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激增、毛利率下滑,沁恒微科创板IPO之路暗藏隐忧
在“国产替代”成为硬科技赛道核心逻辑的当下,南京沁恒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沁恒微”)凭借“核心IP自研、青稞RISC-V内核商业化、USB桥接芯片国产出货第一”等标签,成为科创板受理队列中备受关注的“集成电路设计小巨人”。
文|翠鸟资本
在“国产替代”成为硬科技赛道核心逻辑的当下,南京沁恒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沁恒微”)凭借“核心IP自研、青稞RISC-V内核商业化、USB桥接芯片国产出货第一”等标签,成为科创板受理队列中备受关注的“集成电路设计小巨人”。
作为一家深耕接口芯片与互连型MCU领域20余年的企业,沁恒微的技术路径鲜明——摒弃行业常规的“外购IP整合”模式,坚持“先打IP地基、再建芯片高楼”,形成覆盖微处理器内核、USB/蓝牙/以太网接口的自主技术体系,其青稞RISC-V内核芯片累计出货超亿颗,USB桥接芯片2024年全球市占率约4%、国内市占率达13%,在细分领域树立国产标杆。
然而,我们通过翻阅其招股书发现,“国产替代”光环之下,公司治理、财务稳健性层面的隐忧已逐步显现。沁恒微的科创板闯关之路,既是国产芯片企业“从技术自主到商业闭环”的缩影,也需跨越多重考验。
表决权高度集中
沁恒微的股权结构自创立之初便烙印着鲜明的家族属性,且历经多轮整合后,实控人王春华的控制权进一步强化,形成“一人独大”的治理格局,这一特征或成为科创板审核的核心关注点之一。
从股权演进历程来看,公司控制权的集中具有明确的路径依赖。
2004年5月,沁恒微前身南京异或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异或科技”)由王春华父亲王炳余、母亲尹启凤各出资100万元设立,初始股权各占50%,彼时业务尚未聚焦接口芯片领域。2019年6月,异或科技启动股改转型为股份公司,却未按行业常规先履行审计与评估程序,虽后续通过追溯审计、追溯评估完成补正,且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2月出具“无重大违法违规”说明,但这一程序瑕疵仍为股权规范留下注脚。
同年,为解决同业竞争、整合家族芯片业务,沁恒微推进核心资产梳理:将控股股东江苏沁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江苏沁恒”)的芯片二次应用开发业务、关联方南京沁恒电子有限公司(下称“沁恒电子”)的销售业务、南京沁恒联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沁恒联芯”)的闲置主体纳入统一管理——江苏沁恒转型园区租赁与投资业务,沁恒电子2020年9月注销,沁恒联芯2021年11月注销。至此,沁恒微成为王春华家族旗下唯一芯片研发销售平台,为控制权集中奠定业务基础。
2024年4月的家族内部股权转让,进一步将控制权推向高度集中。
据招股书披露,王炳余将其持有的600万股无偿转让给王春华,同时异或科技发展中心(有限合伙)(下称“异或合伙”)向江苏沁恒转让1363.6347万股,通过股权层级简化,王春华的控制路径更趋清晰。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王春华通过“直接持股+控股股东+员工持股平台”三层架构实现绝对控制:直接持有28.46%股份,通过江苏沁恒(持股56.04%)间接控制,再以异或合伙执行事务合伙人身份(持股10.06%)掌握对应表决权,三者叠加合计控制94.57%表决权,在股东会、董事会层面具备实质“一票否决权”。

沁恒微股权结构,图自招股书
即便此次IPO计划公开发行不超过2108.0729万股(发行后总股本不超8432.2916万股,公开发行占比≥25%),王春华的控股比例仍将超70%,未根本改变控制权集中格局。招股书亦明确提示风险:“若王春华利用实控人身份对人事任免、经营决策进行不当控制,可能导致法人治理结构失效,损害其他股东利益。”
此外,家族成员的深度参与进一步凸显治理特殊性。王春华配偶符娟持有异或合伙30.43%份额,为该员工持股平台第一大出资人;父亲王炳余虽不直接持有沁恒微股份,仍持有江苏沁恒5%股份并担任监事,形成“夫妻店+父子档”的治理结构。
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有助于稳定控制权,但长期而言,易引发市场对“决策独立性”“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担忧——科创板审核历来注重“技术民主化”与“治理规范化”的平衡,过高的控制权集中度或成为监管问询的重点方向。
业绩增长压力显现
从营收数据看,沁恒微符合硬科技企业的增长预期:2022-2024年营收从2.38亿元增至3.97亿元,年复合增速29.05%,2025年上半年再获2.49亿元营收;归母净利润从5910.41万元增至1.04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接近1亿元,盈利规模稳步扩张。但深入拆解财务数据,毛利率下滑、存货高企、研发强度回落等压力已逐步显现,这几方面都在考验公司的财务稳健性。
沁恒微的主营业务毛利率自2022年起呈现持续下滑趋势:2022年为63.32%,2023年降至58.82%,2024年进一步跌至57.51%,2025年上半年虽回升至60.46%,但仍较2022年高点低近3个百分点。毛利率的波动,本质是产品单价承压与成本控制的综合结果。

沁恒微各主要产品的销售单价及变动情况,图自招股书
从产品单价看,公司核心产品均面临降价压力:USB接口芯片单价从2022年1.42元/颗降至2025年上半年1.15元/颗,降幅19%;蓝牙接口芯片从2.35元/颗降至1.77元/颗,降幅24.7%;以太网接口芯片从3.12元/颗降至1.76元/颗,降幅43.7%;MCU芯片单价虽从6.89元/颗升至7.98元/颗,但主要系高规格产品占比提升,低规格产品仍面临价格竞争。
产品定价承压的核心原因,在于客户结构分散导致的议价能力较弱。2022-2024年,沁恒微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10.28%、15.05%、14.15%,2025年上半年提升至16.67%,但客户集中度仍处于行业极低水平。
据招股书披露,公司客户总数超2000家,但单一客户平均订单金额不足20万元,小额订单与分散客户特征使其难以形成规模化采购对应的议价优势,在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不得不通过价格调整维持市场份额。
存货规模持续攀升
伴随业务规模扩张,沁恒微的存货规模持续攀升,且潜在跌价风险逐步显现。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9580.59万元、10305.9万元、13957.06万元、16736.99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维持在20%-23%区间,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存货结构中,库存商品占比超60%,主要系公司为应对下游需求波动提前备货,以及部分产品因技术迭代面临滞销风险。
存货跌价准备的持续增长印证了这一风险:2022-2025年上半年,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从2089.08万元增至3562.27万元,占存货账面价值的比例从21.81%升至21.29%,反映出部分产品的可变现净值已低于成本。招股书明确提示:“若未来下游应用需求变化、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存货滞销,将进一步加大存货跌价风险,对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研发投入不足
研发投入是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构筑技术壁垒的核心支撑,但沁恒微的研发费用率呈现持续回落趋势:2022年为25.54%,2023年降至22.01%,2024年进一步降至19.20,2025年上半年仅为15.46%,三年半时间内下降10.08个百分点。尽管该比例仍高于科创板“研发投入占比≥5%”的监管底线,但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差距明显——2024年度,泰凌微(688591.SH)、裕太微(688515.SH)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6.06%、74.1%,显著高于沁恒微的19.2%。

沁恒微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情况,图自招股书
公司将研发费用率下滑解释为“营收规模扩大的稀释作用”,但需注意的是,沁恒微正推进USB4、高性能RISC-V内核、多模无线SoC等关键技术研发,若研发投入强度持续回落,或影响技术迭代进度。
此外,公司盈利对税收优惠的依赖亦需关注。2022-2025年上半年,税收优惠金额占公司利润总额的比例稳定在21%-23%,相当于每100万元利润总额中约22万元来自税收优惠。尽管税收优惠是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体现,但若未来政策调整或公司不再符合优惠条件,盈利稳定性将面临挑战。
科创板的核心逻辑,是“硬科技”与“可持续增长”的深度结合,而非单一技术叙事的背书。而沁恒微的挑战,亦是众多国产芯片企业的共同命题——如何在“技术自主”与“商业生存”之间找到平衡,在国际竞争中逐步缩小差距。这不仅是其登陆科创板的必答题,更是长期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芯片品牌”的核心命题。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

翠鸟资本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2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