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刘强东的末位淘汰能奏效吗? || 深度
“中层以上这两年心态上太自大了”,京东因此对高管层动刀重拾“狼性”,这在京东历史上已不新鲜,只是这一次,刘强东近乎隐身,对高管的末位淘汰能奏效吗?
作者:胡慧茵
编辑:陈涧
来源: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
“中层以上这两年心态上太自大了”,京东因此对高管层动刀重拾“狼性”,这在京东历史上已不新鲜,只是这一次,刘强东近乎隐身,对高管的末位淘汰能奏效吗? “永远不会开除任何兄弟”的“承诺”言犹在耳,仅仅7个月后,京东高管层却迎来当头一棒。 2月21日,京东以10%的比例淘汰高管的消息在内部大会上通报,根据京东惯例,此次对于副总裁及以上级别高管的“末位淘汰”并不排除采取岗位调整、内部创业等方式进行人员优化。据统计,京东这一级别的高管约在几十到一百人。 这边厢以“末位淘汰”的方式优化,那边却在扩招。2月25日,京东集团宣布2019年的新增岗位需求预计将达1.5万人,其中京东物流将新增1万名员工,招聘对象以一线员工及基层管理者为主。 这一“裁”一招之间,京东急于摆脱困境的决心可见一斑。但从末位淘汰高管来看,最近半年明显低调、几乎隐身幕后的刘强东,仍旧没有放松对京东的管控。 据界面的消息,接近京东核心层的人士称,京东认为自身犯错原因在于“中层以上这两年心态上太自大了”。 为重拾起奋斗的“狼性”,刘强东主导了此次淘汰。 对管理层动刀,在京东的发展历史上已经不是新鲜事,但在如今的境况下,刘强东想依靠高层调整重拾“战斗热情”并度过困境,依然会奏效吗? 危机催生正规军 经历过一轮迅猛成长,转眼到了2008年,京东遭遇一次关乎生死的资金危机。 发展初期,势头良好的京东决定迈开步子扩张。2007年,在招收管培生的同时,京东还自建了配送队伍,“烧钱”力度空前。但第一轮融资后不到一年,投资物流的1000万美元就耗完了,资金无法跟上。 刘强东在《我的创业史》中回忆道,他当时几乎把中国所有的投资人都找遍了,还是没人投。再加上金融危机影响,京东估值直线下降,从1.5亿美元直降到6000万美元。 除了求助今日资本的过桥贷款,寻求融资,刘强东下最大力气做的就是建设团队。 2007年开始,京东开始引入第一批职业经理人,填充中高层管理层。 其实,在引进职业经理人之前,京东的员工组成特别草根,就连最早的会计、如今的京东金融CEO陈生强,都是由今日资本的徐新推荐来的。 这一批职业经理人被分派到各个部门,他们大刀阔斧地对部门规划、基础制度和信息系统都进行升级改造,如京东最早的供应商预约系统,就是他们从前东家搬来的规则。 职业经理人的引入,明显提升了京东的组织运作。大至部门规划,小到办事流程,都规范了不少。京东管理层正式进入 “土枪换洋炮”的阶段,逐渐有了正规军的雏形。 京东业务越来越多,刘强东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公司的战略。为此,他划分出多个板块,同时提拔手下的总监成为副总裁,各管一块具体的业务。 从2008年1月开始,严晓青、李大学和徐雷先后被提拔为副总裁,分别负责客服、仓储,研发和市场营销。加入京东前,严晓青是刘强东创业前的上司,李大学是是天极网的CTO,而徐雷则曾在好耶广告网络任职,都是所负责领域的一把好手。 严晓青是京东第一位副总裁。 2009年,京东正式进入飞速狂奔时期。虽然手下有十几位副总裁负责业务,但大小问题还是经由刘强东拍板。 同年,刘强东任命刚加入的刘爽为京东担任总裁助理,帮他做战略和业务优化。然而,在京东原来的高管们眼里,这样一个“务虚”的高管并不重要。此时,向来雷厉风行的刘强东直接就在晨会上说:“这个职位很重要,以后还要成立部门,大家要配合他的工作。” 有投资人形容,刘强东像一头狮子带着一群绵羊在打仗,绵羊打着打着也就变成了狼。 从2008年开始,京东开始提升供应商等级。采销们靠着两条腿,到中关村大大小小的电脑柜台、办公室收集名片,找上门谈厂商直供,建起一套成熟的分销体系。 此外,刘强东还花了大部分的精力想布局,像当当那样增加品类,与淘宝拼正品,刘强东在方向上的掌舵让京东成功跑出。2010年4月,京东还拿到高瓴资本2.65亿美元的投资,这也是当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一笔投资。 “我们天天跟人打仗,没有战争,团队都要蔫了。”刘强东的强势在京东营造起了一往无前的士气。 重拾“战斗”文化 眼瞧着业务已初具规模,掌舵的刘强东渐渐放慢脚步。 在管理上,刘强东也曾想过让高管们做决策、拿主意,“公司大了,不可能只让首席执行官推了。”据《财经》报道,为了给高管充分的授权,刘强东在2015年还重立事业部,让每位高管为利润表负责。 为给高管充足的空间,原来事必躬亲的刘强东甚至在一段时间里赴美学习。只不过表面上他在不断放权,但据《财经》报道,他在美国期间还是会按时在电话中旁听早会,只不过大多数时候并不说话。 随着“战斗”氛围消退,危机终于在2016年爆发。 2016年,京东市值从最高点的654亿美元一度跌至372亿美元,股价也下滑到上市两年以来的最低点。 当时,一位前京东员工在接受《财经》采访时,道出了京东的“难”:“2016年Q1财报前后,阿里巴巴加大了对京东的进攻,公司有了紧迫感。当时内部迎战吃力,同时增速在放缓、新业务亏损严重,身边的不少人都很悲观。” 危机当前,刘强东火速回归一线,率先重整人事。 2016年7月,任命徐雷接班熊青云,负责新设立的商城营销平台;8月,京东商城前CEO带调岗为京东国际业务总裁,同时,王振辉从京东智能调回京东商城,重管物流体系;马松负责商城研发部。 议而不决的管理者陆续离开高管层,取而代之的是过去与刘强东一同战斗在一线的老将。 2016年,京东商城核心业务经历一轮调整。 刘强东安排集团的18位高管直接向他汇报,一系列密集的调整,把公司重新拉回到战斗的状态。聚焦了决策后,京东的效率大大提升。 与此同时,刘强东指挥公司向竞争对手阿里开战。在2017年的“猫狗大战”中,京东首次创造出 618年中大促销售额超千亿的成绩。 此外,刘强东不断收拢业务,聚焦在“电商、金融、技术”三大板块,并将亏损的到家业务剥离。聚焦主业带来了明显的毛利率提升,从2016年的15.2%提升至2017年的16.1%。与此同时,京东2017年全年净利润达到5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40%。 京东“战斗”战略的回归,让京东在与阿里的竞争中逆势翻盘。 “铁腕”还管用吗? “最难的”2016才过去两年,没想到刘强东又遭遇困境。 一则“性侵”丑闻,让刘强东励志企业家的形象荡然无存。与他紧紧捆绑的京东股价震荡不止,去年下半年,市值较年初的最高点蒸发400多亿美元。 京东股价触底,以往都会站出来解决危机的刘强东,如今为了规避“关键人风险”,除了鲜少出现在公众场合,在管理上也不得不选择适度放权。 今年1月19日,徐雷首次以京东商城CEO的身份,接替刘强东成为京东商城年会的主讲人。放权“二把手”,刘强东看起来正不断撤退,但有关京东的调整似乎较往年更多。 每年一次的架构调整一直是京东的惯例,但到了2018年,调整罕见地变成了两次。引人关注的是,调整虽然一改以往直接向刘强东汇报的惯例,但自2018年7月起启用的轮值CEO的汇报制,则是保证了他对京东“三驾马车”绝对的掌控。 京东最新的组织架构。 对高管层实行末位淘汰,重拾“战斗”文化,刘强东“铁腕”掌控尤在,但情况显然已经发生变化。 近年来,京东上市主体一直在做减法。京东数科和京东物流与电商业务基因不同,发展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为了盈利,将这两块业务进行分拆和独立运营,确实无可厚非。但回归京东的主业之后,就会发现,京东的上市主体难有故事可讲。 据京东2018年三季报显示,电商板块自营商品销售收入为939亿元,占比89.6%。从财报可以看出,京东商城依然离不开以自营为主的生存模式。但是,截至去年9月末的过去12个月,京东活跃用户数首次出现下降。这意味着,主营业务或已碰上瓶颈。 京东活跃用户变化情况。 京东未来业绩增长的想象空间,集中在物流上。京东物流虽然独立运营,但实际上,它与京东商城紧密相连。据雷帝触网消息,京东物流2017年前三季营收为183.32亿元,其中来自京东商城的收入就占比达83%。 王振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五年左右,京东的外单收入能占到50%。一方面,京东物流逐步减少其与京东商城的捆绑度,另一方面,其业绩在2018年上半年同比收入增长151%。此番在物流领域的加码,也是看中了物流领域的盈利潜力。 作为掌舵人,此前刘强东确实为京东的发展找准方向。但到了2018年,情况则出现了逆转。先是在京东商城的经营上遭遇困局,继而刘强东的丑闻凸显了京东缺乏人才培养机制的弊端。过去京东的快速发展来源于用户的体验和关注,如今是“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讲求资源的有效分配和调度。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京东如今的危局,也许并不是刘强东主导“战斗”文化就能彻底解决的。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