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互助的未来,她的想法会让人脑洞大开
年洁一直强调互助的社交属性,在她的设想中,网络互助的社交性应该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而她的理想,要从相互保险这种形式说起。
作者:野马财经 李利军
本文首发于野马财经(yemafinancial.com),如需转载,请联系野马财经取得授权。
对于网络互助的新兴业态,斑马社的创始人年洁有着深入的思考。这位在保险业浸淫了7年,又从事过互联网金融、私募基金业务的事业型女性,坚定地选择了要在网络互助领域开拓一片开地。
而她的身上,又有一股创业人特有的拼搏劲,当2014年她刚开始创业时,又同时在清华大学念MBA,工作奔波于北京、济南不说,又有了身孕。“那段时间,我把火车做成了地铁。”年洁平静地说。
斑马社创始人 年洁
年洁认为,传统保险公司存在成本高,理赔效率低。而未来的社群管理型互助平台模式将会是全程监控,一站式服务,会对现有的保险模式产生颠覆式影响。
不过,她设想的网络互助并非常见的B2C模式,而是B2B2C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斑马社的目标或许是要成为网络互助领域所需要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年洁一直强调网络互助的社交属性,在她的设想中,网络互助的社交性应该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而她的理想,要从相互保险这种形式说起。
眼中的网络互助大不同
相互保险是保险市场上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它是指由一些对同一危险有某种保障要求的人所组成的组织,以互相帮助为目的,实行“共享收益,共摊风险”。集团成员交纳保费形成基金,发生灾害损失时用这笔基金来弥补灾害损失。
网络互助采用了相互保险的逻辑,同时又有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保险创新的要求,比如基于互联网投保、理赔手续简便。对保险业而言,互联网不仅是高效的营销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也为提高精算水平等提供支持。
在现实中,这样的互助平台已经不少,不过,这些并不是年洁心目中的互助平台。在年洁看来,这种模式更像是公益组织,缺少盈利空间和持续性。
而且,年洁认为,对于网络互助理解中,最核心的社交金融属性被忽略了。在她看来,社交功能也能将金融属性中的风险控制前置。因为有相同属性的人群,相比陌生人,彼此之间更有粘性,这样的互助平台具备了垂直属性,后期就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
当然,这还只是对于C端的理解。而斑马互助的设想并不止步于此。年洁的商业模式里,核心业务是针对B端,为企业级客户提供互助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做互助社群。
年洁认为,社交互助的模式应用领域非常广阔,会有更多的企业投身于此,然后就会对于相关技术产生需求。而斑马互助真正要做的就是向企业输出技术与服务。
于是,年洁创业选择了B2B2C模式。她想与其他群体、平台、企业合作,为他们设计个性化的互助产品,由斑马社负责核保核赔。
具体业务上,B端商家可使用斑马社的B端系统,管理用户数据,并向斑马社支付前端的管理费和后端的风险管理佣金。斑马社陆续合作了10个B端商家。例如,上海一个糖尿病关爱组织找到斑马社,希望获得一款针对糖尿病群体的互助计划。
因为对于常见的四种糖尿病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低血糖、乳酸性酸中毒),传统保险并无相关产品。斑马社为其开发了一款“糖友互助计划”:用户预交10元钱,并上传一段时间的医疗数据,平台对用户进行筛选和控制,符合条件的用户可加入互助计划。参与的用户共担风险,如理赔金额超过基金总额,则由该糖尿病组织自行兜底。
当然,与公益组织的合作还只是斑马社的小试牛刀,年洁希望与政府合作,开发更多产品,应用到更多传统保险业未覆盖的领域,帮助特殊人群实现互助,也能为社会管理提供另一种思路与服务。
占据两个风口
年洁创立斑马社的初衷是看到国内保险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传统保险业未被覆盖的空白。而她不时提到去年全国保费收入已达2.4万亿元,也在提醒这个市场的级别,不是其他领域创业者所具有的优势。而所谓网络互助风起,并不是凭空想像,因此其创业也成为了乘势而为。
当然,进入这个行业也经历了一番调研。一心想创业的年洁还在做保险的时就在考虑,银行业的创新有P2P,证券业的革新有众筹,那么作为金融体系三大支柱之一的保险是不是也还在等待它的“野蛮人”。
2015年保监会出台的《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启发了她,但她也发现,无论是保险系的教授、保险公司战略部的人,当跟他们说相互保险时,都显得“懵懂”,而她在走访了清华、北大、台湾政大等高校,搜索国内各平台数据库后发现,相关资料也都不多。
但是对于从事过保险和金融行业,一心想创业的年洁来说,这也许正是她的机会所在。
“传统保险是push,而互助是号召。”年洁认为,网络互助的新业态,正好与当下的共享经济潮流相暗合,网络互助是对传统保险业的重新设定。不过,在年洁看来,互助的定位是传统保险的补充,其不能取代传统保险业,网络互助更多地要在传统保险未能覆盖的领域开发产品。
而且,“传统保险业务低频高额,而互助业务则多为高频低额。”年洁表示,差异化的定位,网络互助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新空间。
与此同时,按照年洁的理解,网络互助还占据了人工智能这个风口。在她看来,保险行业能和各个行业应用联合起来,这会成为人工智能的新入口。
尽管保险当下还并非像滴滴打车一样的强应用,但年洁相信,保险在不断亲近客户,而随着保险互助理念的进一步深入,网络互助的端口会更多,到那时候,互助业里也可以出现像滴滴一样级别的高频应用,同时连接更多人与物,输出数据与信息。
对于当下的网络互助模式,年洁认为,可以从私募基金的角度理解和经营,或者将资金托管给保险、银行等机构,实现有效地风险控制,还可以应用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签订智能合约,将信息透明化,保证平台的安全与开放,真正成为社区管理型的互助组织。
受到资本市场关注
资本市场对于年洁之于网络互助的构想是支持的。在拿到一位个人投资者的100万种子投资后,她于2015年8月注册公司,成立斑马社。而在今年3月,斑马社又获得陶石资本和峰谷资本的500万元投资。
年洁表示,目前团队吸引了来自清华、北大的专业人才,公司的精算师也是从传统保险公司过来的。这样的团队保证了在创业之初,就能够对斑马社对于保险互助行业有深入的理解,从而能够帮助客户一起开发更多产品。
而年洁对于基于相互保险模式的网络互助理解,也与学术界人士不谋而合。南开大学保险系教授朱铭表示,相互保险并不适用于“大而广”的经营模式。“还是在特定领域开展一定规模的业务稳妥些。比如宁波慈溪的养殖业互助保险协会或者以社区医院为平台的医疗互助保险机构等,规模适当、信息透明,同时道德风险可控,既有熟人社会的文化基础,又有规范的财务和精算操作。精耕小众市场,这才是相互保险的理想模式。
不过,在政策层面,年洁不得不需要考虑得更多。在2009年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相互保险”或“互助保险”未有提及,而在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正案中,相互或互助保险仍不在讨论范围中。然而,早在2014年5月,《相互保险组织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已出台。这对于年洁们来说,也许正是在此领域大展拳脚的基石。年洁表示,对于今后的政策支持有信心。
而在今年2月,保监会印发的《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正式对相互保险公司这一组织机构开闸,目前已经有20多家机构申请牌照。虽然能借力“互联网+”,但相互保险的发展仍面临许多短板。最突出的难题是,这一模式没有办法进行股权融资。另外,当下的网络互助行业也鱼龙混杂,受到相关方面的质疑。保监会曾发布文件指出,一些以“××互助”“××联盟”等为名的非保险机构推出类似“互助计划”,部分“互助计划”经营主体借保险尤其是借相互保险名义进行公开宣传、销售,存在诸多潜在风险。
对于面向企业级市场的的斑马社来说,如何清晰定位业务还有待监管明确,而随着创新业务的进一步开展,这样的风险不得不考虑在内。不过,相互保险业务的崛起似乎不可逆转,斑马社能否乘风而起,并且按照设想搭建起自己的平台,都留待时间检验。
作者:野马财经 李利军,聚焦互联网金融行业
寻求报道或观点交流,欢迎添加微信:fibreguy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