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到底做了些什么,让自己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2018-08-28 11:52:15
天眼查
关注
2018-08-28

滴滴下线顺风车, 背后藏着资本和垄断

作者:天眼妹

来源:天眼查

三个月之后,滴滴又出事了!还是顺风车!



这两天,温州一位年轻女孩乘坐滴滴顺风车却不幸被害的消息疯狂刷屏,案情的各种细节,相信大家已经从各种渠道了解到了。

 

这已经是三个月以来滴滴顺风车业务发生的第二起命案。如果说郑州空姐遇害案让人们知道了滴滴根本不把乘客的隐私当回事,三个月后的这场悲剧,则让大家看到了滴滴的傲慢和不负责任。

 

人们惊讶的发现,三个月前滴滴向公众作出的种种保证,比如对顺风车业务的全面整改,比如24小时在线的优质客服,非但一个都没有实现,更令人遗憾的是,滴滴竟然删除了空姐遇害事件的道歉信……删掉了就能当这件事情没有发生过吗?


滴滴官博已经找不到关于郑州空姐案的任何信息


随着新闻媒体对案件经过的还原,人们愤怒于滴滴在女孩发出求救信号后的种种消极处置措施,连交通部都专门发文质问滴滴:任性妄为藐视生命,更是犯罪。



事后滴滴紧急发布了回应,但回应中“未来平台上发生的所有刑事案件,滴滴将参照法律规定的人身伤害赔偿标准给予3倍的补偿”的措辞,怎么看都谈不上真诚二字。


滴滴出行对“温州女孩乘顺风车遇害”的第一次回应


可以说,两起顺风车命案中让人失望的处理措施,让滴滴彻底失去了口碑,成为了消费者眼中的“无良企业”。


可是几年前,人们眼中的滴滴,却是打破了出租车垄断局面,让消费者可以高效出行的良心互联网公司;今日饱受诟病的顺风车业务,当年是比现在的共享单车,更让投资人们称道的共享经济形态产品。

 

短短几年之间,滴滴到底做了些什么,让自己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反垄断的滴滴成长为垄断巨头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回到2014年,那是正是滴滴等网约车平台刚刚出现的时候。当时的滴滴,是以打破传统出租车垄断的姿态出现的。


那个时候,出租车行业与新兴网约车平台之间,上至政策管制下至司机斗殴的种种冲突新闻不断。当时的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都是滴滴的自来水,人们希望以滴滴为代表的移动互联出行市场创新,能够把多年以来积攒形成的出租车垄断黑幕撕开一道口子,让消费者们再也不用忍受糟糕的乘用体验。



万万没想到,4年之后,曾经以反垄断的形象立足的滴滴,自己却成长为了网约车市场上的垄断巨头。自2016年,滴滴成功战胜优步中国,并把Uber在华业务收入囊中之后,滴滴在行业内的地位就再无人能及。


天眼查中优步中国的融资历史其中显示2016年被滴滴并购


除了吞并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滴滴还在不断接受融资。


根据天眼查数据,自2012年成立以来,不到6年时间,滴滴共进行了20轮融资,总融资额达到了惊人的200亿美元。BAT、软银、富士康,全部都是滴滴的股东。


滴滴融资历史数据来源 天眼查


回头看现在的网约车市场,曾经最大的竞争对手优步早被吃掉,神州专车半死不活,易到用车沦为资本工具,曹操专车几乎只有一线城市人听过,美团打车3月份曾声势浩大,很快就弹尽粮绝没了声响……根据智研咨询的整理,2017年专车市场份额,滴滴独占92.5%,已经事实上形成了垄断。


图片来源:智研咨询


仔细想想,滴滴能在郑州空姐案发生后短短一周之内,就把备受争议的顺风车业务重新上线,还把道歉的声明删的一干二净,除了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心之外,自恃处于垄断地位,觉得消费者们别无选择恐怕也是重要的原因。

 

交通出行行业的垄断之恶,居然以一种轮回的形式出现在上一轮垄断的终结者身上,天眼妹觉得可以说是非常讽刺了。


5000亿估值的滴滴还能上市吗?


拿了这么多投资,金主爸爸们当然是希望滴滴能够尽快上市的。众所周知,今年是互联网企业的扎堆IPO年,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滴滴拟2018年下半年在香港上市,上市后估值有望达到700亿美元到800亿美元之间(约4800亿人民币到5500亿人民币)。


只可惜三个月内连着两起重大负面新闻,滴滴可能短期内是无法赢得投资人们的信任,顺利上市了。



天眼妹发现,滴滴似乎也已经做好了进入资本市场的准备。根据天眼查数据,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日前成立了滴滴(厦门)股权投资有限公司。天眼查信息显示,该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人民币,法人程维持股80%。与此同时,滴滴出行的控股股东小桔科技还成立了滴滴(厦门)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及相关咨询服务等业务。



一般来说,上市前的科技巨头都会大力拓展业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增量,让股民看到业务的成长性,以期望在资本市场上卖个好价钱。比如小米就在上市之前大力鼓吹“小米生态链”“小米不是一家硬件公司”,硬是让上市初的市值涨到了5000亿港元。



这也许就能说明,为什么滴滴在明知道顺风车这个产品存在诸多问题,却依然选择在避过舆论风头之后,只去掉了争议功能就匆匆忙忙的二次上线;在明知道客服这个岗位对于遇险乘客的重要性,却依然为了降低成本选择把客服外包出去,最后间接导致“紧急求助”功能形同虚设;业务的高速无序发展,对好看流量的盲目追求,已经让滴滴分身乏术,疏于对乘客安全的管理和重视了。

 

但我们消费者也是会用脚投票的,俗话说有一有二没有再三,消费者们留给滴滴的耐心,已经越来越少了。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天眼查
35文章
·
0评论
·
0粉丝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