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征信蓝海,谁会成为下一个独角兽?
据艾瑞咨询公布的首份消费金融报告预计,2014年至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将维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2017年整个市场将超过27万亿元。
近日,央行在成都召开征信工作会议,人民银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杨子强表示,今年将从多个方面推进征信市场发展。
这是征信市场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又一信号。综观政策表态,国家正在积极引导与培育市场化的征信机构,优化征信市场的格局,并依法推进征信市场对外开放,同时建立符合大数据征信业务特点的业务规则体系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与政策相对应的是征信市场具大的市场需求与供给短缺。此前,在波士顿咨询给出的报告中显示,目前中国个人信用信息需求的不断扩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监管改革促成的良好商业环境,个人征信行业有望成为一片新蓝海。
这能从Wecash闪银的成长速度看得出来。作为国内第一个互联网信用评估平台,其自2013年10月上线国内以来,已经拥有超过6000万个人用户。而且去年,闪银已经完成20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过亿美元。
创业公司的突围
目前国内征信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立法滞后、监管缺位、服务不规范等问题,个人信用数据不开放、信用信息分散和相互屏蔽等原因,使得互联网金融在获得央行征信系统的支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障碍。不过,现在已有不少征信机构开始试水,但大多是电商出身。以阿里和京东为例,两者目前开始依据由电商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开发上下游的金融需求,在此之后再根据个人用户定制需求,并依据大数据来搭建信用评级体系。
两大巨头成立征信平台,其他非互联网电商出身的征信公司如何突围?
正如杨子强所言,征信业务也要走差异化路线。没有场景依赖的征信公司模式可以不走寻常路。闪银联合创始人CIO 李昊在参加野马财经举办的“FinTech 2016峰会”时表示,闪银和其他公司不太一样,并不是做纯粹的数据或者评分报告,而是帮助互联网金融公司做好征信服务。客户将数据授权给闪银,闪银以此来为客户提供征服务,数据更具有针对性,分析更为精准,效率更高。
而且,对于客户而言,也不是只需要一家的征信服务。李昊表示,客户可以选用多家的征信服务,相互交叉,得到更加精确的结果。
闪银联合创始人CIO 李昊
助力拓展消费金融
当下,供给侧改革掀起了消费浪潮。而政策面的鼓励措施也使得市场前景可期,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鼓励发展消费金融公司,并将原先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范围。
艾瑞咨询预计,中国消费信贷规模未来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而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增速将是消费信贷增速的四五倍。然而,个人征信与信用评级体系短缺,制约了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
李昊向野马财经表示,闪银的业务主要关注的就是消费金融。闪银的核心业务其实就是基于海量互联网信息,借助大数据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进行分析,突破传统金融企业桎梏,完成授信。闪银能大体判断出一个用户的职业范围以及社会影响力等因素,再结合客户授权的互联网信息等交叉验证,从而在信用模型中对该用户进行打分和评估,综合评定用户信用等级,完成授信过程。
具体来看,闪银能做的是,用户在APP或微信端点击申请信用评估,输入名字、手机号、职业等个人信息,再授权微博、人人网等社交账号,提交资料后,系统便会将这些信息与海量抓取到的用户互联网记录进行综合分析,给出一个可用资金额度,整个过程只需3分钟。
李昊向野马财经表示,这3分钟里,其中2分55秒都是用来是抓数据,通过抓取数据来作为评估结构。目前的征信服务主要还受制于短缺和分散的数据源,如果这方面的问题解决了,速度还将进一步加快。
做征信要懂业务
不过,征信也不能完全依赖大数据,也就是说,不能过于神话或妖魔化大数据。李昊表示,数据要与业务相联系,征信要与业务相结合。
在“FinTech 2016峰会”上,李昊拿闪银所关注的金融业为例。他表示,数据更接近金融交易的数据,这需要技术与业务的结合,对于闪银来讲,建模人员一定会被要求到一线去接触业务。
如果做模型研发的人,不了解业务,不知道这些数据和模型到底意味着什么,做出来的东西不会特别稳定。李昊表示,他和闪银CEO都是偏向业务方面,而公司做模型的团队中既有做业务出身的,又有技术出身的,这样可以把模型定义清楚。
也许正因如此,闪银被选入首届“全球50强新金融科技”名单中。而这份名单中亚洲仅有两家公司入选:Wecash,中国,排名第32;Vortex,印度,排名第50。Wecash闪银作为唯一一家中国公司的代表进入该榜单,也标志着市场对其技术与业务能力的双重肯定。
总之,消费金融风起,在此领域深耕征信业务必定会有广阔的成长空间。据艾瑞咨询公布的首份消费金融报告预计,2014年至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将维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2017年整个市场将超过27万亿元。在今年,征信行业能否出现市值10亿美元的独角兽?而这其中会有闪银吗?
作者:野马财经 李利军,聚焦互联网金融行业
寻求报道或观点交流,欢迎添加微信:fibreguy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