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物流,闪送物流配送的下一站?
从1对1急送到无人机配送,闪送打通低空物流“最后一公里”
作者 | 李白玉 来源 | 野马财经
2025年以来,随着“低空经济”从概念阶段逐步迈向产业构建期,多个试点城市相继开放空域,深圳、杭州等地先后启动低空物流项目,推动配送网络由地面单层向“空地协同”立体化演进。
在所有参与者中,闪送(Nasdaq:FLX)的出现值得关注。这家以“1对1急送”起家的平台企业,正试图通过其遍布全国的用户网络、调度系统与即时配送经验,构建一套“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协调”的现代化城市低空经济运行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当顺丰、京东、菜鸟等物流巨头纷纷押注无人机战略时,闪送为何能率先进入城市体系?作为深耕即时配送的民生企业,闪送是如何构建出一套新型低空物流模式的?
01
闪送迈向民生服务建设
2025年6月,杭州市余杭区启动一个低空物流商业化验证项目,由政府主导推进城市级低空网络建设,企业协同运营,最终构建一套可运行、可复制的低空物流体系。
在这个项目中,闪送基于订单需求数据提供起降场规划建议、开放匹配的订单配送需求,无人机供应商负责飞行运营,杭州低空负责起降点建设运营、无人机起降的地面服务。这一模式的关键,不在于无人机飞了多少单,而在于它真正具备了“从接入到调度再到交付”的系统闭环能力。
和过去那些只解决“飞得了”问题的项目不同,杭州试图解决的是“飞得进调度系统、飞得上订单链路、飞得进城市治理”的问题。
以闪送为例,其在项目中的角色不是“提供无人机”,而是作为连接城市民生需求与多元运力之间的“平台中枢”:一方面通过平台接入端实时识别用户高频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数据反向支持起降点部署、航线优化、飞行窗口管理等关键决策。它不是送货的一环,而是调度逻辑的一部分。
这背后的价值在于:无人机不再是一种展示型科技,而是一种具备运营价值的运力形式。其出现并非为了“替代骑手”,而是精准补足那些骑手难以高效服务的场景:高峰期车流拥堵、跨江区域绕行成本高、特殊物品交付要求高等。换句话说,它提供的并不是“同样的交付”,而是解决“服务盲区”的补位能力。
这也意味着,低空经济已从“点状试验”进入“结构性建设”的过程当中。以平台为中枢、以标准为底座的协同体系,正在成为现代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能力之一。无人机不再是单点技术突破,而是代表着城市服务系统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迈进的现实样本。
而闪送的意义,也不在于飞得比别人更早,而在于它在服务体系中找到了无人机真正该出现的坐标位置;对于闪送来说,这是一次从即时配送平台到民生服务底盘的角色转变。
02
为何闪送在低空经济中率先落地
如果说第一阶段的低空物流是在测试“能不能飞”,那么真正的运营阶段考验的,是“谁有能力承接飞行”。尽管闪送并不是一家以低空物流起家的公司,但它却拥有足够的底层建设能力,从而在低空经济的转折点上率先实现落地。
所谓的底层建设能力,第一层能力是调度算法与数据网络的完备性。目前闪送覆盖全国297个城市,拥有超1亿活跃用户与292万注册骑手,每天生成亿级别真实订单轨迹;这些数据不仅沉淀了用户需求的时空分布,还形成了城市配送“热力图”与运力应力分析系统。相比那些新入局的无人机技术公司,闪送手里握的是可以直接调用的“真实场景地图”。
第二层能力是平台系统的复用性与适配效率。过去很多无人机项目之所以难以规模化,是因为平台系统要“从头开发”,调度机制、订单派发、用户交互全部割裂。而闪送在已有的地面调度系统基础上,仅需对订单分发逻辑进行扩展,即可引入飞行运力模块。
第三层能力则体现为政企协同机制的经验积累。杭州模式之所以具备参考价值,在于它不是企业自建闭环,而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协作为路径推动体系建设。闪送在试点中并不强调“技术主导权”,而是专注于调度平台对接、数据接口打通与系统适配。
这三种能力叠加的结果是:闪送不是最早提出无人机配送的玩家,也不是飞得最远、飞得最快的技术方,但它可能是目前国内最具“低空物流规模化运营”条件的平台型企业。
当前,“新质生产力”已被列入国家战略体系核心关键词,而城市运行的本质,正是新质生产力落地的前沿场域。真正具备“场景识别+运力调度+系统整合”能力的平台型企业,将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核心节点。而闪送的能力升级,不只是服务能力的增强,更是对公共系统稳定性的一次有机补强。
03
闪送无人机业务的长期发展价值
在杭州的试点中,闪送对无人机业务的定位非常清晰。它并不承担“替代骑手”的任务,而是通过针对性场景介入,为城市物流体系补上原本难以覆盖的“服务盲区”;这也决定了闪送无人机配送的长期价值不在短期放量,而在结构优化。
闪送无人机配送第一重价值,是对城市“难度订单”的承接能力补充。传统骑手体系擅长处理密集订单与短时响应,但对某些特殊场景天然存在效率瓶颈,例如:夜间/暴雨等恶劣天气、跨江/偏远区域、医疗类高时效需求(如试剂、药品)、早晚高峰拥堵时间等。
这些场景不仅履约成本高,而且容易引发服务投诉或安全风险。无人机在这些节点中接过“边缘场景”的交付任务,既提升了整体履约能力,也有效释放了骑手体系的压力。
第二重价值,是“科技向善”理念的具体化落地。很多企业谈“科技向善”停留在传播话术层面,闪送却将其纳入调度逻辑设计之中;其无人机接单逻辑,并不以“效率最优”为第一原则,而是以“风险最小化”“用户体验最稳态”为首要考量。从提速不提价、重点打造更快的服务更好的体验就可见一斑。
平台在骑手调度算法基础上叠加飞行运力判断,动态分配最适合的履约方式,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人机协同”的民生服务机制,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基于服务系统效率的科学规划。
第三重价值,在于长期履约成本结构的优化潜力。当前无人机配送仍处于运营成本偏高、单位履约价格不具备价格优势的早期阶段。但其成本结构与地面运力不同,具备明显的规模递减特性。
一旦飞行密度提升、航线复用率提高、场站建设趋于成熟,其边际成本将迅速下降,并在订单密集区域实现价格反超。在“空地调度一体化”的体系下,用户端甚至无需感知具体运力来源,就可享受统一的服务体验,这也是无人机真正进入“规模基础设施”序列的前提。
而对于闪送而言,无人机不仅是一次技术接入,更是一种能力边界的拓展;它不再只是一个骑手平台,而是在搭建一个具备“多场景运力覆盖能力”的弹性配送网络。
从更长期的视角看,闪送“押注”无人机,不只是为了让配送更快,更是为了让服务链条更完整。这不是一项新业务,而是一次体系升级,而闪送的这项体系升级,或许会让其从单一业务平台,向民生服务底层设施全面迈进。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