构建的AI⁺智慧养老健康平台(简称aiAging),正在用产品力与系统性落地,逐步兑现想象力。
它所构建的,不只是一个平台,更是一整套可沉淀、可成长、可复制的服务生态,从传统意义的软硬件集成,演进为具备AI引擎、数据闭环与落地策略协同的全生命周期照护的底层生态操作系统。
平台之所以具备资本价值,核心在于它的几重估值“放大器”。
第一,我国以政策支持科技养老发展。
2024年“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后简称《意见》),更是将“银发经济”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意见》指出,必须进一步深化推进科技养老,破解我国养老服务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
第二,数据价值递增效应。
平台沉淀的是老年健康、护理交互、情绪状态、行为偏好等高密度数据,具备天然壁垒。
这些数据既能用于实时风险预测,又能不断优化后端AI模型的识别能力,实现越服务越智能的正反馈路径。
第三,技术护城河不断加深。
平台已将核心能力深度融合,形成一套行业门槛极高的AI中枢系统。其AI数智中心能够高效整合多模态数据,整合准确率远超行业平均值。在某些特定场景情感识别准确率也超过90%,且日更个性化权重参数。
第四,横向复制路径清晰。
养老不是单一场景,它横跨居家、社区、机构、疗养院、人才教育等多元空间。
作为科技的系统架构,“1+5+6+N”天然具备模块化复制优势。通过一个标准化模块,平移应用到另一个空间,形成单场景验证、多场景迁移、全生态闭环的增长路径。
第五,养老是低流失率、高锁定度的服务行业。
这种低切换、低退订、高复购的服务结构,本身具备较强的现金流确定性与品牌壁垒。
作为科技,不追求一夜暴涨,而是从用户侧跑出真实粘性,从B端形成效率替代,从G端建立服务信任,用技术逐步撬开一个看似保守、实则潜力巨大的行业。
04
结语
当下的产业地图中,很少有哪个领域,像养老这样,关乎亿万人的下半场。而直到AI的到来,才让一切看似缓慢的变量,有了被定义的可能。
当照护不再是“负担”,而成为可连接、演进的服务生态;当养老从焦虑,走向被看见的价值,这个产业的想象力,本身就是答案。
来源/中华商业网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