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帅后的国台酒,依旧难逃“争三”梦碎?
问题重重。
撰文|宋歌 编辑|杨勇 来源 | 氢消费出品
多年来,国台酒一直以“茅台镇第二大酿酒企业”的身份自居,品牌价值一度突破2000亿元,曾稳居贵州白酒前三。
不过,随着白酒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台酒曾经的辉煌也不复存在。
去年5月,闫凯境接任成为国台酒新董事长,意味着国台酒业已经正式进入“酒二代”时代,并立下了“重回百亿”的目标。
然而时隔一年,虽然国台酒业试图通过数智化转型战略破局,却依旧难逃核心产品价格大幅倒挂、业绩增长乏力等困境。
价格倒挂,业绩增长乏力
众所周知,茅台长期占据白酒行业的领军地位,甚至带火了整个酱香酒赛道,令其备受市场追捧。
借助赛道红利,国台酒业一度迎来快速发展期。
证券之星报道称,从2017年到2020年,国台酒业营收从5.73亿元一路飙升至40.05亿元。2021年时,国台酒业的业绩也达到峰值,含税销售额达到百亿规模。
不过,随着酱香酒热退潮以及消费者理性回归,行业进入调整期,国台酒业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
从2022年到2023年,两年时间里,国台酒业并未通过官方渠道正式披露完整的年度营收报告,仅在面向经销商的年度会议中释放了关键经营信号:2023 年公司核心经济指标已实现显著提升。从具体产品表现来看,作为核心单品的国台 “国标酒” 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销量较上年同期增幅达到 54%;中高端产品国台 “十五年” 同样保持稳健增长,同比销量提升 18%。
不过,市场层面仍流传着关于其营收规模的参考信息:有非官方消息显示,国台酒业 2022 年的营收体量约为 50 亿元;而结合 2023 年的产品增长态势与行业观察,外界对该年度其销售额的预估则在 70 亿元上下。
2025年4月,已经连续几年没有公布过销售额的国台酒业,对外发布了其2024年业绩,全年实现收入超49亿元。
虽然目前无法确定国台酒业具体从哪一年起出现业绩下滑,但可以明确的是,相较于2021 年,三年时间里,该公司 2024 年的业绩已下滑至约为当年的一半。
国台酒业业绩增长乏力,与行业大环境差密不可分。
根据《2025 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当前白酒行业正呈现出愈发明显的分化态势:一方面,行业集中度持续向头部靠拢,CR6(行业前六大企业集中度)指标稳步攀升,头部酒企凭借深厚积淀展现出强劲的经营韧性;另一方面,行业整体发展承压,核心经营指标陷入 “量价双降” 的困境,同时企业运营所需的各项费用却在不断增加。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尽管国台酒业2025年定下的业绩目标为60亿元,显然,想要达到并不容易。
此外,价格倒挂也是国台酒业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以国台酒业的核心产品“国台国标” 系列为观察样本,价格体系的波动尤为显著。4 月 25 日,该系列下的 2019 年版产品,其官网标注的建议零售价为 699 元 / 瓶;但同一时间,在国台酒业官方天猫旗舰店中,这款酒经过折扣后的实际售价仅为 329.08 元 / 瓶,终端售价较建议零售价近乎腰斩,价格差距悬殊。
这种价格“倒挂” 现象并非个例,除 “国台国标” 系列外,国台旗下多款主力酒款均受波及:无论是定位高端的国台龙酒、聚焦中高端市场的国台十五年,还是同属核心产品线的国台国标 10,其市场实际售价均不同程度低于官方指导价格,价格体系的失衡已蔓延至品牌多个关键产品矩阵。
IPO艰难,留下诸多隐患
对于国台酒业而言,业绩增长乏力,甚至出现价格倒挂的问题,也是其IPO迟迟不成功所埋下的隐患。
早在2011年,国台酒业就已经宣布开启上市计划。2020年5月,国台酒业在上交所提交了A股招股书,拟登陆上交所主板上市。
怀揣着冲刺资本市场的愿景,国台酒业于2017年启动"股权激励,厂商联盟"计划。凭借IPO预期的吸引力,吸引众多经销商参与持股。这一策略显著提振了渠道积极性,推动企业营收在2021年突破百亿规模,创下历史峰值。
但在2020年11月,中国证监会针对其IPO申请文件提出了47项问题,重点聚焦在重大资产重组合规性、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认定和经销商持股关联交易等三个方面。这些监管质疑犹如无声的锤子,将原本顺畅的上市进程砸得粉碎。
之后,中国证监会针对国台酒业的收购事项、同业竞争问题、关联交易情况以及经销商持股安排等核心事项,正式下发问询函。2021年6月,国台酒业最终选择主动撤回上市申请。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此次IPO折戟的关键导火索,或与关联交易问题密切相关。
在撤回上市申请后,国台酒业董事长闫希军曾公开表态,待内部调整完成后,最迟将于同年10月重新提交上市申请。2021年7月,贵州证监局披露了国台酒业的IPO辅导备案材料,此时距离其暂停上市进程尚不足一个月。
然而,国台酒业的上市进程此后便陷入沉寂,再无实质性进展。截至目前,其IPO计划已停滞四年之久,这场资本市场的突围战最终演变为一场漫长的等待。
国台酒业IPO 进程的终止,给其发展带来的影响远超预期 —— 不仅精心规划的资本化战略半路夭折,更触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因公司主动撤回 IPO 申请,经销商们此前寄托在 IPO 上的期望彻底落空。随着库存压力持续攀升,持股经销商不得不采取大规模抛售白酒的举措,而价格倒挂的问题也随之集中爆发,成为困扰企业的 “后遗症”。
这场资本市场的失利,也令国台酒业在后续发展中一度一蹶不振。
换帅治标不治本,亟须新增长曲线
国台酒业在发展关键期,也迎来了管理层大调整。
2024 年 5 月 21 日,国台酒业召开第二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闫希军的辞职申请,其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以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同时,会议决定推荐闫凯境接任上述职务,即担任第二届董事会董事长、公司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同步出任公司法定代表人。
由于闫希军与闫凯境为父子关系,因此这次国台酒业换帅也被外界解读为“酒二代”接班。
其实最近两年,白酒行业高管人事调整早已司空见惯。
仅2024年,除国台酒业外,贵州茅台、酒鬼酒、贵州习酒、金沙酒业等也都进行了“换帅”,五粮液、舍得酒业、水井坊等酒企则更换了高管。
自2025年以来,酒企高管人事变动依旧非常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十余家酒企发生重要人事变动。
和很多新官上任一样,闫凯境在接手国台酒业后,也大刀阔斧实行了一系列举措,并主要集中在数智化发展方面。
此前,闫凯境就曾明确指出,数智化转型已成为酿酒行业发展进程中无法阻挡的必然方向,其对行业未来格局的重塑具有关键意义。
谈及国台酒业下一阶段的发展规划,闫凯境提出了两大核心推进方向:一方面,要充分激活公司治理层面的专业效能,尤其要发挥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的核心作用。通过建立月度战略工作会的常态化机制,国台将围绕行业发展中的重点战略难题展开定期、深度的专项研讨,以精准研判趋势、破解发展瓶颈,进而持续强化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需集中资源全力构建智能产业生态。依托酿酒行业在直接触达C 端消费者方面的独特优势,国台将聚焦智能产业的四大核心维度深耕布局:以技术赋能升级智能制造体系,以数据驱动优化数字供应链效率,以创新模式深化数字化营销链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推进自中心创造能力建设。通过多维度协同发力,国台酒业致力于早日实现突破,跻身中国智能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然而,虽然闫凯境的规划不错,但国台酒业实际拿出的业绩成绩单明显差强人意。
结语
毋庸置疑,虽然市场从狂热回归理性,酱酒行业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然终结。
对于国台酒业而言,其所面临的“争三”困境,本质是高速扩张中漠视基础价值与商业规则的反噬。
价格倒挂本质是渠道库存与品牌价值之间矛盾的残酷体现,而换帅举措虽彰显企业改革的决心,却难以在短期内扭转行业周期与市场规律带来的双重压力。
事实上,国台酒业的困境并非个例,白酒行业大多品牌都存在过度依赖渠道压货的粗放增长模式,一旦品牌价值未能跟上提价步伐,同时全国化运营能力与头部品牌存在差距,自然会陷入困境。
当下酱酒行业正从品类红利驱动转向品牌力与渠道精细化管理驱动,国台若想真正破局,需要正视三个核心问题:如何重建渠道信心体系、如何提升消费者端品牌溢价、如何构建穿越周期的可持续增长模式。
在行业调整期内,倘若国台酒业能放下规模执念,做到真正苦练内功,其实为时并不晚。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