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理财,下一个风口还是皇帝的新衣?
智能理财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下一个风口?
进入2016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这个一年前风光无限的话题,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褪去头顶的光环,特别是P2P市场,可谓是一地鸡毛。但即使在整个行业利空的背景下,智能理财这个领域仍在以一个相当快的速度崛起,特别在过去的5月,不仅行业爆出的融资消息不断,一些重量级选手,比如百度、挖财、积木盒子的进入,更加深了人们对这个领域的期望和想象。
那么,智能理财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下一个风口?作为一个稍微早一点进入这个领域的创业者,我来分享一些来自一线的体会吧。
神仙有财是在今年年初的时候进入智能理财这个市场的,在过去的3个月内,我们更多的是以试探性的方式在探索市场和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那么探索后的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这张图大致可以说明问题:
上面这张图是过去3个月神仙有财的用户增长情况,考虑到在过去3个月中,我们没有进行任何的营销和主动推广,完全依靠自然流量增长,这张图的趋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互联网用户对智能理财兴趣度的增长。从短期的曲线上看,这样的增长速率还是非常可观的,表明从趋势上,的确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尝试和接受智能理财这一新鲜事物。
从趋势上看,似乎一个热点将要形成。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智能理财到底是一个长久的需求呢,还是仅仅在炒作下的昙花一现的产物?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回答一个非常本质的问题,智能理财是不是真的对用户产生了价值?
对于这个问题,我目前的答案是:既是,也不是,介于二者之间,这么说有点找抽,各位看官别着急,容我细细道来。
为什么说"是",是因为智能理财在解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特别对于中国普通大众的理财需求。
在中国当前的理财市场上,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一直在面对一个难题,就是怎么三选一。
什么叫三选一呢,就是其实在中国市场上,真正可以供老百姓选择的理财品类其实并不多,大致就三类:
A类:存款及类存款的理财产品(银行理财等),特点是基本有国家信用支撑,不太担心违约,但收益率很低(3%-5%之间),很难跑赢通胀。
B类:权益类产品,股票、基金等,价值波动非常巨大,年均-50%—50%之间,搞的好了能挣不少钱,搞得不好就被人当韭菜收割了。
C类:中高风险债券,包括P2P、信托等等,特点是收益率不错(9%-12%之间),但存在不低的违约风险,违约后可能血本无归。
如果我们从一个纯理性的角度分析,上述3类产品中,单纯的选择A、B或者C,无疑都不是一个最优的理财选择,最优的选择一定是混和ABC的一个组合或者一个动态的策略。
那如何得到最优呢?这个问题是有解法的,而这个解法也一定通过某种数量化的计算可以得出,这就是智能理财的用处和价值。
以神仙有财自身的经验来看,在过去的3个月中,我们为用户生成了2万多个智能理财组合,这些组合到目前为止,最低收益率为5%,最高收益率为36%,平均收益率10.8%,应该说的确能够起到平衡风险,优化收益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智能理财能够帮助用户得出最优,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而且这个价值长期存在。
但是,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上述观点在现实中也有局限性。因为上述的假设是从事智能理财业务的平台,能够在市场中找到最优的A类、B类和C类资产。
这里面的道理是简单明了的,如果一个算法或者一个策略,无法拿到最优的A、B和C,那么不论他怎么组合或者配置,肯定是无法得到最优解的,原料不好,再怎么加工都很难烹饪出最美味的佳肴,这个道理人人都懂。
不过,考虑到任何一个智能理财平台在市场中获取优质资产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几乎可以立刻得到一个结论:几乎没有任何平台可以做到宣称中的那个“最优”。市场的现实的确如此,比如市场上有些平台,他的组合策略几乎完全依赖C类资产(P2P)去做,无疑这个没法达到最优,而有些平台,又完全依赖证券化资产(基金、股票)去做,也是一个道理。
所以,要真正做好这件事,特别是相对于同业,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除了算法和策略外,能够真正识别和获取到优质资产,才是真正的竞争核心要素,特别在在资产荒的一个大前提下,未来智能平台真正的优劣差异,不是说谁比谁的算法或者策略好多少,而是谁比谁获取优质资产的能力强。
要真正干好这件事,或者说智能理财真正发挥出价值,从当前来看,还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要真在这个领域做出点名堂,要付出的精力,远非开发一个算法或者搞一个什么样的组合那样简单。创业者们进入这个领域,也别光看着这个领域热,或者直觉上感觉好像并不难,想要在这个领域做出一番名堂,依旧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智能理财平台神仙有财CEO)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野马财经立场。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