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网贷广告,狙击贫下中农
借来的钱,迟早要还,尤其是有利息的那种。
奇葩广告又在各大门户网站首页屠版了,继歪嘴龙王赘婿爽文之后,这一次让网友们上头的,是网贷。
只见屏幕上,一位憨厚的农民工兄弟带着老母亲坐上飞机,老母亲忽感晕机,农民工兄弟急得大喊空姐,要求开窗透气。
这刻板印象拿捏得堪称精准,不知道坐飞机不能开窗的农民工,配上前排乘客翻到看不见瞳孔的白眼,到位。
不出意料地,反转开始,后排老板打扮的大哥伸出正义的援手,一边喊着帮农民工兄弟出升舱的钱,一边捞过大兄弟的手机,帮人申请了15万的网贷。
嗯?不是说升舱的钱,大哥你出了吗?
微妙的逻辑问题被自动忽略,大哥和农民工兄弟一唱一和,用浮夸的演技介绍起京东金条——大品牌、利息低、放款快。简而言之一句话,我们和其他网贷平台不一样。
轻轻松松,营造出这些钱借下来可以随便花的错觉,妙啊。
野到不可思议
实际上,类似的奇葩网贷广告早已有之。今年九月,360借条就曾经因为不当广告公开道歉。
这条被骂上热搜的广告,主角也和京东金条这次广告一样来自社会底层,一位身材矮小且衣着褴褛的老汉。只不过,这一次和他搭对手戏的,是穿着空姐制服的妙龄小姑娘。
老汉提着一挂猪肉,站在破败的农家小院门口,跟姑娘说自己会努力,让她过上好日子。姑娘抬眼看了下农家小院,前脚还在说着“没事,我不在意这些”,转头就因为老汉没有360借条额度提出分手。
“你连360借条都不知道,拿什么给我以后?你家这个样子,拿什么抵抗风险?”
老汉刚说了一句网贷利息太高,姑娘就开始打起口播广告,介绍360借条的优点,直到老汉申请下15万额度,才满意地点头表示愿意再给他一次机会。
女性职业职业歧视、拜金主义、贫富差距、年龄鸿沟、城乡双轨、身材样貌,能挑动网友神经的情绪点,统统包罗进短短几十秒里面。
荒诞离奇,又充满和爽文异曲同工的反转,足以让广大新媒体工作者自叹弗如。
这仅仅是360借条野路子广告中的一段。通过类似的演员配置,雷同的台词,甚至疑似同一块道具猪肉,粗制滥造不需审核的流媒体广告层出不穷,轻松收割流量,正暗合了那个网贷行业内流传甚广的说法:“好名声胜过坏名声,坏名声胜过没名声”。
根据广告界经典理论“睡眠者效应”,受众在看到简单粗暴的广告时,内心可能会产生反感,但当时间过去,就会忘记第一时间看到广告时的不适之感,只会记得其中的重点内容。
换言之,广告越奇葩、越醒目越好,最好能被反复骂上热搜,只要传播开,受众迟早会忘记这些广告的具体内容,脑子里只留下借钱就去某某平台的印象。
在这种指导逻辑下,网贷平台的奇葩广告可谓大型养蛊现场,用歧视挑动对立和焦虑已经算是标配,更高级的,是完全放弃常识,把网贷合理化、常态化。
演过空姐爱情故事的老汉,立马化身帮大老板主动守车的好心人,老板为了感恩,抬手就帮老汉申请下10万借款额度。
京东金条另一条宣传视频,也走了同样的“报恩”路线。一个外卖小哥救下晕倒街头的某大公司董事长,董事长在病床上醒来以后,第一件事不是问人家垫付了多少钱,而是让小哥登陆网贷平台,看看他能借多少钱。
在这些广告的语境里,帮你借钱,等同于给你送钱。
奇葩制造机
线上奇葩广告,只是网贷平台塑造的社会奇景一隅。
巨大的横幅和海报,写着加油卡充值、银行卡加油9折、到店洗车、优惠车险、违章代缴,你以为是加油站、4S店,或者洗车店在做活动,没想到走进去才发现,其实是一家网贷平台在通过优惠、便利场景营销获客,吸引有车一族。
用各种省钱项目、赚钱项目吸引客户,在网贷行业激烈的竞争里,已经显得过于保守。
捆绑获客,是网贷平台在常规借贷关系上做出的奇妙突破——想要借款,先推荐身边的人来投资。通过这种方式,网贷平台一举解决了资产端和资金端获客问题,还压缩了风险,让借款人推荐的投资者成为借款人的担保人。
但问题是,既然能找到投资人,为什么借款人不直接向投资人借钱?
富有创造力的网贷平台们,不止广告和获客渠道狂野不羁,爆雷跑路的时候给出的抵债方案也思路清奇。
2013年,山东平台“乐网贷”爆雷,拖欠全国各地近400位受害人2600多万,面对投资人上门讨债,这家平台的老板说自己名下有450万斤大蒜等多项资产,大不了拿大蒜出来抵债,为网贷平台们打开实物抵债新世界的大门。
随后几年,拿酒兑付、拿树兑付的离奇兑付形式隔三岔五就能冒出来。
乱象的根源,在于这个行业的入局者们本身就良莠不齐。除了因为创新增长乏力,急需用新的高收益高增长率业务赚钱的互联网公司,剩下的多得是毫无资质,趁乱入局的牛鬼蛇神。
要成立一个网贷平台,成本实在低廉,只要拿出几十万启动资金注册个公司,拉三五个合伙人,在淘宝上花几千块钱一条龙解决“风控系统”、APP设计,再花点钱做做推广、登陆各大应用商店,一个盘子就这么起来了。
汹涌的借贷浪潮里,只要利息要得高,时间给得短,逾期就是小问题,哪怕逾期率超过60%,照样有得赚。实在不行,还能花个几千上万,购买专业的暴力催收服务。
2019年7月份,实时网贷活跃企业数量超过4000家,这其中不少都是通过这条分工明确的流水线诞生的,蔓延的产业链,细分到具体环节的分工,严丝合缝组成一个不断吞噬借款者的巨大机器。
当这台机器运转起来,韭菜一茬茬倒下,毫无还手之力。
涸泽而渔,定向狙击
奇葩网贷广告最值得被警惕的,并不只是通过有意无意的暗示,把借贷合理化,而是他们已经不想再等韭菜长肥。
2020本来就是困难的一年,受新冠疫情冲击,经过连续数月的入不敷出,原先作为网贷主要韭菜田的都市人群,债务堆积早已到达“爆雷”边缘。
年中出台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虽然限制了用于消费的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也对偿还模式做出诸如先息后本不得超过一年等具体规定,明确提出催收不得涉及无关第三人。
但这些规定,实际的约束力,尤其对民间小型互联网借贷平台的约束力,依然有待观察。
即使顶着政策压力,网贷平台们依然在追求快速扩展,还把目光投向了社会中下层劳动力。屏幕上的农民工、外卖小哥、农村老汉等角色,毫不遮掩地昭示了网贷平台的野心。
城市白领、大学生、技术工人身上榨取的利益,已经不能满足他们胃口,他们要沉下去,敲骨吸髓。
带有定向狙击意味的奇葩广告被炮制出来,大量投放进入抖音、快手,精心设计的冲突、充满带入感的情节,无限突出借款人的窘境,弱化还钱和利息,让借款人有一种“借了一定能还上”,“借钱就能让生活更美好”的错觉。
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年轻人,尚且难以绕开网贷们精心设计的陷阱,被拖入不断拆借,依然越发扩大的债务漩涡,更何况那些缺乏金融风险意识,更缺乏抗风险能力的底层劳动力们?
可一旦被这些广告吸引跌入漩涡,他们并不会获得那些广告里包装出来的尊严、体面,他们只会被债务追着跑,疲于奔命,无处可逃。
借来的钱,迟早要还,尤其是有利息的那种,可惜,没有任何一条广告会提醒这一点。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