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游戏:谁主中国保险市场

2018-03-23 18:24:36
今日保
关注
2018-03-23

谁主中国保险市场

微信图片_20180323164935.png

                                                                            第一集


剧开人齐,曲终人散。


保险,这一舶来品,扎根中国大地过百年,终生根发芽,渐成参天大树。它没有像其他外来物般,攻城略地,绞杀其他物种,反而依托国内资本做大做强。尤其复业与入世后,澎湃发展,目标直指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甚至第一桂冠,成绩斐然。


众人瞩目的聚光灯下,即使小幅动作都会被无限放大。所谓的江湖情,儿女泪,刀光剑影中总有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回首过往,这偌大的保险江湖,搅动者无几,过往者云烟。复业四十年间,中国保险公司基本呈波浪式与散点式增设。东一家、西一家,各种有背景有身份的人、公司不断加盟,保险市场好不热闹。伴随保险机构的扩容,中国保费规模的走向几乎可以抽象为单边且迅猛上涨的曲线图。国资险企领头开路,民营险企后起勃发,外资险企谨慎探索,不同性质的资本行事风格各有迥异。


从早年的四大不成熟,“当前的中国保险业,市场不成熟、经营主体不成熟、消费者不成熟、监管不成熟”到近年的资本君临、股权故事下的跑马圈地、野蛮生长……


纵横捭阖中,资本的力量如影随形。奋进者与觊觎者、振兴者与霍乱者同在。高利益下的明枪暗箭,一幕幕的资本金男一号与经理人女一号的对手戏不断上演,江湖恩仇,孰是孰非。是时,到底谁在控制中国保险市场?


《今日保险》观之可划分为三大流派,行事风格各异。


其一曰国资大势力,稳坐半壁江山,磅礴而根深、四通八达。遗憾在于缺乏五大行般的绝对存在,被民资步步围攻,守式居多。


其二曰民资大跃进,匡扶民族保险业、鱼龙沆瀣等多重色彩中,民间资本主导的保险公司以四成多的市场份额展现了这一属性之资本的活力,攻城略地,极尽能事。积重在于总难逃“原罪”宿命与亚健康的政商关系怪圈,尤以过往五年为最。


其三曰外资和平演进,众多海外保险巨头携百年经验分享中国保险市场高增长红利,谨慎探索输出属于保险运营的专业、技术、人才之余,闷声发财。

 

资本的故事总是令人流连忘返,烟波浩荡中诡异与魅力共存。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中《今日保险》拟以资本市场下的保险资本分类为起笔,梳理中国保险市场国家资本、民间资本或称为社会资本、境外资本控制之险企发展意志,推出《权力的游戏——谁主中国保险市场》系列文章,看风云起自何方,并计划着重点风云险企独立成篇。

从一统天下到半壁江山

国资险企从一统天下到半壁江山,历经五次市场化大扩容冲击。


让我们将时间拉回中国现代保险业的原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


那时的中国金融市场百废待兴,1978年一缕阳光撒入,国内保险业务也随之复业。


1979年,中国保险复业元年,亦是中国当代保险的故事起始年。这一年,尘封了20年的中国保险业务复苏。彼时的中国保险市场仅有一家保险公司,人保。可以说,红色基因的老人保孵化了新中国保险业,或者说新中国保险业花开老人保。


那是人保二字可与中国保险业划等号的年代,即便1986年中华联合、1988年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的诞生方才打破这一局面。不过上述三家险企皆偏居一隅、无甚影响。


后经泰康、新华领衔的1996年批次公司成立、2001年外资险企入华、2005年民营牌照放行、2009年地方国资法人险企林立、2012年保险牌照大放行等五次中国保险市场扩容潮,方才形成如今保险行业200余家保险公司、年入3万亿元保费、16万亿元总资产的鼎盛局面。

保险公司数量

期间,伴随保险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民资、外资也纷纷涌入,中国保险行业再也不是国资一家独大的时代。


国有资本的保险市场份额由100%逐步下探。《今日保险》粗略统计,目前在我国现存的200余家保险公司中,国有保险企业、国有资本控制、主导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仅剩五成。


曾经那个绝对的存在——老人保则在上个世纪末的分业监管中被分拆为人保集团、国寿集团、中国再保险集团、出口信用保险等四家公司,均凭借老人保之根基称雄各自领域,乃国资保险市场份额根基。


早年国内数得上号的保险大佬、监管大员也多出自老人保。第一任保监会主席马永伟,即出身老人保总经理,副主席、各地局长级大员更是不在少数。


5次扩容潮中,国资藉基因优势潮涌保险业。根正苗红的人保、国寿、太平等副部级央企,石油化工、电力矿业、银行汽车等多领域大型国企组建的保险公司、和地方国资法人保险公司共同组建了市场大扩容之后的国资险企风景线。


即便在外资主导的合资保险公司中,也有6家保险公司改由中方国字号股东主导经营。民营资本主导的险企中,也频现国资身影。


《今日保险》梳理得出,国资控股、主导之保险公司依旧占据中国保险市场5成江山。相比混沌初开一统天下之100%的含金量,还是那个顶级的存在。


以下为国资寿险、财险市场份额演进

五大家领衔捍卫国资尊严


三大副部级央企、沪上太保,及后补之新华,领衔捍卫国资份额尊严。


国资险企之最大势力当属人保、国寿、太保、太平等四大历史悠久的国字号保险集团公司,及新华保险。


相对于根正苗红的国字号保险公司,新华保险早期属民间资本主导之险企,与同是民营泰康一时瑜亮。第二任董事长“关国亮事件”后,中央汇金以近四成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连同其他国有资本股份,国资占比新华股权过半。


上述五家险企得风气之先,保费规模、公司总资产等硬指标一路上行,先后进入世界五百强,登陆资本市场。大象国寿3.6万亿元总资产,实现国内外三地上市;人保、太保、新华则实现香港、大陆两地上市,总资产多达到万亿元规模。


2004年人保、国寿、太保、太平保费分别为653.3亿元、1761.8亿元、483.4亿元、74.2亿元,至2017年增至4917.9亿元、6618.8亿元、2903.6亿元、1455.5亿元,十余年间保费增速少则近十倍,多者数十倍。

即便是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崛起的过去五年,无论是规模保费还是更见质量的原保费排位中,前十大寿险公司中,国资控股、主导的保险公司依旧凭借传统与底蕴牢牢占据一半席位,即上述的国寿、太保寿险、太平人寿、人保寿险和新华保险,占据寿险三分天下。



相对于寿险领域的风云激荡、一众民营资产驱动负债式弄潮儿,马太效应明显的财险市场中,国资险企具有着压制性的优势。前十大财险公司中,国资控股者7成,人保财险、太保财险、国寿财险、中华联合、大地财险、太平保险和出口信保。前五大财险公司,更是占财险市场51%的份额。


央企巨头,保险业另一股力量

老字号之国字头险企外,源自各大电网、石油、海运、航空等实业、非保险金融领域的央企巨头们乃国资控股、主导险企的一股主要力量,约50家左右。


望尘莫及的股东实力,随之带来的雄厚的资金实力、独特的资源禀赋乃大型央企所辖险企的共同标签,看起来很美。


事实上并非如此,十余年前中石油200亿元投保中意人寿的昙花一现后,合资寿险公司的窘境持续多年,一度利润规模均无。多年徘徊于5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即便盈利颇丰,三五亿元之利润水平,相对于股东世界500强的体量也是杯水车薪。


加之股权掣肘,外资主导、中方难插手的经营中,摩擦不断。近年来外资寿险转轨中资时有发生,甚至部分对保险版图颇有计划的央企巨头也纷纷筹建成立保险公司。


期间最无奈的当属曾经的几家航空系寿险公司,中航与韩国三星生命的中航三星人寿,东航与台湾国泰建立的国泰人寿、非国资的海航与新光人寿设立的新光海航,几乎消失殆尽。中航三星被中国银行拿下更名为中银三星、东航的国泰人寿被上海陆家嘴吃下,更名为陆家嘴国泰,烂账一笔的新光海航,售出股权后更名也是迟早的事儿。


再如三大国有资管公司旗下的保险公司经营也不理想。信达资管之产寿双牌照的产险牌照,连年巨亏中已拱手外送,寿险牌照幸福人寿一直难上轨迹,消耗巨额资本金中盈少亏多。东方资管孤注一掷入主中华联合后,三五年间遗失大好局面。长城资管与长生人寿,不提也罢,规模利润均无。


相对于上述航空系、资管系保险公司的尴尬,自带业务资源、渠道的大型国企控股、主导的保险公司经营境况日渐上路。


如财险领域的电力系保险公司,国家电网旗下的英大人寿和英大财险、中国南方电网建立的鼎和财险、中国华能集团控股的永城财险、国电集团成立的长江财险等险企,除了新近成立者,以股东资质带来的非车业务极大提升了此类新进入者的规模及利润,小而美可期。

寿险方面,银行系险企当仁不让的成为一极势力。五大行旗下的工银安盛、建信人寿、建信财险、农银人寿、中银三星、交银康联一改外资主导时代的孱弱,可以迅猛称之。背靠邮储的中邮人寿也是猛人一个,中荷人寿、光大永明、招商信诺等也凭借股东方的银行资源各得造化。

不同于传统大型国企参与之保险公司,无论是银行系还是电力系等国企所辖的保险公司的一把手,大多不是保险公司出身,而是由所在大股东指派,且多在大股东担任要职。


期间原因,上述国企的股东资源和所辖保险公司领域契合度更高。如电力系之于财产险本就可以提供承保利润最高的非车险种。银行系更是毋庸置疑,银保称王的时代,银行系险企曾被认为将极大改变寿险格局,只不过2012年后的保费盛宴中资本大鳄们的高光遮蔽了他们的光芒。


至于航空、资管等看似美好的资源禀赋,如高净值客户等远不如现成的业务、渠道来得实在,更需要来自股东方要职的大员坐镇调和。


噤若寒蝉中的2018,这股势力或许重振那失去五年的雄风。


最不该被小觑的力量,地方国资控股之险企

最不该被小觑的地方国资控股之险企,亦是国资版图预备役军团。


2009年后的地方法人保险公司扩容潮的主力,无疑是各大地方政府。区域性金融中心的争建中,地方法人保险公司遍地开花,时至今日几乎每一个省市都有一家地方法人保险公司,背后控股者都是地方政府。


尤其是第三任保监会主席时代,更是加速助推了这一进程。地方法人保险公司与民营保险公司牌照,大量下发。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五年下发的牌照50张左右。


纵然规模尚小不足5%,屯于数量优势以及背后的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法人险企势必会成为中国保险市场的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今日保险》统计,当前中国保险市场约有20家险企的第一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为地方国有企业、地方国资委的保险公司,且多是财险公司。


事实上,地方法人保险公司对于保险市场份额的蚕食最为明显的在于当地市场,远超全国市场份额。

遗憾的是,游走于市场化和体制内的地方国资险企,经营状况不尽理想,风控情况堪忧。


2017年的侨兴债事件中,浙商财险之风险事件触目惊心。年收入不过三五千万元的信用保障保险,导致2016、2017两年合亏近16亿元,偿付能力-146%,这对净资产仅有7亿元的浙商财险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随后遭遇保监会撤销总经理、停止非车险新业务、百万级罚单等重罚。


攘外,安内?

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社会与行业地位,老人保后,中国保险市场缺乏五大行般的绝对存在之国字号险企,近年越发明显。


此亦是保险领域异于其他传统金融领域之地,或许也是最具活力的金融领域源头之一。


走过这一波资产驱动负债模式之梦幻泡影,硬着陆下国资主导之市场份额上升应是不争的事实。


遗憾的是,科技革命下的互联网巨头已在排兵布阵。



>>>预告<<<


下一集,将推出波澜壮阔、云诡波谲之民间资本篇。


平安、泰康、阳光、合众、生命、华夏、AB、天安、国华、珠江、弘康、中融……及大佬轶事。


相对国资规矩与谨慎 、刻板与保守,“宿命论”、“原罪论”不停缠绕的民资与政商关系中,民资险企先行者何以化险为夷?创始人与股东的杯葛中,步步为营。成王败寇中,几多经验与教训。一条正确民营险企路在何方?


敬请期待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今日保
45文章
·
0评论
·
0粉丝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