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头版现另类广告“真的,不跑路”,谁能为P2P正名?
昨天,互联网金融人士的朋友圈被《新京报》的一则“真的,不跑路”的广告刷屏。
昨天,互联网金融人士的朋友圈被《新京报》的一则“真的,不跑路”的广告刷屏。
这则号称点融网为P2P正名的广告引起人们热议。

在当下,人们总是将P2P和跑路、兑付危机这些负面词汇联系在一起。一时之间,闻P2P色变。在P2P纷纷寻求转型,摆脱P2P名号的时候,点融网为何要如此声势浩大的打出为P2P正名的广告。
野马财经就此问题采访了点融网CEO郭宇航,他向野马财经表示,为自己的同时,也希望行业能一起奋起。我们不希望简单的去P2P化来保全自己。希望大家支持!
同时,郭宇航在朋友圈发表自己此次行为初衷,不愿简单的与P2P切割,更不愿看着一个好的模式被玷污。
被妖魔化的P2P
从P2P进入公众视野以来,跑路事件就不绝于耳。e租宝事件、中晋事件、快鹿事件,这些百亿级案件的爆发更是让真个P2P行业雪上加霜。
当你搜索P2P时,基本是负面新闻。
随之而来的还有政府的监管收紧。
P2P行业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一位业内人士认为P2P当了背锅侠,“尽管e租宝被定性为非法集资,泛亚是贵金属交易所,快鹿财行是众筹拍电影的,中晋是做股权基金的。事实上都不是P2P,但都被报道为P2P。为什么凡是出事的屎盆子,都要往P2P头上扣?都是成年人了,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媒体猛于虎,我为P2P鸣冤!”
P2P被妖魔化,公众对这个行业失去信心,业内人士也都灰心丧气。
面对同行的缄默、公众的误解,点融网表示:非法集资、诈骗、无良商家、庞氏骗局,分明都是违反法律和商业道德的行为,却打着P2P的旗号,错误地影响了社会舆论。
P2P技术本是被用来提升传统金融行业的工具;因为P2P行业是有很高的技术门槛的,绝非线下理财可以冒充;因为我们扎扎实实用技术为金融创新,相应国家金融普惠、助力实体经济的号召。
点融网通过广告教育消费者什么才是真正的P2P:
真的P2P不碰钱、不跑路、不做资金池,投资人资金直接投入借贷项目,不混用不挪用;
真的不做线下理财门店,不玩美女营销,而是利用先进技术打造创新金融体验,通过海量分散投资实现安全收益;
真的P2P不遮遮掩掩,账户透明合规,投资人时刻掌握每笔投资去向,你的钱投去了哪里,清清楚楚。
令人唏嘘的“正名”广告
彼时,e租宝们还未倒的时候,P2P还是香饽饽。资本追逐,投资者追捧。
那时,P2P还是广告商的宠儿,在媒体宣传下,P2P貌似繁华锦簇,一片欣欣向荣。
时过境迁,如今的P2P却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黄教主为P2P站台反而当了背锅侠。
如今点融网还要投放大量广告来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P2P,拒绝污名化。前后差距之大,愈发引人感慨。
只是再多语言上的解释、呼吁都显得有些无力和苍白。P2P行业想要重新获得信任的唯一途径是做好产品,提供好服务,是不断加强自律,保证信息披露的透明公开。只有整个行业大家共同努力,才能重塑人们对P2P行业的信心。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