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茶”到底:传统茶企上市为何老大难?

2021-07-02 14:03:33
财经无忌
关注
2021-07-02

在传统茶上市屡遭重挫的背景板下,新茶饮上市却屡创佳绩。

图片

来源:财经无忌


近日,离“A股茶叶第一股”只有一步之遥的澜沧古茶,在上会前一天突然向中国证监会申请撤回申报材料。

这让谁是“茶叶第一股”的悬念又添变数。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中国茶叶市场将近3000亿元,却无一家上市茶企。

 

在传统茶上市屡遭重挫的背景板下,新茶饮上市却屡创佳绩。

 

6月30日,奈雪的茶正式登陆港交所,正式成为“全球茶饮第一股”。对于奈雪的茶短短五年多时间内港股成功上市,有投资人这样评价——“因为奈雪不仅值钱,而且赚钱”。

 

在奈雪的茶上市前6天,喜茶“喜迎”D轮融资。投资方均为老股东,估值从去年3月完成C轮后的约160亿元,直达600亿元。此外,近日因洗脑神曲喜提热搜、坚持薄利多销的蜜雪冰城,也在今年年初完成了20个品牌的首轮融资,估值约200亿元人民币,被外界寄予了上市厚望。

 

传统行业也在向新茶饮风口里钻:4月底,广汽集团旗下的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一口气申请了61个“茶”商标,包括:有茶、埃安有茶、埃安的茶、AION TEA、北鼻奶茶、独角北鼻奶茶、UNIVORN TEA等;六月初,中国邮政“邮氧的茶”福建上线。

 

根据《2020 年新式茶饮行业白皮书》显示:新式茶饮已经走过了“原料迭代”的1.0时期、“品类融合多场景”的2.0时期,正式迈入“数字化”的3.0时期。新式茶饮的消费场景不断延伸,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4420亿元的茶饮市场中,新式茶饮市场规模预计到2020年底将达到1020亿元。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未来5-10年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新茶饮市场有3-5倍增长空间。

 

而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茶叶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 年我国茶叶企业总数约七万家,其中规模企业为 1600 余家,仅 87 家企业总资产超过 1 个亿,6 家企业总资产超过 10 亿。

 

一边厢,新茶饮在逐利市场兴风作浪;另一边厢,传统茶企冲击A股上市举步维艰。资本为何会在两茶之间实行双重标准呢?

 

A股已有4000余家上市公司,为啥就等不到一家传统茶企呢?

 

图片

财经大拿吴晓波在《谁将成为“茶中茅台”?》中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在中国人的文化消费习俗中,茶酒不分家,茶与酒,一阴一阳,可以悟道中式人生。白酒业巨子林立,还出了两家万亿市值的公司,然而,你报得出几个茶企的品牌?”

 

这一发问实则也在刺痛中国茶企。

 

去年5月底,中国茶叶、八马茶业、澜沧古茶三家企业均走在冲刺A股“茶叶第一股”这条道路上。

 

但跑在前列的澜沧古茶突然“撤回消息”。证监会官网显示,原定于6月3日IPO上会的澜沧古茶,在6月2日晚间突然撤回了申报材料,按下了IPO的终止键,放弃了冲击A股“茶叶第一股”。

 

图片

这让茶企冲击A股事宜再遭搁置。目前,仅有龙润茶、天福茗茶、信阳毛尖等在港股上市,A股则迟迟未迎来一家茶企。

 

如今,中国茶业市场规模已经接近3000亿元,多家茶企曾试图问鼎“茶叶第一股”。但由于迟迟未形成工业化体系,中国的传统茶企始终被资本看轻。

 

有业内人士指出,茶叶生产属于低技术含量的传统工艺,行业标准执行水平也参差不齐, 传统茶企想要在A股上市确实存在一些普遍难点。

 

以澜沧古茶这样的普洱茶企为例,其多存在区域性、行业集中度较低、行业标准化程度和品牌化程度低等劣势。普洱茶叶生长过程中则易受温度、降水、土壤环境、光照强度等自然条件影响,导致茶叶减产及品质变化。

 

可以说,无法提供标准化的产品、起伏的毛利率、过强的农产品属性,均使得传统茶企难以满足资本的喜好。

 

图片

单单是因为无法提供“标准化产品”,就让业内流传着这样一个戏谑的说法:中国七万家茶企敌不过一家立顿。

 

“国内散装茶,一天一个样,生产者不知道自己要产什么,销售者不知道自己在卖什么,消费者不知道自己在消费什么。”2015年,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会长、八马茶业董事长王文礼就曾向媒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标准化”的痛点。他认为,茶叶的市场很大,但企业没有标准化、爆款的思维。如果大家要买铁观音时,能想到一个品牌,铁观音的消费都往这个品牌上集中,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国内光是铁观音都有好几百种,散装茶,一天一个样。在我看来,铁观音只要几个产品就够,不用几百种,多了消费者也分不清。茶企要有爆款思维。”

 

但要做爆款,就要攻克茶叶“标准化生产”这一难题——只有实现了“标准化”,才能实现“规模化”,也才能形成“品牌化”,最终冲击上市。但标准难以建立,则是这一行业长期痛点。毕竟,将评判标准固化,将制作内容量化,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涉及采摘度、发酵度、烘焙程度等方面,还需要在品茶环节,固化茶的香气、甜度、汤色、滋味,形成一套可行性的评判标准。

 

江苏省常州市茅山雨沁园茶场制茶人徐钟以切身感受告诉财经无忌,制茶过程中的标准化真的很难实现。在他看来,天气、人工、机械是阻碍标准化实施的三大重要因素。

 

图片

“现状就是这样。首先是茶叶的季节性很强,就拿我们绿茶来说,春季的天气变化对一整年的经营状况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而天气状况对茶叶标准化的影响是最大的——这涉及原料芽头出芽率、头采芽是肥壮还是细长、鲜叶干湿度、光照是否充足。不过,即使我们在原料阶段严格把关,大体也只能维持茶叶成品在外形标准上达到两到三天的统一。从我们自身来说,这个期间的产量不会超过一千斤。在我们当地,已经算不少了。”

 

在徐钟看来,影响茶叶实现标准化的第二大因素是人工。全国各地的茶厂都需要优秀的采茶工,这是机械所无法代替的。采茶工以四川、安徽、湖北的中老年女性为主。大部分都属于踏实肯干,当然也不乏偷奸耍滑。各地茶叶根据地区特点,采摘标准不一样。有经验的采茶工会按照你的要求科学采摘,甚至知道怎么采不伤芽柄和叶底。遇上一群行事莽撞的,茶叶整体质量就要下降不少。而且,采茶工大多数是季节工,到了春季才会从全国各地赶来采茶,人员流动性较大。今年在这个茶场采茶的,明年不一定会来,所以采摘标准就又必须再重申一次。”

 

“大多数客户都认为手工制茶比机械制茶要好,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生产出更先进的机器来提高茶叶品质呢?为什么我们近十年都在用类似的制茶机器工作呢?并不是我们不想更换,而是市场上不提供。”徐钟向财经无忌表示。

 

也正是因为中国茶产业标准化的”无法对齐”,造成了我国茶叶质量的参差不齐。

 

图片

而世界上其他主要产茶国,不论是茶园的管理,还是茶叶的加工,均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机械化生产。生产的产品一致性很高,为茶叶品牌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球最大茶叶品牌立顿之所以大获成功,便是其工业化操作、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的结果。而其成功的关键一环,便是解决了世界市场的标准化问题:产品是袋装定量,冲泡有时间说明,操作是简单易懂。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按说明书操作,一杯标准口味的红茶就新鲜出炉。

 

图片

受困于标准化生产,直接导致了中国茶企后续规模化生产受限。“规模以上的品牌茶企,在生产设备上投入很多,比如仓库都是冷库以保证产品的品质,这种设备投入的程度,就像别人家开着拖拉机,我们已经开上了宝马车,但产能却没法得到充分发挥。”王文礼认为,茶企普遍盈利能力不高,一方面,茶叶是个慢热型的产业;另一方面,产能通常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有当销售进一步集中到品牌茶企上,才能更好地提高盈利能力。”

 

根据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茶叶相关企业147.72万家,2020年新增32.84万家,今年一季度新增6.15万家。偌大的茶企规模,A股却难觅上市踪迹。

 

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刘仲华在接受媒体采访回答“为何茶企鲜有上市公司”时指出,首先是主板要求的盘子往往比较大,但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资本管理结构、盈利能力却与上市公司的要求有一定距离,而民营茶企往往规模又较小。

 

图片

资本市场上,传统茶企一直难以突破,新式茶饮却备受资本追捧。传统茶企又能否跟随新式茶饮的上市路,汲取一些经验呢?

 

以新近港股上市的奈雪的茶为例:在多轮融资过程中,奈雪的茶在商业模式、营销体系、产品体系等方面都经历了资本的“洗礼”。

 

就营业规模而言,2019年奈雪的茶营业收入为25.02亿元,是同期澜沧古茶的6.57倍。

 

在产品体系上,奈雪的茶通过新媒体进行营销,打造生活方式品牌;重视产品质量,使用高品质茶叶、鲜牛奶及新鲜水果制作茶饮,采用集中化、数字化的存货管理系统,根据每间茶饮店的季节性需求采购原料;拥有持续打造爆款招牌产品的能力,通过大量客户订单进行数据分析,不断完善招牌产品配方来适应顾客喜好;与超过300家知名原材料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随着数据库的逐渐庞大,公司使用大数据分析来吸引顾客、优化和开发产品。

 

图片

相比之下,传统茶企则落后许多:价格受供应数量、采购价格、品质等影响。加工生产过程中也存在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等弊端。

 

或许,当传统茶企在产品标准、销售体系、发展前景方面对标对齐新茶饮后, A股市场才会有望迎来“茶叶第一股”。

 

制茶人徐钟就认为,面对新茶饮,传统茶需要更多“自强式赋能”:“很多制茶人在对待传统茶叶与新式茶饮的关系上显得很激动,抛出一句‘传统茶健康、新式茶饮不健康’。我觉得倒是大可不必,茶叶是传统的,新茶饮是传统茶叶的‘深加工’,我们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传统茶自身价值上来。”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财经无忌
208文章
·
0评论
·
0粉丝
我们更懂中国商业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