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诞生今年最牛一笔融资

2024-02-05 15:38:28
投资界
关注
2024-02-05

大航天时代。

作者 I 王露 杨文静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2024年一笔震撼融资出现。

投资界获悉,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垣信卫星”)完成67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阵容豪华:

领投方为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创始股东上海联和投资继续战略加持,跟投机构包括国科资本、国盛资本、上汽恒旭资本、央视融媒体基金、国泰君安、中科创星、亚信安全,以及新鼎资本、高远资本、美蓝湖投资、金研资管、正和岛投资。

自成立之日起,垣信卫星就承载着上海乃至长三角航天产业发展的厚望。2018年,垣信卫星在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出世,此后迅速在低轨卫星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如今,作为上海卫星互联网项目“G60星链”的重要一环,垣信卫星已经完成了多颗试验卫星发射。

这只是一缕缩影。数日前,东方空间宣布完成近6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点燃2024年创投圈第一把火。而这一段时间,星河动力、天兵科技等近10家商业航空航天创业公司宣布融资。热闹背后,属于中国的大航天时代正拉开序幕。

上海又一超级独角兽A轮,67亿

故事始于头顶这片浩瀚的星空。

将上万颗通信卫星陆续送入近地轨道,构建出一个巨型星座,从而实现天地一体化,相当于把基站建立在太空,通讯信号直接通过卫星接通。

这样的场景,正是出自上海此前公布的“G60星链”项目,目标是在2027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市场竞争力的低轨卫星通信与空间互联网全产业链。

而垣信卫星,便是G60星链的重要参与方。

时间回到2018年3月,垣信卫星在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正式成立——由上海市国资委控股、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牵头发起设立,公司法定代表人由联合投资董事长秦健担任。

低轨卫星,离地表较近,有着成本低、功耗低、覆盖广、时延低等优势,大规模低轨卫星组网可以形成星座,实现宽带通信。作为低轨卫星星座实施的“链主”企业,垣信卫星负责卫星运营及卫星互联网服务等。

这里有一个时代背景:低轨道只能容纳约 6 万颗卫星,低轨卫星所主要采用的 Ku及Ka通信频段资源逐渐趋于饱和状态,可用空间十分紧张。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规定, 卫星频率及轨道使用的规则是“先到先得”。因此,这一赛道上全球竞争激烈。

最广为人知的公司是埃隆·马斯克的星链(Starlink),将高精尖的卫星进入工业批量化产品时代,并印证了低轨卫星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这一边,被赋予重任的垣信卫星不负众望,掌握全球排名前二的Ka频段资源,优先级上领先于美国星链,其打造的“商业低轨宽带卫星星座”,获得发改委项目核准许可,并已成功发射数颗卫星。

据了解,G60星链计划未来将实现12000多颗卫星的组网,其中一期的1296颗将于2024-2027年实施完毕,而2025年底前完成648颗GEN1卫星发射任务,2026-2027年完成后续648颗GEN2卫星发射任务。这意味着G60星链计划将迎来卫星发射的关键时间节点。

所以我们看到,垣信卫星这次A轮融资火爆。

具体来看,领投方为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创始股东上海联和投资继续战略加持,跟投机构包括国科资本、国盛资本、上汽恒旭资本、央视融媒体基金、国泰君安、中科创星、亚信安全,以及新鼎资本、高远资本、美蓝湖投资、金研资管、正和岛投资。

一举融资67亿元,是迄今为止我国卫星行业的最大单轮融资金额,打破了长光卫星于2020年11月完成的24.64亿元Pre-IPO轮融资。

乘着航天航空的东风,上海又一个超级独角兽崛起。

长三角发力,争抢大航天时代话语权

说起来,G60星链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是2021年11月的第四届进博会上,彼时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联合发布了该计划,宣布合力打造以“G60星链”为龙头的卫星互联网集群。

G60,本是沪昆高速的代码,上海市松江区绝大多数企业分布于高速公路两侧。2016年5月,松江启动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此后逐渐演变,从一区战略上升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G60星链即源出于此。

在临港松江科技城,卫星互联网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目前,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已作为首个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载体,为国家航空航天产业的创新发展先行试点。

这里不得不提及G60星链的另一家核心企业,由垣信卫星与中科院背景的中科辰新共同设立的格思航天。成立于2022年,格思航天是一家卫星ODM厂商,承接量产卫星设计制造与卫星核心组部件研发业务。

去年6月,格思航天的天使轮融资由火山石投资出手。半年后,公司宣布完成6亿元A轮融资,由中科院资本、松江国投、中科辰新、新鼎资本、厚纪资本共同完成。据了解,格思航天此轮投后估值约为30亿元。

与此同时,格思航天在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建成了G60卫星数字工厂,是长三角首个卫星智能制造数字化“灯塔工厂”。

G60星链的相关企业名单还有很长。围绕着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上海松江飞速引进产业链配套企业,航天宏图、联育、知融、迪爱斯、CE项目、起源太空、中科辰新等多家公司都来了,涵盖遥感软件、卫星运营、数据处理等卫星互联网产业链领域。

这也是上海乃至长三角航天产业的一缕缩影。

2023年,上海发布了《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上海要新引进和培育10家商业航天重点企业,培育5家具备科创板上市条件的硬核企业,扶持一批民营“专精特新”优势企业,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

长三角其他城市也不遑多让。

研发中心在上海、发动机热车台和总装总测基地在湖州,火箭总装总测的基地在嘉兴。像蓝箭航天这样选择在长三角安家的商业航天企业不在少数,这得益于各地对于航天产业的高涨热情,以及航天产业链配套相对完善。

杭州也走出了估值百亿的商业卫星独角兽时空道余,其卫星超级工厂落地浙江台州市。江苏则在过去五年国内商业航天相关企业融资事件中,数量占比11.2%,居全国第二。安徽则贵而不显,以天地信息网络研究院、讯飞数码、航天宏图、北方雷科、四维图新等为代表的企业已形成基于空天数据的应用生态。

路漫漫其修远兮,G60星链拉开了低轨卫星的大幕。

2024,创投圈第一个风口出现

热闹如斯。

就在一周前(1月24日),东方空间正式宣布完成近6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刷新开年融资记录。这是一家运载火箭和新型空天运输工具公司,由90后清华电子工程系校友姚颂带队,至今已累计融资约17亿元人民币,身后集结一份长长的投资人名单。

更早一些,2023年12月,国内首家实现量产和高密度发射的民营火箭公司星河动力宣布完成总额11亿元C及C+轮融资;还有液体运载火箭领域的天兵科技,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估值已超150亿元人民币。

粗略统计,仅垣信卫星所在的卫星领域,2023年就有星启宇航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星移联信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末格思航天完成6亿元A轮融资等。如果将范围放大,则还有面向商业航天微波遥感市场的鹰飒科技、复用液体运载火箭制造商千亿航天、火箭贮箱公司九天行歌等纷纷宣布融资。

梳理下来,2015年起中国商业航天才明显升温。企查查数据显示,商业航天融资事件数量从2015年起开始翻倍,从15起上升至46起;2018年为历年第一高,达到62起;2019-2020年出现回落,直到2021年底,国内商业航天行业只有30多起融资。

2023年,沉寂一段时间的商业航天融资又迎来了爆发。

这之中,几家头部企业成功发射火箭是一大原因。2023年4月,天兵科技历时3年研制的“天龙二号”液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连破七项商业航天记录;此外,在东方空间宣布B轮融资的半个月前,其首款火箭“引力一号”海上首飞成功,创下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的纪录。

颇为轰动的还有2023年7月,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遥二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代号“ZQ-2 Y2”)发射成功,一举填补了中国液氧甲烷火箭技术路线的空白。

至此,VC/PE几年前的投资终于看到了阶段性进展。须知道,每一次发射都花费不菲,从投资机构到背后LP都面临着巨大压力,更不用说创业公司和创始人本身了。

另一边,政策也加了一把火。2023年2月,工信部放开了卫星互联网设备进网许可管理;此后,《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今年1月,《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同步印发。

一位常年关注硬科技领域的VC直言,对比国外的商业航天进程,国内才走了不到1/3,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机遇远大于挑战。因此,我们看到关注商业航天的投资人仍在不断增加。

VC/PE圈流传着一个观点:未知的太空,是人类最后的新大陆。用投资人的话来说,错过“大航海时代”的中国人,决不能再错过即将到来的“大航天时代”了,这才是一场真正走向星辰大海的史诗征途。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投资界
398文章
·
0评论
·
1粉丝
投资界(PEdaily.cn)中国创业与投资专业门户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