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到财富效应的新三板凭啥吸引你?

2016-03-14 20:58:01
掘金三板
关注
2016-03-14

上周在上海,和几个做新三板的券商朋友闲聊,当然免不了会抱怨一下市场交易不活跃

没看到财富效应的新三板凭啥吸引你?

上周在上海,和几个做新三板的券商朋友闲聊,当然免不了会抱怨一下市场交易不活跃、融资越来越难等几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大家一致的观点觉得,除了“九鼎”和“中科招商”通过一系列的资本手段借壳A股想“鲤鱼跳龙门”外,目前新三板的参与者其实都没真正“赚到钱”,没有看到所谓的“财富效应”,而中国人历来投机跟风严重,这才导致目前新三板的“看客”心理越来越重。


不管大家怎么骂“中国股市”,股市当然存在财富效应,上市公司各种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股价提升的效果很明显,当然有时候“画大饼”也可以,乐视网做了“好榜样”,投资者方面,牛散和民间高手穿越周期的表现也是存在的,当然牛市时候更不用说。


不管大家怎么骂“中国楼市”,楼市太存在财富效应了。春节后一线城市的房价飙升,千万级豪宅一天内售罄的新闻滚了无数遍,开发商笑疯了,也让手里握有房产的“房东”们天天睡着都能笑,这种财富效应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资金进入,据说最近中介和交易中心的门槛都要被踏破了。


那么新三板呢?新三板市场当然期待财富效应,期待有人大声告诉我们:“我通过新三板市场挣到大钱了!”千万别小看中国民间资本的力量,市场历来不缺钱,不然就不会有去年股市的疯狂和今年初楼市的凶猛。即便一个金融市场再傲娇,也希望能看到有大量资金进入看好这个市场,而没有看到有人赚钱,自然资金进入的速度和数量会变得缓慢和不确定。


大家都还在YY吗?


如果说投资机构去年这会儿还在鼓吹新三板如何能够带来高额回报的话,那么今年下半年就是真正“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时候了。据悉,许多2014年发行的“2+1”和2015年发行的“1+1”产品将在今年下半年陆续进入到退出期,一些账面浮亏的基金和资管产品将会面临很大的退出压力,也许一些表现还不错的新三板股票也会被“狂砸”。一旦出现真正的亏损,投资机构下一轮的相关产品募资就会变得困难,最终他们会发现其实“2+1”未必适合新三板市场。


事实上,券商已经看得很现实了。做金融的人都了解,作为中介机构代表的券商向来是很逐利的,不仅仅是因为运营成本,而且也要对股东交代。新三板挂牌、融资、做市、投研这一条业务线,当然期待能够挣到大钱,而且是在短期内,不可能像投资机构那样能耗两三年。一位投行大佬最近的一句话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他感觉投行开展新三板业务还是应该秉承服务思维而非通道思维。在一个拼服务的年代,而且需要让新三板企业有足够的支付能力,确属不易。


当然,说现在保有最美好愿景的就属新三板企业了。市场普遍认为,新三板取代了创业公司的C轮和D轮,原来准备“C轮死”或者“D轮死”的公司来了新三板当然要把自己的估值提到一定的高度,而且这里的估值可以叫成市值了。在一个没有流动性的市场里,高市值的意义会大打折扣。目前新三板企业普遍融资价格并不低,投资人看得多投得少。


新三板会成为大额资产配置的一类吗?


前几天看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楼市疯涨,如果买房不是唯一的选择,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先生的建议,“股权投资+支持80后创业”作为了第二条。而这正好符合新三板市场的投资理念。随着中国家庭理财观念深入,把一部分的资金放到“生钱的钱”中必然是一个大趋势。从楼市退出的资金肯定需要寻找出路,新三板市场从目前来看,是一个方向,当然我们一直在说的“财富效应”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体现。“降低投资者门槛”短期来看实现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把钱交给专业的投资机构来打理,是一条出路。


几天前,新上任的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表示,“把多层次资本市场搞好了,可以为注册制改革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事实上,新三板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有独立的板块定位,绝不是A股的预备板。我们期待,新三板能够像A股那样,或多或少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看到“财富效应”,让权益类投资者来进行布局。


PS. 上面提及的吴晓波先生建议中,其实我们最同意的是其中的第四条:健康投资+精神消费=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春天到了,新三板圈的朋友们,在寻找挣大钱机会的时候,别忘了出去踏踏青,感受一下春暖花开的气息!


文/达哥

“掘金三板”致力于打造国内最大的新三板互联网社区和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野马财经立场。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掘金三板
215文章
·
0评论
·
16粉丝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