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助贷会员权益:有的明码标价,有的暗箱设套

2025-07-30 15:34:51
柒财经
关注
2025-07-30

合规之下,难有盈利?

来源|柒财经  作者|嘉毅

距离助贷新规正式实施,只剩两个月时间,“24%+权益”模式取代“双融担”模式迅速兴起,成为助贷平台主流转型方向。

但与此同时,权益服务所包含的种种套路,让借款人防不胜防,看似合规的表象下,仍然难以摆脱变相突破24%利率红线的“原罪”。

近期,监管层向部分持牌机构下发关于会员权益的调研通知,重点关注权益服务是否存在捆绑销售、质价不符等情况。

监管关切之下,“24%+权益”模式前途未卜。但可以预见,这场合规与争取更多盈利的博弈将仍会持续上演。

明码标价的小权益

两个月前,家住北京的张明(化名)由于生意失败、周转不开,开始尝试在一些不太知名的网络平台借款,辗转多家平台下来,他真真切切体验到了眼下网贷平台的“套路满满”,尤其是无孔不入的会员费,让人防不胜防。

“我下了一个贷款平台的APP,简单注册之后,马上就跳出来一个弹窗提醒‘你有一个VIP待激活’,打开之后,是一个会员权益,价格是每月39.9元,首月只要29.9元,扫了一眼内容,除了‘优先审批’、‘极速放款’让我有点心动外,其他的什么视频平台会员、5元外卖券、10元奶茶抵扣券什么的,一看就很鸡肋”,张明回忆说,当时觉得没啥价值,就立马关掉了。

但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急需用钱的张明很快改变了主意。填好材料、做完人脸识别,终于进入了审批环节,但接下来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张明多次查看,页面一直显示“额度正在审批中”,与此同时,推销会员权益的弹窗不断弹出,不仅继续强调“优先审批”、“极速放款”,而且还承诺不下款就退费。

权衡之下,张明觉得如果能快速下款,多花29.9元买个会员也可以,于是就决定充会员。但让他没料到的是,跳转到支付宝付费时,实际需要付的金额根本不是29.9,而是将近500元,“也就是需要一次性缴纳整整1年的会员费,这不明显就是趁火打劫嘛,借钱还要办包年会员,谁会常年来借钱?”一气之下,张明索性直接卸载了APP。

这种在下款之前需要预先充会员的玩法,并不少见。而且,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有不少的借款人,听信了平台“不下款就退款”的承诺,但最终的结果是钱没借到,退款承诺也难以兑现,平台往往以各种理由拒绝退款。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种容易让人心生抵触的预交费模式的改良版本,是“先享后付”。“先享后付”相比“不下款就退钱”,表面看上似乎更加稳妥,但事实上,对于借款人而言,不可控性更强。

在北京工作的马凌(化名)在放弃了多家需要预付费的平台后,最后选择了一家“先享后付”的平台,最后顺利取得了额度。但当他正为自己的谨慎窃喜时,让他始料未及的一幕发生了,“5000元的额度,当时没有细看协议,我以为只用交1个月49.9元的会员费,但谁承想,下款没到1秒直接划扣了500元,差不多就是1年的会员费”,马凌非常懊悔,但在他意识到的那一刻,就已经没办法取消了。

此外,相比预付费的“不下款就退费”,“先享后付”也让马凌在找平台理论或者投诉时,难占上风,因为平台声称马凌已经享受了“极速审核”等会员服务,所以不符合退费条件。

暗箱操作的大权益

虽然存在争议,但上述会员费某种程度上而言,尚属明码标价,且给予了借款人一定的选择权,借款人并非完全不知情。相比之下,部分平台则套路更深,会员权益收费标准不透明,而且往往在提交申请时默认勾选,在借款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已经生效。

张明后来找到一家没有明示要收会员费的平台,借款申请页面显示的利率也不太高,他感觉这个平台似乎没有太多套路,于是按照提示很快走完了申请流程,中途都是常规的步骤,他也没有太在意各种协议。

直到最近,偶然查询账单时才发现,除了正常的本息之外,还有一笔名为“大权益PRO”的消费账单。“到手的借款是10600元,分12期还,每期还款1002.33元,咋看起来利息并不高,但没想到还有一笔大权益PRO的消费账单,总共2382元,分了6期,每期397元”,张明说,这个大权益PRO订单他本人是完全不知情的,而且他从借款到现在也没有在平台上使用过任何权益,“如果事先知道这些,我肯定就不借了,这显然比很多平台事先收的会员费高太多了!”

张明联系客服询问大权益账单的收费标准,客服始终含糊其辞,只是说是根据借款人的资质以及申请额度来综合确定。

柒财经发现,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比如有借款人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表示,自己在某平台上先后借了两笔钱,第一笔10000元,平台分两期共收取了1540元的权益费用,第二笔7000元则是分三期共收取了1596元。同一个借款人,先后两笔借款的额度与权益费用明显不存在比例关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平台收取权益费并没有一定之规。

第三方成风险“隔离墙”?

而无论是含有明码标价成分的会员费,还是完全暗箱操作的权益费用,借款人如果想要追回相关费用,都会面临重重阻碍和推诿,这是因为平台及其相关方事先已经做了充分的风险切割。

马凌后续在寻求退还高额会员费的过程中,遭遇了相关方持续的“踢皮球”,任何一方都声称自己没有责任。

“我先是找到借款平台,平台告诉我,他们只是提供金融产品信息展示的第三方平台,并不参与用户与贷款机构的借贷事宜,只能配合协商沟通,然后就让我打放款方的电话,然后放款方又告诉我,只跟我签了欠款合同,会员服务协议是我跟第三方服务商签的,如果有疑问需要找第三方协商,最后好不容易打通了第三方的电话,他们又跟我说,平台反馈我确实使用了‘加速审批’等会员服务,所以不符合退费条件”,马凌说折腾一圈之后,又回到了原地,他已经不想再浪费时间了,感觉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有业内人士表示,由第三方作为主体来提供会员服务,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一般来说,助贷平台的会员权益都包含两大类,一类是金融权益,说白了就是给借款人开一些小小的后门,比如优先审批、优先审核、还款优惠等等;另一类是非金融权益,这个就比较五花八门了,比如购物权益(满减优惠券)、吃喝玩乐权益(音视频会员、出行平台会员、餐饮优惠券、观影会员等)。

“两类权益哪种含金量高,对于借款平台上的用户而言,绝对是不言而喻的,非金融权益,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已。但对于助贷平台而言,第三方提供的非金融权益,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金融权益需要跟非金融权益放在一起包装,才好端出来,否则,如果只兜售金融权益,那么很容易被解读为变相提高息费。”

“但实际上,金融权益的实际价值也相当有限,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最终放款的是金融机构,借款人是否购买会员,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流程不会有丝毫影响,此外,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为了获取额度不惜购买会员的借款人,反而风险更大,更不容易获得额度”,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分析道。

“24%+权益”问题的核心在哪?

助贷平台会员权益服务兴起的大背景,是今年4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助贷新规”)提出,商业银行应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且须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有关规定。

天眼查显示,助贷新规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这意味着,此前业内普遍通过“双融担”模式将实际贷款利率做高至24%以上的操作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在政策强力指引下,助贷行业贷款服务的年化利率降至24%以下已是大势所趋,由此,“24%+权益”模式迅速涌现,成为众多平台的重要转型探索方向。

但与此同时,权益服务的种种乱象也快速引爆,并引起监管关注。近期,监管层向31家消费金融公司发出关于会员权益的调研通知,重点了解消金公司及合作助贷平台提供会员权益服务情况,是否存在变相突破24%的利率限制,以及捆绑销售、质价不符等情况。

监管的调研重点,直指目前“24%+权益”模式种种乱象的核心。而从演化脉络上,可以清晰地看到,“24%+权益”模式与“双融担”模式一脉相承,其目的都是试图在合规的框架下,实现对于最高法贷款利率年化24%红线的实质性突破。

业内人士指出,助贷平台之所以要铤而走险坚持突破24%红线,其背后有着实实在在的成本考量,“长期以来,银行、消金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通过助贷平台开展业务,在贷款定价上,通常有三个主流的参考标准,分别是年化18%、24%、36%,不同的定价对应不同信用风险的客群。而对于绝大部分中尾部助贷平台而言,风控成本、运营成本、资金成本叠加获客成本,决定了只做24%以下业务,可能很难覆盖成本。”

因此,从助贷平台商业可持续性的角度来看,“24%+权益”模式的目前所暴露出的核心问题几乎是无解的。如果助贷平台想要彻底摆脱“变相突破24%利率限制”的指责,那么会员权益就不能捆绑销售、质价不符,就要做到客户自愿、质价相符。但如此一来,会员权益业务的高额利润空间便会被大幅压缩,平台就仍然难以越过盈亏平衡线,直接影响到平台存亡。

而如果从更大层面来看,24%以上客群的借贷需求是否应该被满足?又该以何种方式满足?监管调研之后是否会认可“24%+权益”模式?这些问题目前都尚无定论,但可以预见,这场合规与争取更多盈利的博弈将不会轻易结束。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柒财经
287文章
·
0评论
·
0粉丝
新锐财经消费内容服务机构,深度透析新金融、新消费、新科技等新兴领域。
个人主页