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蛋糕”都想分一口,最受伤的是谁?
“人民币蛋糕”都想分一口,最受伤的是谁?
过往香港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面对伦敦和新加坡的竞争,总爱说的一句话是“一起做大人民币业务的蛋糕”,然而现实却是“蛋糕”正在越做越小,最起码今年的蛋糕看起来显然要小过去年。
不到一周,人民币中间价已经连续两次刷新五年来的低位,过去一个月内贬值1.3个百分点。对于身在内地的中国人,人民币贬值或许只是财经新闻话题,然而对于人民币离岸中心,同时也是全球最大“中国概念”市场的香港,在美国加息和人民币贬值预期升温的短短几个月中,经济的多个方面均遭受重创。
香港目前仍是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然而根据香港金管局近日递交立法会的数据,一季度香港处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比去年同期大跌30%,人民币存款则在去年底以来的三个月内缩水了12%,人民币点心债的发行量在该季度同比下跌逾七成。各项人民币业务指标齐齐跳水,其实也不令人意外,在贬值预期加强下,投资人民币、储备人民币的人显然都会减少。
香港不仅是人民币离岸中心,还是全球最主要的“中国概念”市场,港股逾六成市值由中资企业占据。随着人民币汇率下滑,再加上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港股市场自去年以来就遭受投资者冷遇,进入了漫长而持续不断的价值重估过程。无论多少人惊叹恒指估值空前便宜,H股指数如何“世纪新低”,大半蓝筹净资产对股价大幅折让,都无法阻止资金从港股离去的脚步,港股日成交量频频跌到仅四百多亿。
不仅自身的资金外流狂澜难挽,香港还很可能由于内地收紧资金外流的管控而再受一拳。就像年初内地股市一“熔断”,港股就惨变“提款机”一样,由于过去不少投入内地的外资都是从香港金融机构贷款,近期多家机构报告已经提出警示,如果内地针对资金流走收紧限制,香港银行系统就要承受大量资金流出,甚至面临收不回贷款的风险。
在金融业以外,隐性的负面影响已经出现在方方面面。香港常年依赖内地的旅游业和零售,内地游客对香港销售额的贡献高峰期曾达到三分之一,但过去一年亚洲各地货币对美元普遍贬值下,香港的旅游和购物却随着美元升值变得越来越贵。早在去年人民币出现下行趋势,零售业已经开始大呼“末日降临”,进入今年以来零售业销售额连跌逾一年,同比更出现双位数字跌幅,过去两个月餐饮及零售业的失业率上升到5.3%,与此相比各行业平均失业率仅3.4%。
当然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中受累的不仅仅是香港,全球的人民币业务都愈见艰难:去年底新加坡的人民币资金池同比收缩了近18%,倒退到2013年水平。过往香港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面对伦敦和新加坡的竞争,总爱说的一句话是“一起做大人民币业务的蛋糕”,然而现实却是“蛋糕”正在越做越小,最起码今年的蛋糕看起来显然要小过去年。
然而,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中,一帆风顺永远升值原本就是不现实的,仅靠升值支撑的“国际化”更是虚幻。如果没有汇率的波动乃至贬值的考验,投资者仅持有人民币就足够了,“离岸中心”的存在并没有实质的意义。相反,当人民币升值的“免费午饭”结束,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作用,或许从这一刻才开始得以发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野马财经立场。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