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3》戏中戏:票房遭疑,口碑的博弈还是金钱的角力?

2016-03-08 21:42:36
视野
关注
2016-03-08

3月4日上映之后,电影《叶问3》频频传来票房捷报。顶着“60小时破4亿”、“最快破2亿的华语功夫片”众多光环,大有挑战影史冠军《美人鱼》之势。然而,随之而来的各方质疑声也将其推上了舆论漩涡。

3月4日上映之后,电影《叶问3》频频传来票房捷报。顶着“60小时破4亿”、“最快破2亿的华语功夫片”众多光环,大有挑战影史冠军《美人鱼》之势。然而,随之而来的各方质疑声也将其推上了舆论漩涡。


票房被指造假,引广电总局追查


3月6日,虎嗅网刊出了商业评论人陈昌业一篇文章,题目直指叶问3票房造假。





而早在3月5日晚,微信公众号“电影票房”就以“痛心疾首”的板式表达:请不要再造假了!



次日凌晨,还在微博上贴出一张中影国际影城(光谷天河店)的实时售票图,图中显示,影城从半夜0:56开始,每隔10分钟就排映一场《叶问3》,票价竟然高达203元。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媒体和网友纷纷上传截图,直指《叶问3》存在“幽灵场”、天价票等现象,电影票房或严重注水。


超短排片间隔


早晨6点25分场次全满






前两排整齐售完


事件经过连续几天的发酵,电影局也开始关注,并迅速做出了回应:


近日,在全国开展电影市场专项治理工作期间,个别影片、部分影院在某个时间节点上出现了虚假排场及注水票房现象,对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构成了严重干扰,破坏了市场秩序,对此电影局保持高度关注,正在对相关情况进行严肃排查。



此外,广电总局也对此次《叶问3》票房风波作出了反应。


一方面,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朋友圈表态,如今电影市场来之不易,希望大家珍惜。



另一方面,广电总局连发四份红头文件,要求四家网络票务机构提供《叶问3》的票务合作合同进行审查,《叶问3》负责人也被约谈。




与此同时,最新数据显示,3月7日《叶问3》票房只有5000万,与前几天每天一亿多的票房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如此,给电影提供票房保底的A股上市公司神开股份或许受此影响,也没有追随昨天大盘的涨势,盘中大跌3.16%,尾盘收报15.28,跌幅为1.36%;至于今天,股价跌幅一度达到8.64%,最终收跌4.71%。


至于港股十方控股,今日(3月8日)更是直接暴跌28.62%。




十方控股3月8日走势


电影票房造假 泛滥成灾多年


事实上,票房造假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遭到票房数据造假质疑的,远非《叶问3》一家。



譬如2015年卖得最好的两部国产片《捉妖记》和《港囧》,都曾遭到“票房造假”的指责。


特别是前票房冠军《捉妖记》,上映后期连续被网友扒出幽灵场、午夜场100%上座率、同一个影厅每隔15分钟放映一场等问题。对此,片方安乐影业曾回应道:“因总部公益放映安排要求下达时,跟一些影院沟通信息不畅,导致部分影城排映出错。”

 

自己的影院还“沟通不畅”,那么片方和其他影院该怎么沟通?如此解释似乎略显苍白。

 

除此,徐峥的《港囧》票房一路走高的同时,也曾被质疑有“幽灵场”。后来,影片发行方光线传媒之后对此澄清,并称欲对造谣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权。至于法律维权真是出自对声誉的保护?还是只是“狼来了”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繁荣表面之下暗流汹涌


尼采曾说,人跟树一样,越是向往更高处的阳光,它的根越要伸向黑暗的土壤。这句话用来形容当今中国电影市场再好不过。


那边,201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高达440.69亿,一片春和景明欣欣向荣之态;这边,据网易娱乐报道,业内人士却感叹,440多亿里面至少45亿被影院偷走了。

 

参与一部影片的分账,主要是三位玩家:制片方、发行方和院线。院线是离观众最近的一方,也是离钱最近的一方。向上报的票房越少,影院自然就能从片方应得的片酬中偷的越多。

 

影院比较普遍的“偷票房”手法,无外乎以下两种:

 

1. 捆绑套餐:影片上映前,发行方一般会与院线约定“最低票价”,当然实际情况还是按照市场行情定价。如果单单按照票价与片方分账,影院自然无利可图。但如果将一张电影票捆绑成套餐“电影票+爆米花+可乐”来出售,以最低票价与片方分账,剩下的自然就以“爆米花+可乐”的名义收入囊中了。

 

2. 双系统:影院采取“报账+记账”双系统来统计影片票房。对外的报账系统与国家票房监控系统联网,我们和片方获知的电影票房都是从这套系统中来。而另一套票房系统则是影院私自设置的记账系统,同样可以打印影票,但票房却被影院自己私吞了。

 

为了获利,商人的智慧似乎是无穷尽的,特别是一些“不那么光明磊落的智慧”。院线方除了自己造假,还会拉着制片方、发行方一起造假。

 

返点、买票房就是最典型的手段。

 

排片量是观影大众选择影片占比很大的一个因素,倘若院线给影片更高的排片量,而作为回报,片方返点给院线,从而获得更多的分账。

 

至于买票房,获得高关注度和高排片量,制造关注,拉动观影,背后获得的利益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自掏腰包购买票房,远远不是赔本赚吆喝那么简单。



资本进场 电影不再只是电影

 

毫无疑问,电影属于文化、属于艺术的范畴,但拍电影同样离不开的,还有金钱。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入局,无疑是将电影变成了资本家进行金融游戏的道具:


票房和股价联系在一起,大银幕背后的利益链,通过二级市场,将普通股民也牵入其中。


2012年,受到《泰囧》大卖的消息刺激,光线传媒股价持续拉升。光线传媒当时发布的公告称,截至12月23日24时,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上映12天,票房达到约6.9亿元,预计为公司带来票房分账收入约2.62亿元。

 

与之相反的是,2013 年 12 月 18 日,华谊兄弟举行《私人订制》看片会,主要面向媒体记者和机构投资者。由于口碑未及预期,第二天,华谊兄弟股票跌停。


正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叶问3》,此前就传出了10亿高票房保底的消息。随后爆出的一系列上市公司、P2P、众筹平台(背后都是上海快鹿集团)的资本运作的套路更是令人应接不暇。P2P、众筹的创新玩法,是利用大众对电影的未来预期,以票房预期收益权为筹码,向大众筹资。


“电影+资本”也许的确是一种金融创新,但背后的风险又有多大呢?电影市场诡谲多变,既有台湾史诗巨制《赛德克巴莱》,豆瓣8.7的高分,却在大陆遭遇“票房滑铁卢”,也有小成本制作《夏洛特烦恼》逆袭斩获14亿票房。想要精准把握观影人的口味,也许并不容易。毕竟,人心是最难猜的。


人心的难测的,于是有些人,就试图去将票房变成可控的。只是,如果电影被资本捆绑,对于那一群真正热爱这个行业,并持续为之付出心血的电影人来说,这不公平,也是一种侮辱。


在国内,由于没有好莱坞的反垄断,抑或香港影业协会这样的自律组织,票房造假的丑闻才会成为疥藓之疾,演变成今日的局面。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反制片方、发行方、院线三位一体,建立无利益关系的独立票房统计机构。



快鹿集团,资本的“导演”?


华谊,你看看人家(快鹿集团),你幼稚了吧?”


这是“好奇心日报”在讲述华谊与快鹿的电影资本运作时,发出的一句感叹,那么,《叶问3》背后的金钱游戏,到底有多精彩呢?


时间回到2月24日,一家名为神开股份的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准备以 4900 万人民币认购《叶问3》的票房收益权;同日,另一家上市公司十方控股亦通过官方微信公号发布消息,称公司以 1.1 亿购买了《叶问 3 》 55 %的票房收益权。


也就是说,电影尚未上映,《叶问3》制片方已经获得1.6亿收入。


同时,与票房收益权相对的,是一份十亿票房的“保底承诺”。具体而言,即倘若《叶问3》上映后,票房未能达到十亿,承诺方将补齐差价。


将之放在一起,即为资本市场上一种十分常见的游戏工具——对赌。


所谓对赌,即电影制作完成后,制片方以某一价格将票房收益权的一定百分比出售,倘若电影票房未能达到某一数字,收益权购买方则需要补齐差价,即兜底,倘若超出,则收益权购买方能获得额外收益。简单地讲,就是将电影票房的风险与收益同时转嫁到后者身上。


而在电影资本市场,对赌的例子也并不罕见,譬如《港囧》与《一步之遥》,只不过两者结局大相径庭。前者票房表现优异,对赌方香港上市公司21控股赚得盆满钵满,后者却遭遇了票房滑铁卢,兜底方万达集团有苦难言,甚至发生了国民老公与《一步之遥》的撕B大战。


回到此次《叶问3》事件。《叶问1》、《叶问2》两部电影上映以来,票房与口碑都还不错,算得上一个优质的“IP”,24日当天,认购《叶问3》收益权的两家上市公司,当天股价皆迎来“涨停板”,不过,饶有趣味的是,第二天却又同时遭遇“跌停板”。


当然,《叶问3》背后资本的表演远非一个对赌协议,一个有迹可循的涨停,以及一个莫名其妙的跌停这么简单。


首先,上文提到的两家上市公司都与快鹿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快鹿集团为神开股份的实际控制方,至于十方控股,快鹿集团是其第二大股东,此外,快鹿集团还是《叶问3》重要的制作方。


也就是说,上文提到十亿对赌协议的实质,是快鹿集团将左手的钱放到了右手,倘若电影大卖,两家上市公司的股价自然飘红,倘若票房不及预期,兜底的资金也没有流入外人的口袋。


其次,据《北京商报》报道,在《叶问3》的制作上,除了快鹿集团自己的钱之外,快鹿集团旗下的当天财富、当天金融等在线平台也以不同形式发起了《叶问3》的项目融资,面向普通投资者提供8%甚至更高的承诺收益。


而早在1月20日,新华社就曾发表题为《有些“理财公司”背后藏着哪些“名堂”?》的文章,质疑上海一些“理财公司”的高回报“理财产品”,“金鹿财行”和“当天财富”两家公司榜上有名。当然,这些“名堂”与《叶问3》项目是否存在关联,我们不得而知。




一方面,《叶问3》十亿保底协议的签订双方都与快鹿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倘若票房惨淡,神开股份、十方控股两家公司很有可能遭遇2013年华谊兄弟的尴尬;另一方面,快鹿集团董事长施建祥投资出品的另一部电影《大轰炸》已经进入后期制作阶段,不知道,会不会有一系列围绕《大轰炸》制作的互金产品问世。


毫无疑问,一个高票房的《叶问3》,带给两家上市公司以及《大轰炸》等后续电影的,只有好处。


当然,得是一个真正高票房的《叶问3》。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视野
152文章
·
0评论
·
27粉丝
关注资本市场及互联网金融。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